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知闲闲,小知閒閒;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搆,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
大知过于广博,小知过于精细。大言盛气凌人,小言喋喋不休。他们睡时也心神交错烦乱,他们醒时也形体不得安宁。与社会接触构合纠葛,整天勾心斗角。有的显得慢不经心,有的却冥思苦想,有的则小心谨慎。对小的恐惧提心吊胆,对大的恐惧垂头丧气。
——《齐物论》
庄子的时代是私有制泛滥的时代,社会现实决定了压迫、苛敛、剥削等的手段就是合法的。特别是统治者,受私有观念左右,将人与人的关系演化为赤裸裸的手段与利益关系,功、名、利、禄、仕等,都带有私有制内容,因此产生了贪欲和斗争。
世俗的自私已根深蒂固的长在了人们的心里,流动在人们的血液中。为了争权夺利,在有限的社会资源中,让自己尽量多占,使别人少占,而且在得到后沾沾自喜。这些自私的人们不会去反醒人生的意义,他们的聪明全用来谋求实利。
在庄子看来,人处世俗中是悲剧,世俗使人本心皆失。但是庄子并不是消极的悲观主义者。他看到了私有制社会里,欲望以社会为手段,贪婪而不顾一切地追求自身的满足,从而造成了罪孽。
在《徐无鬼》中,徐无鬼对魏武侯说,“天与地对于人们的养育是同样的,登上了高位不可以自以为高人一等,身处低下的地位不可以认为是矮人三分。你作为大国的国君,使全国的百姓劳累困苦,以人民的劳苦来满足眼耳口鼻的享用,而圣明的人却从不为自己求取分外的东西。圣明的人,喜欢跟外物和顺而厌恶为自己求取私利;为个人求取私利,这是一种严重的病态,所以我特地前来慰问。为什么呢?只有国君你患有这种病症。”
在《列御寇》中,又借孔子的口悲叹说:“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比预测天象还要困难;自然界尚有春夏秋冬和早晚变化的一定周期,可是人却面容复杂多变情感深深潜藏。有的人貌似老实却内心骄溢,有的人貌似长者却心术不正,有的人外表拘谨内心急躁却通达事理,有的人外表坚韧却懈怠涣散,有的人表面舒缓而内心却很强悍。所以人们趋赴仁义犹如口干舌燥思饮泉水,而他们抛弃仁义也像是逃离炽热避开烈焰。”
因为人心难测,《庄子》中还告诉我们一些观察人品的方法:“君子总是让人远离自己任职而观察他们是否忠诚,让人就近办事而观察他们是否恭敬,让人处理纷乱事务观察他们是否有能力,对人突然提问观察他们是否有心智,交给期限紧迫的任务观察他们是否守信用,把财物托付给他们观察是否清廉,把危难告诉给他们观察是否持守节操,用醉酒的方式观察他们的仪态,用男女杂处的办法观察他们对待女色的态度。上述九种表现一一得到证验,不好的人也就自然挑捡出来。”
下面有一则关于心念转变的禅故事,可以看出人心变化之快。
有一位武士向白隐禅师问道。
武士问:“天堂和地狱有什么区别?”
白隐反问:“你是何人?”
武士答:“我是一名武士。”
白隐听后笑道:“就凭你这粗鲁之人也配向我问道?”
武士勃然大怒,随手抽出佩剑,朝白隐砍去:“看我宰了你!”
眼看佩剑就要落在白隐头上,白隐却不慌不忙轻声说道:“此乃地狱。”
武士猛然一惊,然后若有所悟,连忙丢弃佩剑,双手合十,低头跪拜:“多谢师傅指点,请原谅我刚才的鲁莽。”
白隐又微微说道:“此乃天堂。”
一念的善恶就是天堂地狱的差别呀!我们不得不时刻关照自己的心。
我们生活的现代社会已不同于庄子的奴隶社会的私有制时代了,人们已经意识到,人类与自然是一体的,互相影响的。但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却似乎缺少了友情、亲情,生活失去了和谐,嫉妒、怨恨,甚至仇恨占据了一些人的心理,人们往往会因一句话而大打出手,甚至闹出人命。
生活中的许多悲剧起因于人与人的争强好胜,相互猜疑:怀疑朋友对我们不义,妻子丈夫对我们不贞,亲人对我们不友爱,疑念一起,如绳缚身,寸步难行。过去有一个人家丢了一把斧头,心中怀疑是被隔壁邻居偷去,眼里看他的手像偷斧的手,走路像行窃的样子,邻居对他友善,像企图掩饰的神情……等到真相大白,原来斧头是自己放错了地方,并没有遗失,这时再看邻居,一点也不像盗窃的人。我们对人产生了猜忌,彼此之间就形成了隔阂,就不能沟通,以至怨恨越积越深,导致悲剧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许多这样的情形,同学、同事,甚至是一起生活的夫妻,由于不能沟通,结果形同路人。
“学会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学会欣赏他人,就是欣赏自己;学会呵护他人,才是呵护自己;学会痛爱他人,就是痛爱自己。”这是一条人际交往的规律。
下面的禅宗里的故事也许会给我们一点启悟: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她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的以香花供佛,依经典的记载,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欢喜地回答道:“这是应该的,我每次来寺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如何在繁嚣的尘市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于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之后水分不易吸收,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道:“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生活的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惟有不停地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地忏悔、检讨,改进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信徒听后,欢喜作礼感谢说道:“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寺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机会到寺院中生活呢?”
