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20 世纪80年代的时候,宣传部的人员不多,都比较精干。因为湔县政府没有设文教办,由于工作原因,宣传部的人员同时也和市政府那边相熟。
前面说了县委宣传部有正副部长各一人、秘书一个,然后坐办公室、理论、宣传、新闻、人事干部各一个,合计8人,我来了后就有9个人(加上打字员共10人)。宣传部的编制这时候共15个,和县委组织部一样。这时候党的总书记胡耀邦曾经讲:组宣两部是党的左右二手!组宣两部一视同仁,人员配备大体相当。但具体实际中仅就湔县而言,组织部人员多得多!经常都有近20个人上班。他们的正式干部也没有超编,只是从各单位抽调的临时人员多。而宣传部就那么一些人!听组织部的人说,机关人员不能搞多了,如果多了的话分房、福利等都会受影响。有宣传部人曾和组织部陈部长开玩笑说:“我们15个指标9个人上班,其余6个人的工资是否加在表格上?”但陈部长也笑着说那当然不行!
宣传部部长姓刘,爱人是县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干部,家里有两个上小学的孩子。刘湔县中兴人和老廖同乡,是省一级报纸记者照顾关系回来的。他当上部长后将老廖调宣传部来,说是同乡之间要互相扶持。但老廖说此举把自己亏凶了!这年头自行车是计划物资,如果在商业局上班有好处。老廖能每年为亲戚朋友帮忙,买两到三部自行车,到宣传部什么也没有。
副部长姓江,同样湔县人,当兵出身,在部队干了20多年,团级干部转业回来。他精通照相,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江在军报上发表许多照片,还发表过一些通讯报道。远在后方的湔县人们印象也因此很深!复员回市委宣传部任副部长后,他为地方照了许多相。
然后其他人等:首先秘书程眼睛近视,农业大学毕业的。他人年轻,戴眼镜拿钢笔写个不停,一是在报刊上发表些有关湔县的短小新闻报道。二是写了不少简报介绍宣传部的工作,县委和宣传部领导对他都很满意。三是每月4天参加市委中心组的学习,听说是为中心组做学习记录。然后是每次学习都要写一期简报,主要是记载领导们学习的情况。中国社会几千年来有个共同的特点,谁要是在领导身边,谁就与众不同。不管自己怎么样,别人都对他另眼相看。市委迟书记曾经讲过,地方向上面报道,主要写些矮短小精悍的。如果要写大篇文章,应该是上面来人写。迟相当重视对外宣传工作,如果几天没有本市的相关新闻,他就会来宣传部过问。
坐办公室的是位姓付的中老年女同志,叫付娘,资历很高,听她说曾坐过地委办公室,爱人是县人大范主任。其余理论、宣传、新闻、人事干部同时也叫干事,搞理论的老廖前面已经作了交代。宣传干部是位姓张的妇女同志,她主要从事对县内宣传,同时搞好党员教育等。
宣传部的新闻干事姓安,比我年轻好几岁,刚结婚不久,长得一表人才,有些像电影中的那位奶油小生!他主要从事对外宣传,在报刊上写些一二百字的报道。不过一次见报就是一篇,听说他一年要上报几十篇。人事干部姓刘,也是部队转业下来的。宣传部下属的学校、医院、书店、文化、广电等单位很多。这些单位的领导行或不行、下次任命谁,一般要先由宣传部提出意见。再和组织部会商,然后根据干部的级别,由组宣两部之一或县委办公室任命。文印室是位高中毕业,是刚年满18岁的田姓姑娘,这时候还操作机械打字机。
之前我干打字员的时候,全机关的文印工作都由县委办公室的打字员几个人做。这样很不方便,机关部门多,他们嫌文件打印不及时。打字室就那么两三个人,一元化领导县级主要单位部门的工作,都压在打字室,双方都喊恼火。时间到了80年代,县上经济稍稍有好转。组宣两部都各自配备打字员,这样工作起来也都方便了。另外现在打字机好买,我建议买3号字的打字机。这样比4号字稍大,打印出来的文件更好看一些。
