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十四、雷锋纪念馆(上)

内容提要:

按长沙县委办曾主任的提示,我们的车驶向宁乡,途中参观望城雷锋纪念馆。早在 1963 年的时候,我曾经听过雷锋身边战友的讲话,那真是原汁原味的雷锋精神。

我们的昌河微型警车,在长沙大街上中速行驶。我虽然喝了不少酒,但是仍然捧着地图册,给郑指示行车方向和道路。

长沙这座英雄的城市!行进在其中的人颇有自豪感。抗战期间 1939 年 9 月,1941 年 9 月,同年 12 月,国民党军在有老虎仔称号的薛岳将军率领下,三次进行长沙会战,击败日本侵略军,共歼敌 10 万人。1949 年 8 月 4 日,国民党长沙绥靖公署主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第一兵团司令陈明仁,共同在长沙起义,湖南长沙和平解放。毛泽东曾致电:“……南望湘云,谨致祝贺。”

又到湘江二桥从地图册上看,过桥沿湘江边的道路去湘潭,然后到韶山距离合计 100 公里左右。郑一边听我的指点行车,同时也一边看路边的指示牌。突然坐在我身后的苟小美发话,她大声说走宁乡!回过头去问她为什么要走宁乡?从地图上看这分明要绕行几十公里。这时候我还不知道,刘少奇同志的故居即在宁乡县。

因为喝了很多酒的原因,苟小美红着脸说走宁乡就走宁乡。是长沙县委办曾主任说的,不走宁乡她就和曾主任白说了!苟更不知道,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家在宁乡。只是照搬照转说走宁乡!我扭转身子向苟解释说,去韶山得经过湘潭,而不是走宁乡。

因为从江西萍乡出来跑错路的原因,郑师傅听我的将车驶过湘江二桥。苟小美在车上大发雷霆,跺着脚要车转向走宁乡!我们都喝了许多酒,这顿饭苟喝酒并不比我少,我也只得听她的走宁乡!我们两人都说不清原因的争吵,把郭大侠气得不轻。他差点儿下车自行乘火车或飞机回四川!

出长沙城区不远,去宁乡的公路边,有去望城雷锋纪念馆的指示牌。我们停下车经向人打听,只 10 来公里我们决定去。

网络载:雷锋纪念馆位于长沙市望城县雷锋镇,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同时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现在纪念馆由众多展厅组成,另有多功能影视报告厅和会议室等。其接待中心能够提供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服务。参观的主要内容有:雷锋生平事迹陈列、雷锋故居、领袖名人题词碑廊、雷锋塑像广场、观看雷锋影视、长沙国防教育馆、七巧板科普乐园等。

自 1968 年建馆迄今,以“播雷锋精神,做雷锋传人,促社会和谐”为己任。纪念馆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到 2010 年共接待国内外观众 2400 余万人次,外出作报告、举办流动展览 5000 多场次,听众达 300 多万人次。发放各类有关雷锋的宣传资料 300 多万册,发展学雷锋共建单位 200 多家。1990 年 3 月 16 日,这时的中央领导同志专程来馆视察,并亲笔题写馆名。总之现在的雷锋纪念馆,为开放式的景点。

1990 年我们来时还只是庭院式建筑,远没有现在的恢宏气派。其中不变的雷锋精神,仍然深深打动我们。1940 年 12 月 18 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简家塘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年龄上刚好比我大 10 岁,相关资料载雷锋小时候,曾经吃过对时饭!即每天只能吃一顿饭。20 世纪 60 年代初,中国大陆流行忆苦思甜。当时我上小学听忆苦思甜的人讲,解放前贫苦人家吃对时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雷锋解放后上过 6 年小学,在乡政府当过交通员。报名支援国家建设,去辽宁省鞍钢当过推土机手。1960 年 1 月至 1962 年 8 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运输连任战士、班长。1962 年 8 月 15 日,在辽宁抚顺市望花区,不幸以身殉职,年仅 22 岁。

自 1958 年 6 月到 1962 年 4 月,雷锋为我们写下近千则日记,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思想。现在人们从中总结出许多精神,其中有这样一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等等。

