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要埋没了孩子的爱心

“爱心”是人类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人类所有感情中最高贵、最淳朴、最真挚的,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根本原因。从古至今,有一颗善良友爱的心一直是人们所推崇的。

一个男孩父母早逝,他与自己的妹妹相依为命。妹妹就是他唯一的亲人。所以这个小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不幸的妹妹染上了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了,男孩根本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经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的话妹妹仍会死去。

男孩的血型和妹妹完全相符。当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时,男孩开始犹豫了。这个10岁的孩子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

抽血的时候,男孩安静地没有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着邻床上的妹妹微笑。抽血完毕后,男孩颤抖着地问道:“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瞬间就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这个10岁的孩子的心目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输血给了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做出的决定是多么勇敢,他甚至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医生紧握着男孩的手,感动地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医生微笑着说:“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都能再活50年!”

在场的所有人都震惊了,这不是孩子幼稚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诺言。

孩子发自内心的爱,是稚嫩的,是纯洁的,它不需要任何东西去雕饰,同时,也是让人感动的。

对于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而言,没有什么能比爱和善良更重要的了,这是孩子将来亲和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颗爱心,其他的品质都是爱心的延伸。只有爱,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只有爱,才能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爱,才能享受到人生的真谛;只有爱,才能感受到人类的伟大。

曾经有人做过这么一项调查:今天的孩子缺什么?调查结果中一致认同的一项就是缺少爱心。很多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由好几个大人围着他们一个人转。家里所有好吃的、好用的、好玩的,都是他们优先;生活被照顾得尽善尽美;需要的一切都被大人完全包办代替了。长此下去他们就失去了爱心,形成了一种习惯——“人人都要为我”、“唯我独尊”,而且视之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最终几乎成了他们的天性。

作为父母,看到这样的结论,不得不感到痛心。痛心之余,我们也应该做一些反思。古人说:“人之初,性本善”,其实并不是孩子生来就缺少爱心,而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不注意教育方式等,把孩子的爱心在不经意间给剥夺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对孩子进行“爱”的熏陶和教育,培养其懂得“爱”的高尚情操,培养孩子的爱心。

李先生的儿子特别喜欢吃烧鸡,尤其爱吃鸡腿。每次买来烧鸡,李先生都先将鸡腿放在儿子的面前,而自己只吃鸡头、鸡爪。一次,朋友请李先生父子吃饭,给他们父子各夹了一只红烧鸡腿,没想到李先生的儿子说:“我爸爸不爱吃鸡腿,妈妈爱吃鸡头、鸡爪。”李先生听后感到不是滋味,没想到自己对儿子的一片爱心,被误解成了自己的一种饮食爱好。后来又一次吃鸡时,李先生只将一只鸡腿送到儿子面前,自己也拿起一只吃了起来。儿子立刻瞪大了眼,大声吵了起来:“你怎么把我的鸡腿吃了?”这时李先生才郑重地对儿子说,不是爸爸喜欢吃鸡头,是爱你心切,才把鸡腿让给你吃。可儿子并没有理解爸爸的爱心,总觉得少吃一只鸡腿很委屈。

一位儿童教育家说:“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已,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高尔基曾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而教育孩子则是一门艺术。”由于很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知识的学习,而不注重品德的培养,只知道无私地为孩子奉献爱,而从不教孩子如何去爱别人。这种观念下教育出来的孩子势必会缺乏爱心。

对于孩子来说,我们不但要为他们创设一个被爱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去爱别人。只有在“爱”与“被爱”的双重环境下,我们的下一代才可能健康地成长起来。

爱心的产生,是基于个体的社会性情感需要,它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熏陶下逐渐形成的习惯性心理倾向,必须在童年时细心培养。所以,家长平时注意对孩子一点一滴的培养,一言一行的引导,在平时生活中关注孩子,培养孩子的爱心,那仁慈博大的爱心,就会在孩子心头扎下根,并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扩展和升腾。

做有爱心的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只有富有爱心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富有爱心的孩子。所以,父母平时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孝敬老人、关心孩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等,让孩子觉着父母是富有爱心的人,自己也要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玲玲生活在一个平凡的家庭里,父母都是普通的劳动者,家庭条件虽算不得很糟,不过因为玲玲的奶奶长年卧病在床,所以生活得有些平凡和简单。

每天,玲玲的妈妈下班回家后,就先要照顾老人,然后做饭,等玲玲的爸爸回家了,三个人便开始匆匆吃晚饭。饭后爸爸和妈妈又忙着给老人擦身,换洗衣服。耳闻目染,玲玲也尽可能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玲玲一直记得妈妈说的话:“一个家里可以没有钱,但一定不能缺少爱。”

母亲节快到了,玲玲很想送妈妈一份礼物,可是她平时没有什么零用钱,没法买份像样的礼物,于是她自己动手制作了一张卡片,打算给妈妈一份惊喜。

母亲节那天,一放学,玲玲就早早回家,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喂奶奶吃药,将脏衣服放进洗衣机。

妈妈回到家后,玲玲把卡片交给了妈妈,看到女儿如此懂事,妈妈很是感动。晚饭是玲玲和爸爸妈妈一起准备的,一家四口人开开心心地坐在一起吃饭。饭后,玲玲倒了一盆热水,动手帮妈妈洗脚。

妈妈,今天是母亲节,我没有办法送多么好的礼物给您,但是我希望能为您洗一次脚。

看着如此懂事体贴的女儿,不论是玲玲的父母,还是奶奶,都非常欣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最有效的。只有父母提供了榜样,孩子才会去模仿,进而转化为自发的行为。父母的行为举止,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想自己的孩子有爱心,父母就应该率先做出有爱心的行动,言传身教无疑是最具说服力的教育方法!

对孩子的爱心行为表示赞许

鑫鑫是一个很有爱心的小朋友,爸爸经常鼓励她去帮助他人。有一次,鑫鑫跟爸爸一起上街去买东西。在过马路的时候,鑫鑫看见一位行动不便的老奶奶,她看了看爸爸,爸爸正用鼓励的眼光望着鑫鑫。于是,鑫鑫主动走上前去,扶着老奶奶走过了马路。走到马路对面后,老奶奶十分感谢鑫鑫,夸她是个有爱心的好孩子。这时,走在后面的爸爸对鑫鑫说:“鑫鑫,你注意了没有?旁边的叔叔都微笑地看着你,后边的阿姨向你投来赞许的目光呢!”果然,鑫鑫朝旁边一看,好多叔叔阿姨都微笑地看着她。鑫鑫高兴地回答道:“老奶奶过马路时会很困难,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帮助老爷爷过马路,是吧,爸爸?”

爸爸赞许地点点头。

当孩子做出爱心之举后,如果得到了肯定和表扬,那么他还会继续这么做。因此,当孩子帮了别人一些小忙,或者替别人着想时,父母要及时表扬他的这一举动,鼓励他以后多做一些助人为乐的事情。 TZdNdMr1Y5Wtj08T6p9KkZCvMw0GF8+L8o5SeVgV4gwUqyoEXbmjoAgIsDQrzL7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