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饮食结构要科学

健康法则:要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饮食习惯。

中国有句古话叫“民以食为天”,就是说吃饭是人生的大事。我们大多数人都特别注重每天都要吃什么、怎么吃,但都是从口味、营养这些方面来考虑的,很少从中医养生的角度,从饮食的选择和搭配来考虑。

孔子说:“饮食男女者,人之大欲也。”饮食是人类的第一件大事,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用后天的食物来补充体能,维持生存。

先让我们品读一下儒家孔子的饮食养生大法。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食品品种丰富起来,而且人们对饮食也已经很讲究,孔子的饮食观很具有代表性。明代张岱《圭饕集序》中写道:

“中古之世,知味唯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精细二字,已得饮食之征。至熟食,则概之失饪不食;蔬食,则概之不时不食。四言者,食经也,亦即养生论也。”

孔子还主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他要求:“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论也。”他认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孔子不提倡“耻恶衣恶食”。其中“恶食”是与饮食上“食不厌杂”的现代营养学上的科学配膳、平衡配膳的理论是一致的。他还明确提出:“肉虽多,不能胜食。”意即席上肉类食品虽多,但吃的数量不能超过“饭量”。

这明确地告诉我们主辅食品要合理搭配。只有主辅食品搭配合理,才能充分吸收动物食品中的营养成分,使人得到合理的养分,有利于新陈代谢和健康长寿。这也是孔子的“食经”与他长寿的奥秘之一。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经常饱食(尤其是肉食过量),会增加胃肠的负担,消化液供不应求,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久而久之,还会使血液过多地集中在胃肠,导致心脏、头脑等重要器官产生缺血现象,使人感到困乏,不利于身心健康。

目前有些人认为生活水平提高了,大鱼大肉无休止地常食、多食,结果产生了“富贵病”民谚云:“食要七分饱。”意为不能贪食,食得太饱,所以孔子提出的“食不求饱”也正体现了“节食益寿”的饮食观点。

由于孔子对饮食有良好的习惯和严格的要求。他虽然幼时家贫,后来发迹(升官),但能享有73岁高龄,这与当时(公元前五六世纪)人的平均寿命仅30岁左右相比,确为“高寿”了,孔子的“食经”成为他长寿的奥秘。

古人都那么重视饮食结构,那么作为现代人怎么才能使自己的饮食结构更合理呢?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平衡膳食,均衡营养。所谓平衡膳食就是平衡、多样、适量。中医文献则对平衡膳食有着精辟而生动的论述:“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五畜适为益,过则害非浅;五菜常为充,新鲜绿黄红;五果当为助,力求少而数;气味合则服,尤当忌偏独;饮食贵有节,切切勿使过。”这些论述不仅有极强的可操作性,而且从现代营养学的观点来看,也是十分科学、准确的。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平衡膳食,调节好个人的饮食结构,就要清楚理解食物的种类,营养学家把常吃的食物分成五大类,只要每天按类别选购食用,就能基本保证营养的平衡。日常生活中人们必需的食物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谷物粮食。这类食物作为主食,是热能的主要来源。因不同的谷物所含营养成分不同,所以最好坚持粗、细粮搭配。如早上吃豆粥、馒头,中午要吃米饭,晚餐可吃窝头加面汤,不宜长期单调地食用某种细粮,如白米、精面等。

第二类是富含动物蛋白的食物,包括肉、禽、蛋、鱼等。成人每日应摄入70-100克的蛋白质,占总热能的10%〜15%,其中鱼、虾50克,蛋25〜50克。膳食中较为理想的蛋白质摄入比例应是动物蛋白占1/3,豆类蛋白质占1/4,其余部分则从谷物中获得。

人体对动物蛋白的吸收率一般比较高,如鸡蛋卵清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与人血清白蛋白十分类似,吸收率很高。应当指出的是,鸡蛋和牛奶不能代替肉类的营养作用。动物性食物是优质蛋白的主要来源,也是维生素B12、生物素、尼克酸、泛酸和硫胺素的来源,适量肉食有利于脑的发育。另据调查:人类最主要的营养不良性疾病——各种不同程度的缺铁性贫血,大多与未及时补充铁质有关,而肉类和动物内脏中的血红素型铁更易于被机体吸收。但长期过量肉食对大脑健康不利,容易导致早老性痴呆。那么,吃多少肉才合适?答案从哪儿来呢?——答案来自人类的牙齿与肠道的结构。

人类的消化系统特征在各个方面都与肉食动物截然不同,同人的消化系统最相像的是杂食动物。古生物学家在判断动物的摄食种类时。一般首先分析牙齿的结构。人共有32颗牙齿,其中臼齿20颗,用于磨碎谷物、豆类和其他种子类食物;切齿8颗,用于切咬果蔬;唯独4颗犬齿是为撕咬肉类食物的。按照人类不同牙齿的比例计算,臼齿∶切齿∶犬齿=5∶2:1。依此推算,人类正常食物结构中植物性与动物性食物的比值应为正是这个神秘的比例,指明了人类合理的膳食结构,这无疑是数百万年以来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从肠道相对长度看,肉食动物的肠道较短,杂食动物居中,草食动物的肠道最长。这是因为草食动物进食大量的膳食纤维。经测定计算,人和某些哺乳动物的肠道长度与身高(体长)的比例顺序如下:猫4∶1,狗6∶1,人7∶1,马12∶1,猪14∶1,牛20∶1,羊27∶1。不难看出,在这一比例上,人类是居中的,也说明了人类膳食应该杂食,且应适当偏重于植物性食物。

