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尽心尽力,顺其自然

俗话说:“尽人事,听天命。”这句话听起来似乎带有一种消极的色彩,起码暗含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态,但这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常常有一些人为了完成某件事情,殚精竭虑、费尽心机、千般盘算、万般设计,眼看成功在即,却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来,一个小小的意外,导致前功尽弃。也难怪古人要感慨“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了。

事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众多可预知和不可预知的因素推动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把可预知的因素调整到最有利于事情的成功状态,这就是“尽人事”;而那些不可预知的因素,非是人力所能布置,只能尽听任于“天命”。

周瑜在布置火攻曹操的时候,没能预测好风向,急怒攻心之下病倒了;曹操在刺杀董卓的时候,没有料到匕首的反光居然把董卓惊醒了,结果刺杀失败。这些不可预知的因素随时都在左右着事情的进展。因此,事情能否成功并不仅仅在于我们为之努力了多少,因此对于事情的成败,我们也不应该太在意,一切处之泰然,才是正确地对待之道。

诸葛亮一生的志愿与刘备一致,那就是“兴复汉室”,因而他在刘备的手下,一展所长,一步步地向着这个终极目标迈进。他统帅三军,运筹帷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这个时候,已经到了兴复汉室的关键时刻,因此,诸葛亮殚精竭虑,为的就是增强蜀国的力量,为讨伐曹魏做准备。然而,刘备轻易与孙权开战,最终失败,导致蜀汉元气大伤。诸葛亮不得不推迟攻伐魏国。

但是岁月不饶人,年纪渐高的诸葛亮自知再不出兵,就永远没有希望“兴复汉室”了。因此,他知道以当时蜀国的国力不足以战胜曹魏,但还是毅然出兵。有一次,诸葛亮用计火烧司马懿父子,眼看司马大军就要覆灭,一场大雨忽然冲刷下来,救了司马父子。诸葛亮只能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为了完成“兴复汉室”的志愿,诸葛亮六出祁连山,每一次都计划周详,可最终总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插曲,结果导致每一次都无功而返,最终死于军中。诸葛亮虽志愿未了,但却流芳千古,只因他为了达成自己的志愿付出了最大的努力。

天道悠悠,人谋可以把握,天数却难以预知。一个人一生的成败,冥冥中总是由上天安排好的。无论你是安于命运的安排,还是向命运发起挑战,最终都要接受眼前的命运,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然而,我们却不能屈服于命运,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命运进行抗争。因为我们并不能预知自己的命运,也许在我们抗争之后,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命运会出现新的曙光,而新的命运才是上天已经为我们安排好的命运。

即使我们的抗争不能换来想要的结果,我们的人生也因此而变得辉煌,这正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大丈夫气概给我们带来的震撼。屈原为了让怀王亲贤臣远小人,于是极力进谏,却落个被流放的下场。可是没有人笑话屈原的不自量力,反而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在纪念这位战国时期的英雄人物;比干明知纣王不听人劝,还是尽了为臣的责任。比干虽然惨遭挖心,却万古流芳。这些悲剧的英雄人物,出于道义和责任,完成了他们该做的事情,虽未能有好的结果,但他们的人生同样精彩。

常常有人会哀叹“天道不公”。是的,天道是不公的,有些人勤劳刻苦、奋斗不息却不能取得成就,甚至穷困潦倒;而有的人懒惰无能、平庸无德却反而能轻易成功。但是如果我们因此而轻易向命运屈服,那就大错特错了。“尽人事,听天命”,就是要我们一方面努力地去争取去奋斗,另一方面又要安于天命,不强求结果。能否完成自己的心愿,并不影响我们人生的高度。孟子周游列国,积极推行“仁政”,却最终没被采纳。然而他依然成了“亚圣”。所以,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只要我们为了达成一定的目的而付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我们的人生就是有收获的。

“尽人事,听天命”是最好的心理安慰和斗志寄托,“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当我们的奋斗不能换来想要的结果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以平淡之心看待这一切。人生在世,凡事只要尽心尽力,尽本分尽良心去做,至于做到什么程度,成功与否都不重要。只有本着这种态度,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奋斗不息,而又安时顺世乐天知命的人生。

季羡林先生曾经说道:“信缘分与不信缘分,对人的心情影响是不一样的。信者,胜可以做到不骄,败可以做到不馁;绝不至于胜则忘乎所以,败则怨天尤人。”所以,先生才让我们“尽人事,听天命”,只有这样,在成功与失败之间,我们才能够始终保持心理的平衡。 8gfcnc8VesREhUP2YBzcq2aPOrGKEa0SAWk6IMLhN237UA06mhn7g6Pzvj5tFVd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