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有恩必报,它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
在中国,自古就有不图回报的美德,也有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也是一个人的起码修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一位美国军人想到巴黎去逛逛街。上车以后,看外一位老妇人,他穿着破旧的衣服,有点驼背.脸色黄黄的,行动有珍不便。他看到他带着很重的行李要下车,觉得不忍心,于是走过去,轻声细语地向老妇人说:“老奶奶,我给你提行李吧。”老妇人很感谢他。然后这名士兵又说:“老奶奶,我陪你走回家。”他就一路帮首老奶奶提行李.走了很长的路才到达老奶奶乡下的家。老奶奶家一看就知道很清寒,不过一进人那个乡村,就能让人感觉到一股祥和的气氛。尽管村民都六埋头工作,但是一看到老奶奶回来,都自然地站起来,对老奶奶挥挥手说:“老奶奶回来了。”不管年纪大小,都露出开怀的笑容。
那位十兵看到乡村的样和生活,不禁想起,自己每天必须驾驶飞机投掷炸弹,不知道已伤害了多少生命,破坏了多少建筑。从紧张激烈的战场,突然进入样和的小村庄,强烈的对比,让他终身难忘,当他把老奶奶的东西放下要离开时,老奶奶诚恳地拉着他的手说:“我一定要请你喝杯咖啡。”然后带着他到村里的一个咖啡店。那是一家很小的店,店里的人看到老奶奶带着一个士兵,都围过来看他们。老奶奶说:“你们知道么?刚才要下车时,就是这位年轻的士兵帮我把行李拿来.好心地帮我一路提回家,让我不必累得气喘吁吁,我好感谢他。”大家听了都欢喜地鼓掌,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也感谢你,谢谢你帮助老奶奶。”
这位士兵回忆说:“当时那种祥和的气氛,让我终身难忘。”
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在生活中,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不忘感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变得更加愉快和健康。感恩一切,内心才会时刻充满温暖,活在感恩中,人才会幸福快乐。
一个穷苦学生为了付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货品。到了晚上,发现自己的肚子很饿,而口袋里只剩下一个小钱。然而当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孩子打开门时,他却失去了勇气。他没敢讨饭,却只要求一杯水喝。女孩看出来他饥饿的样子,于是给他端出一大杯鲜奶来。
他不慌不忙地将它喝下。而且问:“应付多少钱?”
而她的答复却是:“你不欠我一分钱。母亲告诉我们,不要为善事要求回报。”
于是他说:“那么我只有由衷地谢谢了”
当他离开时,不但觉得自己的身体强壮了不少,而且对天主与对人的信心也增强了起来,他原来已经陷入绝境,准备放弃一切的。
数年后,那个年轻女孩病情危急。当地医生都已束手无策。家人终于将她送进大都市,以便请专家来检查她罕见的病情。
他们请到了郝武德·凯礼医生来诊断。当他听说,病人是某某城的人时,他的眼中充满了奇特的光辉。他立刻穿上医生服装,走向医院大厅,进了她的病房。
医生一眼就认出了她。他立刻回到诊断室,并且下定决心要尽最大的努力来挽救她的性命。从那天起,他特别观察她的病情。经过一次漫长的奋斗之后,终于让她起死回生,战胜了病魔。
最后,批价室将出院的账单送到医生手中,请他签字。医生看了账单一眼,然后在账单边缘上写了几个字,就将账单转送到她的病房里。
她不敢打开账单,因为她确定,需要她一辈子才能还清这笔医药费。
但最后她还是打开看了,而且账单边缘上的一些东西,特别引起她的注目。
她看到了这么一句话:“一杯鲜奶已足以付清全部的医药费!”签署人:郝武德·凯礼医生。
她眼中泛滥着泪水,心中高兴地祈祷着:“天主啊!感谢您,感谢您的慈爱,藉由众人的心和手,不断地在传播着。”
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用自己真诚的一颗心,去对待曾经帮助过你的另一颗心,这就是感恩。感恩是一个温暖的字眼,每一个人都感恩过和被感恩过,都感受过感恩和被感恩时所得到的快乐。
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时时接受着各种“恩赐”: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爱人的关爱、朋友的友情、大自然的慷慨赐予……然而,对于这些恩惠,有很多人似乎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丝毫的感恩意识。这种现象在孩子身上尤为突出。所以教育孩子“学会感恩”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让孩子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学会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
