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仁义”是多余的

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

用恭敬的态度来行孝容易,以爱的本心来行孝困难;用爱的本心来行孝容易,用虚静淡泊的态度对待双亲困难;虚静淡泊地对待双亲容易,使双亲也能虚静淡泊地对待自己困难;使双亲虚静淡泊地对待自己容易,能一并虚静淡泊地对待天下人困难;一并虚静淡泊地对待天下之人容易,使天下之人能一并忘却自我困难。

——《天运》

在《庄子》中我们会看到对孔子推行的“仁义”的作了大力的批评。

在《天道》中有个关于孔子说仁义的故事。一次,孔子想把自己修定的书保藏到西周王室的国家图书馆。子路出主意说:“我听说周王室管理文典的史官老聃,已经引退回到家乡隐居,先生想要藏书,不妨暂且经过他家问问意见。”孔子说:“好。”孔子就前往拜见老聃,老聃没有答应孔子的要求,孔子于是翻检众多经书反复加以解释。

老聃中途打断了孔子的解释,说:“你说得太冗繁,希望能够听到有关这些书的内容大要。”孔子说:“要旨就在于仁义。”老聃说:“请问,仁义是人的本性吗?”孔子说:“是的。君子如果不仁就不能成其名声,如果不义就不能立身社会。仁义的确是人的本性,离开了仁义又能干些什么呢?”老聃说:“再请问,什么叫做仁义?”孔子说:“中正而且和乐外物,兼爱而且没有偏私,这就是仁义的实情。”老聃说:“噫!你后面所说的这许多话几乎都是浮华虚伪的言辞!兼爱天下,这不是太迂腐了吗?对人无私,其实正是希望获得更多的人对自己的爱。先生你是想让天下的人都不失去养育自身的条件吗?那么,天地原本就有自己的运动规律,日月原本就存在光亮,星辰原本就有各自的序列,禽兽原本就有各自的群体,树木原本就直立于地面。先生你还是仿依自然的状态行事,顺着规律去进取,这就是极好的了。又何必如此急切地标榜仁义,这岂不就象是打着鼓去寻找逃亡的人,鼓声越大跑得越远吗?噫!先生扰乱了人的本性啊!”

老聃又说:“播扬的糠屑进入眼睛,也会颠倒天地四方,蚊虻之类的小虫叮咬皮肤,也会通宵不能入睡。仁义给人的毒害就更为惨痛乃至令人昏愦糊涂,对人的祸乱没有什么比仁义更为厉害。你要想让天下不至于丧失淳厚质朴,你就该纵任风起风落似地自然而然地行动,一切顺于自然规律行事,又何必那么卖力地去宣扬仁义,好像是敲着鼓去追赶逃亡的人似的呢?白色的天鹅不需要天天沐浴而毛色自然洁白,黑色的乌鸦不需要每天用黑色渍染而毛色自然乌黑,乌鸦的黑和天鹅的白都是出于本然,不足以分辨谁优谁劣;名声和荣誉那样的外在东西,更不足以播散张扬。泉水干涸了,鱼儿相互依偎在陆地上,大口出气来取得一点儿湿气,靠唾沫来相互得到一点儿润湿,倒不如将过去江湖里的生活彻底忘怀。”

所以,庄子认为,仁义和辩言犹如人体上的“骈拇”、“枝指”和“附赘县疣”,都是不符合本然的多余的东西。多余的东西对于人天生的品性和欲念来说,好比迷乱而又错误地推行仁义,又象是脱出常态地使用人的听力和视力。

庄子说,把自己的本性缀连于仁义,即使如同曾参和史那样精通,也不是他所认为的完美;把自己的本性缀连于甜、酸、苦、辣、咸五味,即使如同俞旯那样精通,也不是他所认为的完善;把自己的本性缀连于五声,即使如同师旷那样通晓音律,也不是他所认为的聪敏;把自己的本性缀连于五色,即使如同离朱那样通晓色彩,也不是他所认为的视觉敏锐。他所说的完美,绝不是仁义之类的东西,而是比各有所得更美好罢了;他所说的完善,绝不是所谓的仁义,而是放任天性、保持真情罢了。

庄子所说的聪敏,不是说能听到别人什么,而是指能够内审自己罢了。他所说的视觉敏锐,不是说能看见别人什么,而是指能够看清自己罢了。不能看清自己而只能看清别人,不能安于自得而向别人索求的人,这就是索求别人之所得而不能安于自己所应得的人,也就是贪图达到别人所达到而不能安于自己所应达到的境界的人。贪图达到别人所达到而不安于自己所应达到的境界,无论盗跖与勃夷,都同样是滞乱邪恶的。他说,因为有愧于宇宙万物本体的认识和事物变化规律的理解,所以就上一层说他不能奉行仁义的节操,就下一层说他不愿从事滞乱邪恶的行径。

