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让孩子学会谦让

谦让,是谦虚地推辞或退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个人修养的升华;是我们的心灵努力达到的方向。古语有云:“虚己者进德之基”,意思是说谦虚和律己是提高品德的前提。如果你可以主动把利益、好处、便利让给别人,就能够以此成就自己的高尚的品格,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一片原始森林里,一条巨蟒和一只豹子同时盯上了一只羚羊。豹子巨蟒互相瞪着,各自打着“算盘”。豹子想:如果我要吃到羚羊,必须先消灭巨蟒。巨蟒想:如果我要吃到羚羊,必须先消灭豹子。

于是,几乎在同一时刻,豹子扑向了巨蟒,巨蟒扑向了豹子。豹子咬着巨蟒的脖颈想:如果我不下力气咬,我就会被巨蟒缠死。巨蟒缠着豹子的身子想:如果我不下力气死缠,我就会被豹子咬死。于是双方都拼尽了全力。趁着这个当口,原本惊恐万状的羚羊悠闲地迈着步子走了,而豹子和巨蟒双双毙命。

猎人目击了这一场争斗的全过程,说:“如果他们同时扑向猎物,而不是扑向对方,然后平分猎物,两者都不会死;如果他们同时走开,一起放弃猎物,两者都不会死;如果他们中的一方走开,一方扑向猎物,两者都不会死;如果他们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及时松开对方,两者都不会死。他们的悲哀就在于,把本该具备的谦让,转化成了你死我活的争斗。”

生活离不开谦让,谦让别人也是在谦让自己,学会谦让,你就会获得社会的尊重和敬爱,同时也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谦让是做人的基本素质,具有谦让品质的人在群体中是受欢迎的、愿意与之合作的人。一个人骄横、唯我独尊、处处以个人利益为先、不会谦让,他将是孤家寡人。因此,懂得并学会谦让是学会做事、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谦让是孩子优良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父母心中的“心肝宝贝”。他们习惯了在家里一件东西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不能让给别人;或者样样东西都有占先的习惯。他们在生活中过多地接受成人的谦让,却很少去谦让别人,更不懂得如何谦让别人,因此很少体验过谦让别人的快乐。为此,我们应从小对孩子进行谦让教育。

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他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从古到今,谦让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美德之精髓,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和弘扬。虽然现在时代变了,但培养孩子的谦让品质,依然是家庭教育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对孩子今后取的成功相当重要。

每次有客人来,6岁的玲玲就会跑前跑后地招呼客人。俨然比妈妈还忙碌,跟个“大人”似的。只见她一会劝这个客人喝茶,一会给那个客人递水果,忙得不亦乐乎。许多认识她的人都夸她懂事,有礼貌。但是,玲玲以前可不是这样。

玲玲自从10个月大时就很“懂事”,手里不管拿着什么好吃的,都愿意送给别人。大家都会夸奖她懂事,但并不吃她的东西。看见自己的好吃的一律完好无损地被挡回来,还能听着大人的夸赞,她高兴极了。时间长了,她似乎摸出了门道:我给大人好东西,他们其实是不吃的。

妈妈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她首先抓住玲玲爱听故事的年龄特点,反复给她讲“孔融让梨”、“猴子摘桃子”等礼让的故事,使她渐渐明白:好东西应让大人尤其是客人先吃。

理论过后便是实践。一天。妈妈故意做了玲玲最爱吃的红烧茄子,只见她拿起小勺子轻轻地舀了一小口,正想往自己嘴里放,妈妈说:“小猴子摘到一个美味的桃子,先给谁吃呀?”她一听,马上送到爸爸嘴里。她接着舀第二勺,想了想,又送到妈妈嘴里。接着第三勺,就直接要往自己嘴里送.还高兴地附上一句:“终于该我吃了!”