1985 年宣传部的办公室全部集中到市委办公楼的一楼。原来四楼的那间办公室,只是作储藏图书资料的保管室。这年我承担了一项新任务,即省干部函授学院、成都分院、湔江堰辅导站的工作。我所在的一楼办公室靠院落的坝子,有江副部长和我共两人。江喜欢照相,为湔江堰、青城山留存了许多文字和图片资料。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仍然按部就班,就像一盘整齐运转的轴承一样。每个圆珠都在自己的位置,按部就班地滚动着。
本篇小说的要义是市委机关的秘书,好像与上面内容不相干,原因是湔县1988年5月撤县建市,由上面批准为湔江堰市,县委改称市委后,原来的一切都不变,本小说中的“我”才正式介入市委中心组的工作。之前一直由宣传部程秘书在干这件事,我只知道他每个月都要外出,和中心组的领导们共同学习4天。然后有一期简报由他执笔,写成后交文印室打印下发。
我1987年当上宣传部秘书,1988年接手中心组的学习记录工作。有必要将自己知道的20世纪80年代,即1988年之前县委工作的情况,向读者简略介绍如下:
湔县1980年试行农业生产责任制,1981年全县推广;1982年中央1号文件,全国都实行大包干。当年毛泽东主席曾说过:吃饭是第一件大事!就县委来说,自1955年农业合作化以来,压倒一切的吃饭问题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原县委书记解文耀调柳江地委,任常委兼宣传部部长。1983年柳江地区和成都市合并,解文耀任成都市委常委兼职宣传部部长。新接任湔县县委书记的迟素清同志,将注意力转到发展经济上!迟书记时年刚好50岁,解放初的南下干部,28岁就进入县委领导班子任常委。他个子较高,约1.75米,眼睛有些近视。迟戴着副眼镜,他集中思维、决定大事或者生气骂人之前,常常要先扶一下眼镜。
迟书记是山西人,1949年18岁随解放大军南下,到湔江堰市的前身湔县。他一直在机关工作,最初是县团委副书记、书记,县委常委班子的时候先是分管粮食。1960年困难时期,北京、天津缺粮,上面要求四川调粮救急。省上对湔县的要求是每人每天,留6两粮食吃公共食堂,其余粮食全部装列车北运。这时的县委书记是陈冰,县长王宝玉,他们隐瞒部分粮食。主要是将湔江上修鱼嘴电站下马,几万人离开暂时空出来的3千万粮食;给全县每人每天再增加2两,达到8两粮食。即半斤。县委常委迟素清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此举对缓解群众的饥饿,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县委1960年底至1961年初,先后用暗示的办法,给全县农民划分3分到1亩的自留地,从而渡过困难时期的难关。后来1962年“小四清”,上面反对分田单干,搞生产队为基础。自留地每个农民只能有1分,其余的都逐步收归集体。这样做之后,农村的景况比1958年公社化以来好一些。但是根本情况变好,搞农业生产责任制才能办到。迟书记这时候作为常委分管农业,他工作扎实,也干得很不错。1977至1981年,迟听从安排出国到非洲受援国家,担任农业专家组长。1982年接任县委书记,1988年湔县建市,迟在其中的作用大家有目共睹。
