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如果你有智慧,请奉献你的智慧;如果你没有智慧,请奉献你的汗水;如果两者你都没有,就请你离开公司。”从我们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什么是老板最看重的能力,什么是中层发展的关键。那就是智慧!
智慧型的中层领导是企业和老板最看重、最需要的。或许有的中层领导会问:“难道勤劳苦干就不被老板看好吗?”当然不是。勤奋的下属到哪里都会被老板看好,而踏实勤奋也是一个好中层的基本素质。但是,能够被老板重视、欣赏的下属,必然是智慧型的。他们超越了汗水型干部,成为智慧型的中层。
房地产“老大”万科集团就有一批智慧型的中层骨干。万科曾与美国富兰克林铸币有限公司合办一个加工厂,这是万科发展项目中的重中之重。为了建造工厂,万科购置了一个工业厂房。当厂房开始装修时,一个让万科老总王石头痛的问题出现了。原来,在合同中规定:万科要负责在工业区附近提供1200个工人的宿舍。但是,在工业区的工人宿舍早就人满为患,哪里还能挤出1200个床位呢?眼看着行进中的项目巨轮要搁浅在这个小小的“床位”浅滩上,怎么办呢?就在这个时候,项目负责干部赵晓峰将一筹莫展的王石,带到工业园东侧的一条马路边上。赵晓峰指着路对面一排排随地势起伏的单层养鸡棚,兴奋地对王石说:“和养鸡公司谈妥了,把鸡场租下来……把鸡粪清走,消毒防疫,打上水泥,换门窗,铺上排水系统,建锅炉房、澡堂、食堂,保证三个月内让1200人住进去……”“能行吗?!”王石的语气中既有疑问又有惊喜。“能行!”赵晓峰的语气中全是自信。
问题就这样解决了,项目巨轮又安然前行了。其实不光是赵晓峰,万科的很多中层领导都是这样善用智慧的能臣。在万科,还有一位名叫姚牧民的中层干部。在上海兴建万科城市花园时,王石对这个项目的要求非常高,事事都力求完美。就在样板房要对公众开放的前夕,望着周边光秃秃的环境,王石不无遗憾地说了一句:“要是春天就好了,种上一排排绿草,环境就衬托出来了。”姚牧民正好在旁边,听了王石的话,他说:“放心,接待日那天保你绿草如茵。”王石特别奇怪,心想:“这是11月份,哪里去找绿草,难不成用绿油漆喷涂?”一个星期后,再次站在样板房跟前的王石,被周围那片绿油油的草坪弄了个目瞪口呆。
“你从哪个温室大棚移栽过来的?”王石问站在一边的姚牧民。“呵呵,一麻袋麦粒的事嘛,小case。”姚牧民的脸上满是轻松。原来,天气很冷,要是种草,在短时间内根本长不出来。于是姚牧民就想了一个办法,在土地上撒了一层麦粒。麦粒发芽很容易,只短短的几天,就长出了一层嫩绿色的小芽。就这样,在万科老板的带领下,再加上一群得力干将的努力,上海万科城市花园一炮打响,仅开盘时定金现钞就收了人民币两个多亿。无论是赵晓峰还是姚牧民,抑或是许多像他们这样的中层领导,在工作中贡献的绝不只是汗水,更多的是智慧。最好的中层领导,绝不是“死干活”、流血流汗、老黄牛似的干部,他们更懂得运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老黄牛”式的汗水型中层,已远远跟不上组织的需要了。组织最需要的是超越了汗水型的智慧型中层。所以,如果你还是在按部就班地工作,还是只管埋头干活、不知低头思考的话,那么你的前途也就只能是“数十年如一日”,很难有更大的发展。最好的中层是智慧型中层。他们绝不会“死干活”,而是懂得如何运用智慧解决问题。无论是面对上级派下的难题,还是下级呈上来的困难,他们都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使之迎刃而解。他们属于巧干、能干的那一类人。或许我们的中层干部会问:“难道不需要踏实勤恳地工作,凭借投机取巧就可以成功?”显然不是。运用智慧和投机取巧,是不能画等号的。优秀的中层,必然是勤奋的干部,但是,在勤奋的基础上加上智慧,才能成为真正一流的中层。我们发现,最好的中层总是有一些创意和智谋,来帮助他们走上成功的巅峰。这些创意和智谋,就是来自于他们不凡的智慧,而这些智慧则来自于他们对工作的认真思考。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智慧型的中层呢?
中层领导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时刻想着如何解决问题,这就是良好的职业素养。智慧来自实践,也应用于实践整天坐在办公桌旁的中层,眼光只能局限在小范围中,而好点子、好方法,多是来源于工作现场。智慧有规律可循针对于不同的问题,会有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终生学习一个善于学习的中层,才能够拥有不竭的智慧之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来自对知识的终生不渝的追求。”只要把握以上几条,超越汗水型中层,做智慧型中层,就不再是难事。
中央某机关的局长是一位非常年轻的干部。为什么他这么年轻就能成为局长呢?当别人问他有什么成功的秘诀时,他提出了成功的“三于理论”。何为“三于理论”呢?精于业务;善于总结;善于汇报。具体来说:精于业务对自己的业务必须要熟练、专业,不能做外行管理内行的中层。
有一次,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节目讲了这样一件事:中央召开政协会议,各地方的委员开始分组讨论。当时的总理是朱镕基,他和一些中央的老板同志分别到各组去看望委员们。朱镕基来到全国政协经济组,讨论开始不久,一位来自湖南的委员发言。这位委员说了一大堆歌颂、称赞、拥护的话,久久不能进入实质内容。朱镕基实在等不及了,就插话说:“老乡,你就不要说那些套话了,请你尽快进入实质内容吧!”在朱镕基的提示下,后面的讨论发言都很实在。在其他几位委员发言后,朱镕基开始发言。他说:“刚才我有些不礼貌啊,打断了那位委员的发言,有点冒昧。我是着急啊,我想尽快听到你谈实质内容。”随后,朱镕基风趣地对那位委员说:“如果你不是我老乡,我也不会这样,谁让咱们是老乡呢!”那天,讨论会在总理的参与中开得热烈、实在、有内容。这个小故事在《东方时空》播出以后,全国各地很多组织中的管理者都产生了共鸣。大家纷纷意识到,在过去的会议上,空话、套话太多,很长时间都进入不了实质内容。这不但影响了工作效率,也给老板的倾听带来了障碍。
因此,中层领导在汇报的时候,“对路”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到“对路”,关键在于把握三点:重点突出,只抓关键点,不要事无巨细;条理清晰;与组织决定和老板的想法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