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商创业成功与否和创业人的思维分不开的,中西合璧经营川菜,“俏江南”的成功也与经营思维分不开的:
张兰,1987年,从北京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毕业后,到一家公司做管理。两年后,去了加拿大。背井离乡,她靠打工挣钱,做了很多工作。她不怕累,因为赚钱是她留在国外的唯一理由。
那么,她赚钱的动力是什么?在她心里有个目标——把难登大雅之堂的川菜做成国际品牌。
1991年,张兰怀揣2万美元血汗钱回国。半年后,她投资13万元在北京东四环开了家川菜馆,叫“阿蓝酒家”。民以食为天,这个行业总有机会。餐饮行业是“勤”行,身体要勤,头脑也要勤。她一个人跑到四川郫县,带了一帮当地的竹工上山砍竹了,用火车把13米长碗口粗的竹子运到了北京。随后,“阿蓝酒家”就变成了南方的竹楼。她亲手在竹墙上画画做装饰,俨然把开餐馆当作艺术活动。装修和菜品相结合,那是她第一次尝试。
川菜给人的感觉是“大众化”,登不上大雅之堂,张兰却想把川菜馆做成国际品牌。为了圆梦,她苦苦寻觅。终于,毕业于哈佛大学建筑系的美籍华裔设计师jack被介绍到她面前。jack“中西合璧”的设计风格满足了她的心愿。
在北京,在顶级的写字楼里,建一家充满现代艺术气息的川菜馆,谁会拥有这样的创意?2000年,大胆的张兰在北京国贸开了第一家这样的川菜馆——“俏江南”精品川菜餐厅。与普通中低档的川菜料理不同,“俏江南”做工精细,用料讲究,主要面向高端的商务人群。俏江南的装修充满异国风情,幽雅而韵味深长,非常符合办公室白领的审美情趣。其中点缀着竹林、小桥流水又增添了几许江南水乡风韵。改良川菜加中西合璧的装修,俏江南红红火火证明了张兰的直觉和灵感是对的。
在“俏江南”出现之前,北京的很多高档写字楼里只有粤菜餐厅,价位偏高,把很多普通白领拒之门外。多年做餐饮的经验告诉张兰,这批有强劲消费能力的人对餐厅的要求是要有品位,有舒适的环境,有色、香、味俱全的卫生食品而且价格要适中。正是针对这个消费群体,张兰为其量身定做出一个集美食、时尚和艺术空间于一体的高档中餐厅“俏江南”。短短3年时间,在北京陆续开了9家分店,上海的2家分店也都开张。
菜式融合东西文化,“俏江南”火遍京沪,在经营中,张兰意识到,她的餐厅必须超前,必须在方方面面引领时尚。在上海建立分店时,为了符合大都市人的审美情趣,她选择与世界排名前十位的著名日本设计师山普荣合作。因为他的设计理念更简约、时尚,与“俏江南”今后的发展标准不谋而合。
国际品牌的餐饮企业都实现了标准化生产,“俏江南”也要做到这一点。张兰要求每道菜的选料、火候都要实现量化的标准。为此,她会花时间“培训”原本烹饪风格各异的川籍厨师,让他们成为标准化生产、流水线作业的“俏江南”专属厨师。“全世界吃到的都是一个味道,如果做不到,我们就开不了连锁店。”张兰觉得,要把一个品牌做成连锁的话,一定要做到标准化,这样成本才是合理的。“如果没有一个标准,就不能称其为品牌。”为了让“俏江南”规范化,张兰从麦当劳、可口可乐引进了职业经理人,她看中了他们在外企的管理经验、对国际市场的了解。此外,“俏江南”还雇用了多名外籍留学生作为自己的市场推广人员。
但张兰绝不是打算复制一家西餐厅,她特别强调民族品牌、中华文化的概念。每到一个地方,不管是国内、国外,大饭店还是小餐馆,她都会习惯性地用心去注意店内的装修,研究各种菜肴。每次灵感突发,她便能创造出一道新的菜式来。选料用的是四川传统原料,但在刀功和码盘上却是欧式要求,体现简约明快的色彩,“摇滚沙拉”就是张兰的创新。在法国一家餐厅,服务员在她面前演示做沙拉。虽然是一道很简单的菜,却能带给客人精神上和文化上的享受。当时,她一闪念,何不叫“摇滚沙拉”呢?回国后,她就自己动手配料,做实验。如今,只要你走进“俏江南”,随意点上一道“摇滚沙拉”,就会有服务员走到桌边,像玩万花筒般,翻云覆雨般“摇滚”出鲜香甜美的沙拉来。
张兰没有想到的是,仅仅几年后,“俏江南”已经成长为在全国拥有20家高档连锁餐厅的大型餐饮集团,《华尔街日报》撰文称其创造了“中式餐饮的新概念”。张兰希望,能在纽约第五大道、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上看到自己的“俏江南”。
创业经营需要智慧,而不是现成的条件和资金。拥有了智慧,最终实现成功的梦想。
日本著名企业家见村善三起初也是一个身无分文的“穷光蛋”,然而他却能一跃成为地产开发公司的董事长,这在有些人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但见村善三发家的事实却打破了人们的质疑。
一次偶然的机会,见村善三看中了地产这个波澜不惊的行业,很想从中淘得“一桶金”。于是,当时身无分文的他不得不苦想良策。为了开发地产,他专门对土地做了详细的调查:在工业社会中,一寸土地一寸金,昂贵的地价曾使许多人望而却步,他也站在一旁战战兢兢。
后来,他惊奇地发现:都市外的土地,并不都是价钱十分昂贵,也有较便宜的地段。这些地段或是交通不便,或是地理位置不佳,或是不好利用等,然而,这些都是可以开发的良好资源。于是,他便想到一个“白手起家”的高招儿:借用这些廉价土地,建造一些厂房,出租给一些新开办的工厂,然后从中获取利润。
见村善三说干就干,他一一拜访了那些廉价土地的主人,向他们提出了自己改造和利用土地的合理计划:土地不必出卖,见村善三负责在土地上修建厂房,租赁给开办工厂的人。土地主人每月可从他手中收到相当于单纯出租土地5倍以上的租金,土地主人听到这个优越条件后,欣然同意与他合作。
解决了土地问题后,见村善三还要寻找租赁厂房的人。于是,他到处去寻找客源。因为在廉价土地建造厂房,租金要比繁华街市少得多,所以客户纷纷而至。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见村善三就将自己、土地主人、客户三家的利益分配关系分布了出来:见村善三只从厂房租用主的手中收取租金,将租用土地代办费和厂房分摊偿还金扣除后,所剩的资金均归土地主人所得。也就是说,厂房租金和土地主人租金的差额,将建造厂房的费用除去,所剩的代办费就是见村善三的收益。土地主人与许多客户都觉得这种分配方案十分合理,所以便高兴地与见村善三签订了协议。
之后,见村善三便向亲戚朋友筹款,开始修建厂房。厂房建成后,一时间便被抢租一空。他这样做,不仅给土地主人、客户、自己带来了很大利益,还为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因此得到社会各界的赞助与支持,最终获得了一笔巨额财富。
见村善三白手起家、不怕辛苦,再加上经营有方,最终从一个“穷光蛋”变成富甲一方的大富翁。
生意有千万种,如果总是随大流,人云亦云,终究难逃被淘汰出局的下场。相反地,如果能尽最大可能地体现自己的新奇特,则会别有一片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