因为长期干打字工作,我知道整个湔县即后来的湔江堰市共1200平方公里,地形为“6山、1水、3分田”。湔江从川西北群山中奔涌而下,由湔江堰市域中部穿过。2000多年历史的湔江堰,在这里将河流分成内江、外江共好几条。湔县时候外江即金马河两岸,分布着全市的30个乡镇(1982年农业生产责任制前都叫公社,农业生产责任后改名叫乡镇)。平坝区共30万亩水田、5万亩旱地,山地区共10万亩山地。养育着全县30万农村人口,城区20万(连同四川省、成都市驻湔江堰市单位人员)人口。
城镇共有居民(包括县属学校、厂矿、单位)15万人;另有省属、成都市属工厂、学校等,驻县单位共5万人。改革开放前县委的主要工作都是围绕着春种、夏耘、秋收、冬藏进行。全年粮食产量始终2.6亿~2.8亿斤,人均也就原粮400~500斤。即使全力以赴,几十万城乡人民的勤劳所得也只是温饱而已。直到改革开放后,因为农业生产责任制;全年粮食产量一下子突破4亿斤,全县人均900多斤。湔县有史以来和全中国人民一道,装饱肚子正在向小康生活迈进。
1978 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党工作重心就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湔县特别的是1980年,小平同志视察的时候又指示过这件事。这年因为试行包产到户,大包干的部分农村乡镇的农民一下子就解决了吃饭问题。小平同志知道后十分高兴,他当面向县委谢书记说过:“人民群众不能光吃饱穿暖就完了,还要用钱,还要提高生活水平!下一步你们要注意抓经济,把经济搞上去。”
1982 年迟书记接手县委工作后,原来的思想是发展经济。全县农村2000多个生产队,搞大包干后生产队公房保管室都空出来!川西坝子人多地少,劳动力十分丰富。如果以此为场地,抓一批集体乡镇企业起来,湔县的经济必将有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时候银行开放贷款政策,只要是单位去借钱,好像都能够办成。
不过迟书记的想法没有能够实现!因为办企业不只是场地和钱,还有其他一系列的问题。如技术、市场、管理等,任何一个环节不行,企业都办不成。更重要的是,人们好像对集体都不感兴趣,集体企业办起来后效果都不好。不只是乡镇集体企业,就是县的企业问题也多得很!迟书记刚上台就不得不解散县氮肥厂、县缫丝厂、县铁厂等好几个县属国营企业。将其中的人员合并到印刷、机械、瓷器、地毯等行业单位去。
再说湔江堰市地处成都市上游,企业即工业必然要污染水源。成都市的领导曾说过,几百万成都人要喝湔江堰的水!这个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因此迟书记想发展工业的打算也受到成都方面的限制。成都市领导同意湔江堰市搞些旅游设施,扩大接待规模。中央领导有时来湔江堰,也非常重视这里水质的情况。
湔江堰市和阿坝州汶川交界处,湔江右岸边有一片山崖。我们这边叫麻溪,汶川那边叫岩后,有从成都到阿坝州的公路从这里经过。麻溪沿湔江有一长溜冶炼焦煤的小土窑,主要是将原煤过火后变成焦煤。这些小土窑存在好多年,谁也没有说过什么。
这天北京国务院邹家华副总理乘车经过,看见这些土窑之后命令车队停下。站在土窑的前面,邹副总理说:“这是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因为焦煤土窑冶炼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油(也叫白油)。一长溜土窑安置在江边,下雨的时候废油都顺水流到江中。这条江供给四川3000多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灌溉1000多万亩土地!