只要人人心中充满爱,人人的心都是那么纯洁善良,那世界不是很美好吗?美好的世界从心做起,从现在的一言一行做起。只要自己心中充满爱,世界就会充满阳光。
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互相弥补,保持友好;只有尊重他人,帮助他人,信任他人,才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只要我们要把心胸打开去做事,无论何时何地都是朋友。
魏武侯,名击,魏文侯斯之子。历史上名声虽不及其父显赫,但在魏国史上仍占有极其重要地位。战国时期魏国文侯、武侯霸业,魏武侯是继任人和创建者,是位雄武过人的国君。
魏武侯在用人方面,与其父相差甚远。文侯之世,魏国人才济济,为诸侯所侧目。文侯“师子夏,友田子方,礼段干木”;又有李悝(又作克)、吴起、西门豹等名臣名将,各司其职,文武相济,魏国大治,开疆拓土,盛极一时。魏武侯承继基业,老臣犹在,但控御无道,致使人才流失。他任田文为相,吴起以功高与田文相争,他不能妥善安置吴起,失之于前,后又任公叔痤为相,还听信公叔痤谗言,怀疑吴起,吴起惧诛逃往楚国,再失之于后。至于礼贤下士,招引人才,则更无从谈起。故武侯之世,文侯时“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的局面已不复存在。
魏武侯一生中为魏国作出的重大贡献,是 11 年(前 376 年)与韩、赵共灭晋而分其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故事的最后一幕,三家灭晋,魏武侯完成了魏文侯的未竟事业,使魏国的地盘更大,国力更强,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魏武侯在位 16 年,完成分晋大业后的第 5 年,于周烈王 5 年(前 371 年)卒。卒前,还发动了伐楚之役,攻占鲁阳(今河南鲁山县)。魏武侯在文侯 13 年(前 412 年)即率军出征,当时即使很年轻,也当在 20 岁以上。由此推断,魏武侯享年在 69 岁以上。
列御寇,东周威烈王时期郑国圃田人。战国早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寓言文学家。那时,由于人们习惯在有学问的人姓氏后面加一个“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称为“列子”。
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 40 年,潜心著述 20 篇,约十万多字。现在流传有的《列子》一书,其中《愚公移山》、《纪昌学射》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文为流传。
列子不仅学问渊博,而且是非标准、生活准则也十分明确,其人品道德修养更是高尚。一次,一位列国使者入郑拜访列子时,发现这位自己仰慕的有道之士,竟然经常在饿肚皮的情况下,埋头搞学问。郑国宰相子阳听说此事,随即派遣官吏给列御寇送粮食。列子不为所动,拜谢说:无功不受禄。使者只得带上粮食返回复命。列子之妻对此困惑不解,列子解释到:子阳并不了解我的“道”的伟大,只不过想沽名钓誉罢了。
列子青年时代求道十分执着认真,起初从师壶丘子,后又问道于老子亲传弟子关尹子,还曾拜商氏为师。他继承了老子的学说,又加以发扬光大。传说当他潜心修道时,能够“御风而行”。他常在立春之日“乘风游八荒”;在立秋之日返回住所“风穴”。这些记载虽然夸张,但也间接反映了列子道家学问的精深和列子超然物外的道家风范。
他的学说主张贵虚。成名于《列子》一书,有章以其名为章名,主旨在于宣扬不可炫智于外而应养神于心,达到“天而不入”顺从自然,达到无用之用的境界。
善昭(947~1024),为首山省念禅师法嗣,南岳下九世。曾住汾阳(山西省汾州)太子院,举扬临济宗风。天圣二年示寂,谥号“无德禅师”。留有《汾阳善昭禅师语录》、《汾阳无德和尚语录》、《无德和尚语录》、《汾阳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