健康法则:没事常走路,不用进药铺。
俗话说得好:“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没事常走路,不用进药铺”。散步是我国传统的健身方法之一,历代养生家们都认为“百练不如一走”。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指出:“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这里的“广步”就是散步的意思,所提倡的就是人们早晨起床后应到庭院里走一走,散一散心。此外,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也提倡“行三里二里,及三百二百步为佳”,“令人能饮食无百病”。还有,在《紫岩隐书》中也曾提到:“每夜入睡时,绕室行千步,始就枕。”
散步可以使人的身心充分地享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快乐。散步是一门高尚的艺术。借助散步,可以把自己的欢乐与自然水乳交融了。散步,也可以与科学的生活方式、艺术化的生活方式几乎画上了等号。
首先,散步可以使大脑皮层的兴奋、抑制和调节过程得到改善,从而收到消除疲劳、放松、镇静、清醒头脑的效果,所以很多人都喜欢用散步来调节精神。
其次,散步时由于腹部肌肉收缩,呼吸略有加深,隔肌上下运动加强,加上腹壁肌肉运动对胃肠的“按摩作用”,消化系统的血液循环会加强,胃肠蠕动增加,消化能力提高。
再次,散步时肺的通气量比平时增加了一倍以上,从而有利于呼吸系统功能的改善。
最后,散步作为一种全身性的运动,可将全身大部分肌肉骨骼动员起来,从而使人体的代谢活动增强、肌肉发达、血流通畅,进而减少患动脉硬化的可能性。
散步的好处颇多,但从科学的角度提出下列建议:
体弱者每小时走5千米以上较佳,走得太慢则达不到强身健体之目的。只有步子大,胳膊甩开,全身活动,才能调节全身各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而且时间最好在清晨或饭后进行,每日2〜3次,每次半小时以上。
失眠者可在晚上睡前15分钟散步。每分钟走80米为宜,每次半小时,会收到较好的镇静效果。
冠心病患者步速不要过快,以免诱发心绞痛。应在餐后1小时后再缓慢行走,每日2〜3次,每次半小时。长期坚持可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有效改善心肌代谢,并减轻血管硬化。
糖尿病患者行走时步伐尽量加大,挺胸摆臂,用力甩腿,时间最好在餐后进行,以减轻餐后血糖升高。每次行走半小时或1小时为宜。但对正在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避开胰岛素作用的高峰时间,以免发生低血糖反应。行走一般选择在餐后半小时,而且活动时间也不要超过1小时。
高血压病患者步速以中速为宜,行走时上身要挺直,否则会压迫胸部,影响心脏功能,走路时要充分利用足弓的缓冲作用,要前脚掌着地,不要后脚跟先落地,因为这样会使大脑处于不停地振动,容易引起头晕。
正常人是天天要走路的,一般的走路只练筋骨,而加意念走路则能通经活络。
做法:走路自然放松,要感觉到脚心切实着地,自然呼吸,感到每一呼一吸与脚掌中间涌泉穴相连。此法可令呼吸深长,浊气下行,清气上升,百脉通达,久行而不知疲乏。
若身体拘束紧张,动作必僵滞而不协调,影响肌肉和关节的活动,达不到锻炼的目的。所以,在散步时,步履宜轻松,状如闲庭信步,周身气血方可调达平和、百脉流通。散步时宜从容和缓,不要匆忙,百事不思。这样,悠闲的情绪、愉快的心情,不仅能提高散步的兴趣,也是散步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散步须注意循序渐进,量力而为,做到形劳而不倦,否则过劳耗气伤形,达不到散步的目的。
快步:每分钟约行120步。行走的时间长,既能兴奋大脑,振奋精神,又能使下肢矫健有力。要注意的是快步并不等于疾走,只是比缓步的步履速度稍快点。
缓步:每分钟约行70步左右。可使人稳定情绪,消除疲劳,亦有健脾胃、助消化之作用。这种方式的散步对于年老体弱者尤为适用。
逍遥步:是一种走走停停、快慢相间的散步,因其自由随便,故称之为逍遥步。对于病后需要康复者非常有益。
食后散步:《老老恒言》里说:“饭后食物停胃,必缓行数百步,散其气以输于脾,则磨胃而易腐化。”说明饭后散步能健脾消食,延年益寿。
清晨散步:早晨起床后,或在庭院之中,或在林荫大道等空气清新、四周宁静之地散步。但要注意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衣服。
春季散步:春季的清晨进行散步是适应时令的最好养生法,因为春天是万物争荣的季节,人亦应随春生之势而动。
白领女性可能因为工作原因,不得不终日与高跟鞋为伍,但要注意皮鞋尤其鞋底一定不可以太硬,鞋不能挤脚。散步后回到家,最好就地打赤脚,彻底放松。洗澡时注意用热水泡泡脚,可以缓解足部疲劳。洗完澡后,坐在床上,放松两腿,用手由下至上按摩,能帮助促进新陈代谢,排出毒素。
散步是有益的一种锻炼方式,它可以减低过高的血压、燃烧过多的卡路里、释放压力、锻炼肌肉。散步的时候,我们可快、可慢;可有事、可无事;可雅致地走,也可世俗地走;可在微风中走,也可在细雨中慢行;可以在雾中穿梭,也可在飘雪的日子享受一份浪漫……种种姿态与心境达到一种极致的和谐,有利于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