有一位年轻的妈妈,每逢孩子生日那天,她没有给孩子买生日蛋糕,也没有为孩子大摆宴席,却不忘记带孩子去产科医院,去看望那位曾经给自己接生的白衣天使,告诉孩子是那位医生阿姨把你带到了这个世界……让孩子给那位医生阿姨送上一束美丽的鲜花,送上全家一颗感恩之心。妈妈在孩子生日那天,虽然没有给孩子买生日礼物,却给了孩子无价之宝——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让孩子从小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是每一个家长的重要责任——让孩子感激给予生命并养育他们的父母;感激给予他们各种知识的教师;感激给予他们帮助的同学和朋友;感激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让孩子真正体会到“我们的生活多么快乐幸福”!让孩子学会关心,学会感恩,这将有利于孩子好的品格的形成,使孩子一生受益无穷。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会更珍惜自己的生活,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谢他人给予的一切。
有一个富商同时资助了5个贫困中学生好长一段时间。后来他们突然收不到每个月给他们的资助费了,原来富商的公司遇到了财务危机而且马上就要破产了,所以没有办法再继续资助他们了。富商的心情很居丧而且感觉到自己很失败同时也觉得自己对不能在继续帮助这些孩子而感到悲伤,同时对竟没有一个孩子关心他现在的情况而感到失望。
又过了一段时间,因为失去了富商的赞助,这5个原本幸运的孩子又变回了原先窘迫的生活,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这位好心的叔叔不肯再继续资助他们了,再后来听说那个富商又再继续资助他们5个孩子之中的一个孩子了,这五个之中的另一个孩子着急了,他也多么希望幸运的光环再次可以降临到自己的头上,所以他顾不得心里的忐忑给那位富商打了一个电话,当电话里传来富商那和蔼可亲的声音时,孩子问到,“您能也再继续资助我吗?我真的很需要您的帮助!”富商在电话那边沉没了半分钟说道:“孩子,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又再次资助另一个而没有再次资助你们吗?当我心情最低落的时候,我以为我再也不能够东山再起了,可是我收到了一通意外的来电,就是那个我再次资助的孩子打给我的,他在电话中说到不知道我是因为什么原因不能再继续资助下去了,但是他还是很感谢我这些年来对他的帮助……后来我又重新打起精神,事业也在我不断的努力下起死回生,所以当我又有能力的时候,我决定继续资助这个孩子,至于你们,我只能说感到很抱歉,因为我不能再帮助一些永远不知道感恩而只知道一味索取的人……”是呀,他从来都只知道接受富商每个月的曾予,从来不曾想过要感谢别人的这份爱心,自己接受的理所当然,就算是后来收不到钱了,自己也没想过是什么原因他不再资助自己了,从没有关心过这个问题……听到这里这个孩子感到无比的羞愧,脸红的放下了电话。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然而现在,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知道感恩的人不太多了,尤其是孩子!
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都可能受到别人的帮助。家长要让孩子懂得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援助时,给他人以回报,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教育孩子将他人恩惠铭记在心,增强责任感。只有从小培养孩子感悟他人对自己的好,对自己的帮助,让孩子拥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长大之后才能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现如今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的地位可谓是“位高权重”。全家一切以孩子为中心,而孩子们从小到大都是扮演被爱的角色,久而久之,很多孩子认为从父母那里得到东西是理所当然的,生活中只知道索取,不知到回报,自然不会想着去关心别人、感激他人。如果想让孩子有一个美好的生活.就应该及早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一位母亲在为孩子操办一个盛大的生日派对后,孩子却不领情,直埋怨母亲这里做得不好,那里做得不好。母亲觉得很伤心,问自己的孩子:“母亲花这么多钱和精力筹办这个生日晚会,你有没有感恩的心?”
孩子说:“你办得好,当然我会感恩,但是你没有办好,我为什么要感恩。”
“就算你不满意,但是母亲这么辛苦,你就没有一点感恩之情吗?”
“我不觉得这很辛苦啊,为什么要感恩?”
“这个不辛苦,但是母亲生你,就不值得你感恩吗?”
“你们结婚生我,不是为自己也开心吗,我为什么要感恩?”
母亲语塞,哭了起来。
这是一个缺乏感恩意识的典型事例。
父母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他们倾其所有,不求回报,但是许多孩子却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父母的付出没有换来孩子的感激,这就需要父母自我反省一下了,是不是忽视了对孩子感恩意识的建立?
在日常生活中,把感恩的意识渗透于其中,让孩子从小就浸润在感恩的环境里,真心感受。父母要从自身做起,做好示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如妈妈帮爸爸做事时,爸爸要大声地对妈妈说:“谢谢!”妈妈接受爸爸的帮助,也要说一声:“谢谢!”爸爸送给孩子礼物时,要告诉他这件礼物是爸爸给你的,你要感谢爸爸;这本书是哥哥姐姐送你的,你要谢谢哥哥姐姐。在这种氛围中,孩子耳濡目染,渐渐接受这种最基本的礼仪,也学会向父母道谢,将感恩内化于人格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