……

参观完雷锋纪念馆,我们返回再向宁乡前进的路上。苟小美这时候的神情很是得意,这是她为我们争取到的。如果不是她坚持,我们将错过这难得的参观机会。我坐在车的副驾驶位,随着汽车前行心中还想了很多。虽然雷锋只度过短短的 22 个春秋,但是他那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的崇高精神却长留人间。

毛泽东主席于 1963 年 3 月 5 日亲笔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我上四川师范大学的时候,每年 3 月 5 日,校团委都要组织学雷锋活动。各系、班的同学们,积极打扫公共卫生,互相帮助做些擦自行车等好事。

1963 这年我曾听与雷锋同时入伍,同班当兵还任副班长的雷锋战友讲过话。他讲的是最原汁原味的雷锋精神!其时笔者在四川省都江堰市的前称——灌县城关二小上 5 年级。这天星期一早晨学校朝会课,8 时 30 分全校的老师、学生,都集合在学校的操场听校长讲话。

当时也没有话筒扩音机之类,全凭校长老师的原生态嗓门。这天校长站在学校大门口的照壁后面台阶上,对着下面近千个大小人等讲话。随校长站上台阶的还有一名军人,个子稍高时年 20 岁多一点。他长相英俊,脸上有少许青春痘,和校长相比,军人显得有些腼腆。

校长致开场白说:伟大领袖毛主席号召我们,向雷锋同志学习!今天我们请和雷锋一起,同部队、同班、任副班长的战友XXX,前来为我们讲雷锋的事迹和精神。大家欢迎!台阶下面立刻响起,同学和老师们的鼓掌拍手声。

军人讲话时脸红到了耳根,因为大众讲话这玩意儿,不是谁都能立马就行的。军人用结结巴巴,比校长小声得多的话语,说自己是XX地方的人。(记不清了应该是灌县附近县人,当年我人民解放军实行南兵北调、北兵南调。湖南省的雷锋在辽宁当兵,四川也有不少人在东北当兵。)他参军和雷锋恰巧同一个班,雷锋任班长他任副班长。回家乡探亲、走亲戚来灌县,X校长要他来向同学和老师们介绍有关雷锋的事迹。

这位军人和雷锋一起两年多,现在就自己看到和知道的照实讲。他说雷锋生活很节约,自己穿的袜子补了又补;牙膏也不买常常是,拣别人扔下的挤出来自己用。部队如果出长途车,本来可以报销一顿中午伙食。但雷锋一般都不向连队报销,而是自己带馒头中午将就过一顿。雷锋把自己积蓄的津贴,捐赠 200 元给灾区!说老实话当兵的一个月才好多钱嘛!新兵 6 元,老兵每个月有 10元钱的津贴,完了(敬礼!)。

军人一共讲了不到 10 分钟,在大家看来军人讲话,开始不行后来也可以。特别是最后几句话,讲得斩钉截铁寓意深长。这件事过去几十年,当时听过这次讲话的老师学生近千人。看到这些文字那些健在的同学、老师还记得起吗?那时候听军人讲这些话,并不能引起同学们的震动。因为 20世纪 60 年代,学生家长们普遍都工资低。当时的小学生冬夏天,都只有一双胶鞋。同学们不可能穿袜子,雷锋能穿袜子,虽然补了又补,毕竟有穿的。

粮食定量供应,部队军人每月 40 斤!而城镇居民每月也只有 25 斤。少年儿童按年龄供应,总之比成人还少,吃馒头只能是奢望。报账的事我们年龄小懂不起,至于牙膏小学生更用不上。捐钱给灾区与我们无关系,小学生衣兜里都是空的。许多同学连看儿童专场电影的,6 分钱也掏不出来。但是这位军人讲的话深深烙在我心中!

