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总是在追逐一些诱人的东西,然而它们究竟为什么会对人们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其实说到底,根源还在于人的欲望太过强烈,欲望促使我们采取行动去占有、去掠夺。所以,想要不被外界所诱惑和吸引,就必须克制自己的欲望。
除了那些被称为圣人可以用自己的毅力克制欲望,让自己处在无欲无求的境界外,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人人都是有欲望的,有些欲望是天生的,有些欲望则是在后天的生存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孔夫子曾经对人生每个阶段的欲望进行了一个总述,也告诫人们在不同的阶段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他是这样说的:“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是的,当我们对财富有极强的欲望的时候,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求利;当我们向往雷鸣般的掌声和鲜花的簇拥时,我们就会动用一切力量去为自己争取名誉;当我们贪图享乐的时候,我们就会不断地去累积财富。总而言之,只要我们的欲望不息,对于外界诱惑的渴望就不会灭。
殷纣王即位不久,便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贤臣萁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国内满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异宝。我不禁为他担心。”后来,果如萁子所料,纣王荒淫无度,终“赴火而死”。为什么事态会如萁子所言,一步一步地发展下去呢?
因为殷纣王放纵了自己的欲望。世人的贪欲,不都是这样吗?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永无止境。而君王的贪欲,则更为可怕,因为他拥有无限的权力,没有人可以阻止他。当然,贪欲并不是君王的专利,任何一个人都有贪欲,一旦不能很好地控制,就会被自己的欲望捉弄。
欲望就像一颗种子一样,本来是深藏于人们内心的,如果我们不去触碰它,它可能永远都不会生长。但是一经浇灌,就会迅速膨胀,直至紧紧缠绕你的心灵。一旦放任欲望持续膨胀,人生就不会有满足。“欲壑难填”,一旦欲望之门开启,就再也难以填补。然而贪婪的人总是会因为这而不断地索取名利,最终使心境失去平静,生活失去平和。整个人在名利的得失之间徘徊,永远不得安宁,在两极情绪间起落挣扎,品尝着绵绵无尽的焦虑与惶恐,失落与惆怅,最终陷入了恶性循环当中。
《老子》有曰:“知足之足,常足矣。”当今社会,存在着太多能够诱惑我们的东西,这些东西都会激发我们的欲望。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当发觉欲望在不断膨胀的时候,应该及时收敛,将欲望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人心不足蛇吞象”会使人堕入罪恶的深渊。只有心里没有太多的欲望,才能够心境平和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诱惑,始终保持淡然的心境,在知足中得以常乐。
说到底,欲望就是对某些东西的渴求,欲望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因为欲望的对象未必就是与名利相关的东西。由于价值观的不同,每个人的欲望的表现形式都是不同的,有的人想成为文学家,有的人想长寿,有的人想永远年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欲望正是促使我们不断向前的内心最深处的动力。所以,我们不能一刀切,做一个无欲无求的人,但是我们一定要戒除和名利相关的欲望。
朱熹说:“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稳,只管向前便危险。”名利看起来虽然非常华丽,但是这华丽能否长久也是未知数,当我们对名利的渴望太过强大的时候,我们就难以承受最终失去名利的痛苦,到那个时候,我们的人生将会随着名利的失去而陷入沉沦之中。
一个人的一生所能承载的东西也是有限的,如果我们任由自己对名利的欲望无限制膨胀,最终会超越我们所能承受的范围。所以,在充满诱惑的花花世界里,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收敛自己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