庄子说,在世俗的流习范围内修治性情,靠仁义礼智的儒俗学说来期求复归原始的真性;内心欲念早已被习俗所扰乱,还一心希望能达到明彻与通达;这就叫做蔽塞愚昧的人。

为什么庄子会对孔子的“仁义”这么反感呢?我们要看看当时的情况。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奴隶社会的正在瓦解,封建社会的即将形成的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一方面旧的等级秩序以及附着于这一秩序的行为规范已不再能有效地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越是出身低层的人越是渴望享有在传统等级制度下不能享有的特权,以显示自己所获得的权力和地位。

由于孔子无法想象一种超越统治与被统治关系的社会秩序和生命形态,所以,孔子将“仁”看成是统治的基础,要求统治者本着忠恕之道、“爱人”之心来施行统治。孔子对周朝礼乐文化的继承和改造,所倡导的道德都必须以一个被统治阶层的存在为前提,所以孔子的道德思想本身就蕴含着对等级制的确认和维护。

孔子推行的“仁”在现实生活中必然要受制于“礼”。“礼”才是孔子思想的真正核心,它不仅是孔子道德思想和政治思想的全部落脚点和最终归宿,而且也是仁的完成、仁的节制。它从外部规范着仁,制约着仁。这种以“礼”释“仁”的观念发展到极端,就是“礼教吃人”,就是以道德的名义来掩饰各种不道德的行为。

庄子站在更高层次的更深广的视角,认识到孔子的“仁”有着极大的缺陷和局限性,它既不能涵盖人类所有的善行,亦无法使人在善恶之间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庄子批评对这些被人们奉为圣贤的言论很多,他指出鼓吹仁义道德,是以锁绳约来桎梏自然人性。还有自我卖弄的意思,就是以好听的道德言谈以及纯洁高尚的形象来自我显示,以求成为人们就目和崇仰的对象,那么即使他提倡的道德理论是真的,这种包裹在善的外衣之中的自私,仍然实质上否定了圣贤的真善,是伪善。

庄子在《外物》篇中指出儒士用“诗礼”盗墓。大儒在上面向下传话:“太阳快升起来了,事情进行得怎么样?”小儒说:“下裙和内衣还没有解开,口中还含着珠子呢。”大儒说:“古诗上就有这样的诗句:‘青青的麦苗,长在山坡上。生前不愿周济别人,死了何必含着宝珠!’拖住他的鬓发,按住他的下巴,你再用铁锤敲他的面颊,慢慢地别开他的两腮,不要损伤口中的宝珠!”

这则“儒以诗礼发家冢”的故事。说的是大儒、小儒盗墓时还引经据典。他们一面撬开死者之口,偷其口中珠,一面念念有词:“《诗》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这段文字把这两个儒生打着《诗》和《礼》的招牌,念着经典做坏着事,而做坏事还要用念经掩护自己的丑态暴露得淋漓尽致。

时过几千年后,在近代推翻封建帝制的“五四运动”中,又一个思想家站出来回应了庄子的说法,那就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他通过小说《狂人日记》中,狂人的独白,道出了封建“仁义道德吃人”的真面目。在“仁义道德”掩盖下到处可见“白厉厉的牙齿”,刻画了吃人社会的特征:那些“唇边抹着人油”的食人者,几千年来以“狮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排着“大小无数次的人肉筵宴”,并巧立名目,编造着吃人的道理,以“仁义道德”掩盖着几千年的吃人史。

他清醒的认识到了用“仁义道德”遮掩起来的中国历史的真面目,加深了对封建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憎恨。把中国几千年剥削社会的历史,深刻地归结为“吃人”的历史,这个论断在五四时期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在现代这个把“地球当村”的时代,我们再读孔子的“仁义”时,我们也要“择其善者而从”了。这时我们理解的仁义已不是过去的含义,只保留它的真义——对人发自内心的友爱。

小知识
仁义之师

战国时,宋襄公和楚国军队在泓水之滨交战。宋兵已经安排好阵势,楚军还没有渡河。右司马向宋襄公献计道:“楚军多而宋军少,趁他们正在过河尚未列队时发动突然攻击,那么他们必败无疑。”

宋襄公说:“我听得君子讲:‘双方交战。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擒捉头发斑白的老兵,人处险地,不推他跌下深渊,人处困境,不逼他走投无路,不进攻尚未列成阵势的队伍。’现在楚军还未完全渡河,我们发动攻击,这是不道德的。还是让他们全部渡河摆好阵势后,再击鼓进攻吧。”

右司马说:“您不爱护我国的人民,让国家受到损害,难道这就讲道德了吗?”

等到楚军已渡过河来摆好了阵势,宋襄公这才下令击鼓进军,结果宋兵大败,襄公的大腿也遭受重伤,3 天后就死了。

老子

老子,根据《史记》的记载,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约生活春秋末期(约公元前 600 - 公元前 500),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 2000 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一书。

道家哲学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 25 章)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学更是揉合了道学的思想发展而成。

道家与道教。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故道家与道教常被混淆。 tLn5r/yGaPvIrLh8HMNyt1Zhgnjv7OkNqRHm+LqPj/ts8hdhCXaUh7Ysu7q4MiY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