因此,合理的饮食中,鱼、虾、肉、禽、蛋类所占的比例应当显著低于西方膳食结构。即畜、禽、肉类每日摄取50〜100克(英国营养学家认为每天85克为宜),且要选择含脂肪低的瘦肉及鸡、鸭等禽类,并鼓励多食用鱼类。

当然,为了提高动物蛋白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率,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①膳食中搭配的食物种类越多越好。一日三餐都要提倡食物多样化,这样不仅能提高食欲,促进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而且食物中的氨基酸种类齐全,也能充分发挥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②食物的种属越远越好。最好包括鱼、肉、蛋、禽、奶、米、豆、菜、果、花,还有菌藻类食物,组合搭配、混合食用。将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搭配在一起,比单纯植物性食物之间搭配组合,更有利于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③最好是几种食物同时吃。

第三类食物是豆类、乳类及其制品。豆类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和卵磷脂等,其蛋白质富含赖氨酸,与谷物同食,可优势互补。豆类素有“植物肉”和“绿色牛奶”之称。每人每天应补充豆类50克、奶类100-200克,一方面可增加钙的摄入,另一方面还可养护胃肠黏膜。此类食物应占膳食总量的9.5%。

第四类食物是蔬菜水果,这是人类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蔬菜、水果的供给量一般每人每天约800克(其中4/5为蔬菜,1/5为水果)。蔬菜中最好要有一半是绿色或有色的叶菜类,同时蔬菜品种应尽量多样化,若新鲜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不足或在烹调中损失过多,则应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或饮料。蔬菜的品种很多,营养成分有很大差异;此外,蔬菜因可食部位不同,颜色深浅,以及根、茎、叶部位不同,营养成分及含量也不一样。所以应经常变换品种或与各种蔬菜搭配,才能收到营养素互相补充的效果。

水果中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和多种消化酶类,能帮助消化、促进食欲,增加胃肠蠕动,有利于排便,降低胆固醇。每人每日可摄食100-200克鲜果,宜在饭后1小时生食。若无鲜果则可生食萝卜、黄瓜、西红柿等蔬菜,也对健康大有裨益。

第五类食物是油脂类。油脂可供给热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并供给不饱和脂肪酸;它又是增进食物的色、香、味不可缺少的物质。植物油所含的必需脂肪酸比动物油高,动物油饱和脂肪酸多,所含的胆固醇也高,长期大量食用可导致动脉硬化和心脑血管病,因此应少吃。因海鱼中含某些对机体有利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所以是个例外。油脂的摄入可以按每千克体重每日1克计算(包括肉、鱼、蛋等动物食品中的油脂,连同植物油脂在内),按油脂占膳食总热能的最高比例(不超过30%、最好25%)来控制。肥胖的人则另当别论,他们需要严格控制脂肪的摄入量。

以上五类食物中任何一种长期缺乏都会影响健康。为保证膳食平衡,应当养成科学配餐的饮食习惯。

所谓科学配餐就是根据食物的形状、结构、化学成分、营养价值、理化性质进行合理选料,合理搭配。首先是配餐的质量,配餐的色、香、味、形;其次是配餐的营养素种类与数量,使每一份菜和每一餐菜的各个不同菜肴间的营养成分相互配合,满足食用者的生理需要,并达到合理营养的目的。这种配餐方法就可以称'为科学配餐。科学配餐的原则有三点:

(1)一日三餐的热能应当与工作强度相匹配

避免早餐过少、晚餐过多的弊病。热能分配以早餐占全日总热能的25%〜30%、午餐占40%、晚餐占30%〜35%较为适宜。《陆地仙经》中曾有一诗:“早饭淡而早,午饭厚而饱,晚饭须要少,若能常如此,无病直到老。”但现实生活中却出现这样的怪圈,常常是“早餐马虎,中餐凑合,晚餐全家福”。而科学的吃法应该是“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有许多人不按这个比例安排一日三餐,而是采用2∶4:4,甚至1∶4∶5的分配比例,造成晚餐吃得过饱过多,对健康有害无益。

(2)三餐的间隔要合适,三餐饮食的量也要适当,同时还要讲究饮食卫生

三餐时间合适、比例适当这一条比较好理解,就是早饭要认真吃,晚饭不要吃过量,每餐间隔4〜6个小时,不要暴饮暴食,饥一顿饱一顿。

(3)注意膳食结构的平衡

主要是主副食搭配要注意酸碱平衡,主要做到杂与精的平衡、干与稀的平衡,副食要做到生熟搭配平衡、荤素搭配平衡。由于烹调原料的品种和食用部位不同,所含营养素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只有通过科学搭配,才能使每一种菜所含的营养素更为全面、合理。荤菜方面,既要有四条腿的猪、牛、羊(任选其一种),又要有两条腿的鸡、鸭、鹅,还要鱼类;素菜上要照顾到根、茎、叶、花和果类蔬菜都要有,还要配有豆类、菌类和藻类。总之,食物不要太单一,一天内或一星期内达到平衡即可。 d58fvy6lQBpLyyrSevuN8xEn5mIBtgu+0zZ2xg96fPpRoIKqM7bEYJIv1+GfeKJ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