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精神的折磨

驰其形性,潜之万物,终身不反,悲夫!

不能够摆脱外物的拘累,使其身形与精神过分奔波驰骛,沉溺于外物的包围之中,一辈子也不会醒悟,实在是可悲啊!

——《徐无鬼》

有很多时候,我们走入了迷途自己并觉察不到,而且乐于这些事务,如果有一天,停止了这些事务,我们就会变得无所适从。

庄子也说,“那些喜欢搞谋略的人没有思维上的变易与转换便不会感到快乐,善于辩论的人没有谈说的话题与机会就不会感到快乐,喜欢督察的人没有对别人的冒犯与责问就不会感到快乐,这都是因为受到了外物的拘限与束缚呀。

“那些招引贤才的人从朝堂上开始建功立业,善于治理百姓的人以做官为荣,身强体壮的人不把危难放在眼里,英勇无畏的人遇上祸患总是奋不顾身,手持武器身披甲胄的人乐于征战,隐居山林的人追求的是清白的名声,研修法制律令的人一心推行法治,崇尚礼教的人注重仪容,讲求仁义的人看重人际交往。农夫没有除草耕耘的事便觉内心不定无所事事,商人没有贸易买卖也会心神不安无所事事。百姓只要有短暂的工作就会勤勉,工匠只要有器械的技巧就会工效快、成效高。钱财积攒得不多贪婪的人总是忧愁不乐,权势不高不大而私欲很盛的人便会悲伤哀叹。依仗权势掠取财物的人热衷于变故,一遇时机就会有所动作,不能够做到清静无为。这样的人就像是顺应时令次第一样地取舍俯仰,不能够摆脱外物的拘累,使其身形与精神过分奔波驰骛,沉溺于外物的包围之中,一辈子也不会醒悟,实在是可悲啊!”庄子在此真是说尽了天下人为外物所累的生活状态。

庄子说人们在平时的表现就是这样的:大智的人过于广博,小智的人过于精细。大言盛气凌人,小言喋喋不休。他们睡时也心神交错烦乱,他们醒时也形体不得安宁。与社会接触构合纠葛,整天勾心斗角。有的显得慢不经心,有的却冥思苦想,有的则小心谨慎。对小的恐惧提心吊胆,对大的恐惧垂头丧气。他们说话就好像利箭发自弩机快疾而又尖刻,生活中的是与非都由此而产生;他们停止发言犹如盟誓,为了以守取胜;他们神情衰败的就像秋风冬寒的景象,说明真性日惭损耗;再无法使他们恢复原状;他们沉缅于所从事的各种事情,致使他们不可能再恢复到原有的情状;他们心灵闭塞好像被绳索缚住,这说明他们衰老颓败,没法使他们恢复生气。他们欣喜、愤怒、悲哀、欢乐,他们忧思、叹惋、反复、恐惧,他们躁动轻浮、奢华放纵、情张欲狂、造姿作态。好像乐声从中空的乐管中发出,又像菌类由地气蒸腾而成。这种种情态日夜在面前相互对应地更换与替代,却不知道是怎么萌生的。

我们总是习惯活在自己或别人的有限的思维定势里,如果有一天我们原来的生活改变就会变得忧愁不乐。在庄子看来,这是因追随外物而违背了自己的本心,迷失了自己的本性的行为的状态,是可叹的可怜的。

有一个人在他 23 岁时为人陷害,在牢房里呆了 9 年。后来冤案告破,他终于走出了监狱。出狱后,他开始每天对过去不幸遭遇的反复控诉、咒骂:“我真不幸,在最年轻有为的时候竟遭受冤屈,在监狱里度过本应最美好的一段时光。那样的监狱简直不是人居住的地方,狭窄得连转身都困难,惟一的细小窗口里几乎看不到星点灿烂的阳光,冬天寒冷难忍,夏天蚊虫叮咬……真不明白,上帝为什么不惩罚那个陷害我的家伙,即使将他千刀万剐也难以解我心头之恨啊!”

直到他 73 岁那年,在贫病交加中,他终于卧床不起。弥留之际,牧师来到他的床边:“可怜的孩子,去天堂之前,忏悔你在人世间的一切罪恶吧……”

牧师的语音刚落,病床上的他声嘶力竭地叫喊起来:“我没有什么需要忏悔,我需要的是诅咒,诅咒那些施予我不幸命运的人……”

牧师问:“您因受冤屈在监牢呆了多少年?离开监狱后又生活了多少年?”

他恶狠狠地将数字告诉了牧师。

牧师长长叹了一口气:“可怜的人,您真是世上最不幸的人,对您的不幸,我真的感到万分同情和悲痛!但他人囚禁了您区区 9 年,而当您走出监牢本应获取永久自由时,您却用心底里的仇恨、抱怨,诅咒囚禁了自己整整 41 年!”

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事情!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何必一知放在心上折磨自己一生呢?

有则禅故事能给我们提个醒。

某禅师和弟子出游,路过一河,见一女子无法淌过,于是禅师背该女子过了河。

过河后两人继续前行,过了很久,弟子问:“师傅,我们修行之人,是不应该近女色的,为何师傅你还背女子?”

师傅说:“是吗?我已经放下了,是你还背着。”

弟子惭愧,无言。

“当我们身处一种思维模式中,就很难反映出另一种思维模式。”这时关键是要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思维一转天地宽呀。

小知识
叶公好龙

有个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子高是如此喜欢龙,很是感动。一天,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这叶子高见了,吓得脸都变了颜色,惊恐万状,回头就跑。真龙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只不过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

历史上的叶公

历史上的叶公不仅是叶姓的始祖,还是春秋楚国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据专家考证,叶公沈诸梁,字子高,被楚昭王封为叶邑尹而始姓叶。叶公生于楚国王室之家,曾祖父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其父沈尹戍在吴楚之战中屡立战功。

经考古发掘证实,叶公采取养兵息民、发展农业、增强国力的策略,组织民众修筑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水利工程,使当地数十万亩农田得以灌溉,比李冰修都江堰早两百多年。至今,叶公修筑的东陂、西陂遗址保存尚好,见证了叶公治水的历史。

叶公最著名的功劳是他不以怨报德,果断率兵平定了白公胜的叛乱,从而稳定了楚国政权。之后,为了楚国的长治久安,他把职位让给别人。

“叶公好龙”是汉代刘向编的寓言故事。

掩耳盗铃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jpE0eHoiBpdUDkR37G1HHe/4iUKSZlBU/sqOteK3DDGJ1w2YMho9pCwhpF2ZP8P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