废油污染江水,这是少数人发财,多数人遭殃的严重事件!社会主义中国决不允许,他当即责成陪同的省领导尽快处理。省委和省政府领导第二天给湔江堰市下达清场命令!市委市政府研究后,第三天即由申市长带队率几十个公安武警和几辆工程挖掘机从城区出发。他们去麻溪在当地乡党委、政府的配合下,将那一长溜炼焦煤的土窑子全部捣毁,土窑炼焦的行为在湔江堰市从此绝迹。
就这样,到1987年,县委的一届5年任期结束,省上按政策任命迟书记再干一届。
1988 年,在第二个5年任期开始的时候,湔县这年升格为湔江堰市。市委的工作重心转向两个方面:一是招商引资,让外地企业或人员来建厂、修宾馆、办实业。这样他们原有体系继续发挥作用,不需要地方去组织原材料、产供销等。二是大力发展旅游,搞退耕还林,将地方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因为这里有湔江堰、青城山两处名胜古迹,早在1000多年的宋代就有神仙都会的美称。这项工作抓好了可以利国利民,让原来贫穷落后的山区人先富起来。迟书记第一个5年任期就成功开发青城后山景区,初步达到目的和效果。
湔江堰市还可以开发的旅游区有城关擂鼓坪、虹口、龙溪、赵公山等山地区。迟书记想等市上财力物力积攒到一定程度再逐步进行开发。由自己的任期全部干完不可能!历史证明建成一处上规模景区,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行。好在青城后山景区建成后,有不少外地或省上、成都市的部门单位来买地修宾馆等旅游设施。就这样再过些时候,良好的效果一定能够显现出来。
听迟书记说,前任政协主席老张退休后,自己发挥余热搞了公司。和湔江堰市驻北京、广州办事组经常有联系,办事组为老张的公司牵头。已经办成好几笔生意,听说效果显著,业务很广。我偶尔见到60岁出头的老张春风吹又生似的,在机关上走动和人交谈等。至于他的公司有些什么业务,因我自己工作忙不能去打探。
按照发展旅游的思路,迟市委书记新的任期刚开始,就办成3件像样的事。一是省上投资,在青城后山建成王小波、李顺纪念馆。这件事笔者将在后面的章节向阅读的人详细介绍。二是成都投资将城区擂鼓坪建成玉垒山公园。三是在市委招待所即柳河宾馆,修建了地下1层、地面11层、共12层的大楼。
其中玉垒山公园占地400多亩,为中国距离城区最近的森林公园。湔县先是将城关擂鼓坪一带作为景区圈占起来,形成以城隍庙为中心的玉垒山公园。湔江堰市后2000年又将离堆公园、安澜索桥、二王庙连为一片,搞成几平方公里的大景区。不过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还是分开的几个景点。
我从宣传部的图书资料还了解到:有神仙都会美称的湔县刚解放的时候,全县城乡共有40多座庙宇。合作化后社会经济尚待发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整整二十年里,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湔县因此除了青城山、二王庙等国家管理的景区、景点之外。其余庙宇差不多都废除掉了,有的还残存着地址,有的连地址也不在了。
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恢复发展,民间有信教的将部分钱财捐赠给尚保存着的庙宇。这样靠自身力量,也靠各乡镇、村组的支持,有的庙宇又恢复起来。这些自己恢复重建的庙宇,许多还气势恢宏,如般若寺、团林寺、圆觉寺等。总之,国家、集体、庙宇自身几方面的力量汇集在一起,为湔江堰市的旅游发展开拓越来越广阔的前景。
宣传部下属叫宣传口,有教育、文化、文物、医院、卫生、电影、电视、报社等10多个单位。这时候的单位主要是过去留下的,其中文物局是新产生的。那是因为湔江堰本身就2200多年了,这里又是神仙都会,寺庙众多,相关的文物古迹也多,所以从文化局分出来一个文物局。报社是改革开放后才有,主办一份每周三期的《湔江堰报》。地方报刊能量很大,主要是宣传市委、市政府的大政方针政策。另一方面的作用是青年干部如果能在报上几次露面,很容易得到组织部和相关领导的重视。有些同志就是通过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走上市内外领导岗位的。
我1971年即来当年的县革委上班,当年整党建党恢复县委,1973年才恢复县委办公室和各部委工青妇机构。再后来,1983年党政分家,县委一摊子分成县委和政府两套人马。我先是干交通员半年,主要是骑自行车去各乡镇送信、送文件。后来又当打字员8年,其中1977年因县公安局工作忙,还去帮他们打字一年。对机关上的人事都比较熟悉。和我一起打字的一位姓贡的女同志,姑娘的时候是县上排名靠前的美女,中年以后仍然貌美如花。党政分家,她在政府办公室,先任秘书不久即升行政科长;机关人大都习惯称呼她“贡秘”,听说工作干得不错。她爱人在部队提升为连级干部,因此干12年之久才转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