这时妈妈笑着说:“宝贝,妈妈还想吃!”一听这话,玲玲委屈得眼眶噙满了泪水。见此情景,爸爸心疼地忙打圆场,“乖女儿自己吃,自己吃,你妈妈逗你呢,她想吃让她自己夹。”这时妈妈马上对他使眼色,又对玲玲说:“宝贝,妈妈就爱吃你夹给妈妈的,你夹的茄子妈妈吃起来特别香。”一听这话.玲玲高兴劲就又上来了,她忙把舀好的第三勺茄子送到妈妈口里。“妈妈,好吃吗?”玲玲高兴地问。“好吃,真香!妈妈还想吃。”玲玲二话没说,又给妈妈舀了一勺。就这样,直到第六勺,玲玲才吃上了茄子。事后.玲玲恍然大悟:“原来,大人也爱吃好东西。”

有时,妈妈从集市上拎回一些好吃的孝敬老人,特意让玲玲给爷爷、奶奶送过去。玲玲看着爷爷、奶奶吃着她送去的好东西,总是开心地问:“爷爷、奶奶好吃吗?”每次爷爷、奶奶都会说:“好吃,好吃,我孙女送的东西都好吃!”

一次,玲玲给爷爷、奶奶送葡萄回来,一直偷偷地笑个不停。妈妈问:“宝贝,笑什么呢?”“爷爷说给我一串葡萄,我不要,我还说让他们留着吃。爷爷连夸我懂事,还说我长大了,像个大姑娘似的。我真高兴!”玲玲尝到了礼让带来的乐趣,妈妈感到很高兴。

现在,每次有小朋友来家里玩时.玲玲都会把她的玩具一股脑地搬出来与小朋友们分享,遏有分歧,还会让着别的小朋友,她还蛮有根据地说:“因为他们都是小客人。”

谦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做人的境界。对于孩子来讲,谦让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与别人进行交流,可以学会与人友好相处,从而使自己获得更好的人缘。总之,谦让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课,是孩子获得完美人格的关键环节。

培养孩子的谦让意识

让孩子了解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把自己从“我”的概念中摆脱出来。应该让孩子从小懂得,大家生活在一起,他需要的别人同样也需要,同样有享受的权力,不能一人独占,要想着别人。例如:吃东西时,让孩子学会愉快地把大的、好的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把小的不好的留给自己,使他懂得谁最辛苦谁就应该得到更多,自己不是家庭中的“功臣”。再如,看电视时,孩子往往独占电视,家长可和孩子轮流看自身想看的节目,不要一味地迁就孩子。在孩子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意识到其他人的存在,是培养婴幼儿谦让品质的关键环节。

教育孩子遇事协商

孩子之间发生争执不可避免,但关键的是如何解决。要教育和引导孩子用协商的方法解决。

强强和邻居的几个小朋友因为玩具和发生了争执。妈妈没有简单的要求强强让着对方,而是教强强很有礼貌地问对方:“能让我玩一会吗?”并且告诉强强,如果硬抢,小朋友是不会给他的。等强强得到了玩具,妈妈又跟他商量:“你玩一会儿,小朋友玩一会儿,大家要轮流玩,玩具也喜欢认识更多的小朋友呀。”

从此,强强学会了处理类似的问题。后来,妈妈还看见过强强指着跟他抢玩具的小朋友说:“你不许这样抢,你好好说我就给你玩,你抢我就不给你玩了。”

一次,强强想玩别人的玩具,妈妈也要求他自己去商量。可强强回来很委屈地说:“妈妈,我对小朋友好好说了,他怎么不答应呀?”妈妈笑着给他解释:“小朋友就像你一样喜欢这个玩具,他想跟玩具多玩会儿,过一会儿再问问他吧。”慢慢地,强强学会了理解别人,学会了谦让。

家长要以身作则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父母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尤其要多孝敬长辈,给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长此以往,同样的品质和行为方式就会再现于孩子身上。如:带孩子坐公共汽车时,家长在车上看见年迈的老人和抱小孩子的妇女,便主动起身让座。这虽然是生活中的小事,但在孩子幼小心灵中进一步增强了尊老爱幼和谦让的意识。

鼓励孩子学会谦让

培养孩子的谦让行为,应时刻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如让孩子把蛋糕先送给爷爷奶奶吃;家里有小朋友来玩时,提孩子把自身的玩具分给小朋友玩……当孩子有谦让行为时,家长应和时给予鼓励:“你真懂事,学会照顾他人了!”“做得真棒,真是我们的好孩子!”通过家长的言语强化,孩子会逐渐懂得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受人欢迎的。 FVmbHtAIRJaueRgNkUnudDmAg746DbEHvY+kuwq3pkMRZNsZH1X7lhT7f8IqG3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