我们这代人都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长大的。我们城关二小的老师和学生们,还自编自演了《学习雷锋组歌——像他那样》,在白果巷县总工会舞台上表演过。其中的插曲:

鞍钢的工地上,

机器轰隆隆响,

小雷锋驾驶着大机器。

克服困难忘自己,

仇恨敌人热爱党,

雷锋紧紧记心上。

……

上述歌词、歌曲至今我都还能记得。

《学习雷锋组歌——像他那样》,由老师、同学们传唱了好久。那时候的几部歌剧:《洪湖赤卫队》《红珊瑚》《刘三姐》《江姐》,里面的经典唱段,全社会各层次的人都爱唱。可以说在雷锋精神感召下,中国人在歌声中,度过 20 世纪 60 年代的困难日子。

四部歌剧中《江姐》受到江青的压制!她曾经公开讲话,说去华蓥山调查过见到鬼啦?根本就没有游击队那回事,川东地下党都是些叛徒……。当年川东地下党属周恩来的南方局领导,江青反对周恩来故有此举。人们一度不能唱《江姐》,但是前三部歌剧都广为传唱。

雷锋精神产生于经济不发达,粮食等物资欠缺的时候。前面章节说了自清代 1890 年的时候,中国的经济总量从清中期占世界三分之一,降低到占世界的 1%。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时,中国的经济总量也只占世界的 1.8%,而人口则占到 1/5 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靠着这股蓬勃向上的精神,度过一道道难关,终于迎来改革开放的大好年华!

1971 年初我 20 岁由县属氮肥厂,调当时的县革委当交通员。记得领导是这样说的:要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刚参加工作是到一个乡上当交通员,你到县上当交通员两者差不多。接下来我也确实像雷锋那样,认真负责对待自己的工作。骑自行车送信,跑县内每次 100 多里;最远跑温江地委,来去 200 里都能完成任务。当时的灌县还有泰安、两河,两个不通公路的山区公社。我们交通员翻山越岭,走路按时把文件送达。

每次送信下乡有 0.40 元的补助,为了节约真的像雷锋那样,从伙食团买几个馒头中午将就过。也是经常穿补疤补袜子,而不觉得有什么不好。那年代县委机关一般干部,工资 30~40 元;收入每月比工厂工人低 10 来元。粮食定量干部每月 27 斤(交通员 31 斤),比普通工人的 35 斤或 40斤或 48 斤少了许多。做打字员后连补助也没有,粮食定量也从 31 斤减为干部的 27 斤。在我之后有 3 个人自工厂来机关,做烧锅炉、电工,甚至办公室工作的同志,都要求回去了。而我自己能够坚持下来,潜意识中雷锋精神在起作用。

1971 年整党建党后,因国家仍处于特殊时期;一有风吹草动,一般干部也被歧视。如干部下乡补助,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一直是每天 2 两粮、两角钱。1974 年批林批孔运动,有人以反对特殊化为由,减少为每天 1 两粮、1 角钱!1976 年粉碎“四人帮”,1977 年才又恢复为 2 两粮、2 角钱。机关干部住房 1980 年之前,都是全家一间屋子,仅 15 平方米左右。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步向上,住几十平方米的宿舍。2000 年以后国家干部,现在叫作公务员的工资 2 千到 3 千元,这才回归到比较正常的程度。

1966 年开始特殊时期、1971 年整党建党,到 1976 年粉碎“四人帮”10 年间。社会上群众对干部的看法,好像这些人都是苦行僧。不但工资收入少、粮食定量差、待遇低,头上还顶着特殊时期要进行多次,七、八年又来一次的压力。

那些年干部中的普通男青年,找对象都被边缘化!他们成为三等公民。笔者工作的县委机关,男女青年从 1962—1982 二十年间,从来没有互相恋爱的。机关女青年全部嫁排长以上的军人,因为他们只要一提干就是 52.50 元,收入方面这部分人为一等。工厂女工也要嫁工人,因为比干部平均每月多 8~20 斤以上的粮食定量,多大约 10 元钱的劳保补助,这类人应该为二等。

干部只有干巴巴的工资,其余什么也没有。在农业生产责任制粮票作废之前,干部粮食定量只有 27 斤。再联想到 1959—1961 三年困难时期,干部定量只有 18 斤。县委书记每月也只多,5 斤煮稀饭的碎米子。可以说当年的极左思潮,动不动就反对干部的特殊化。实际上把自己的干部,逼迫到什么境界?说干部是三等公民一点也不过分。

我工作的县委机关,即幸福路衙门口大院。其两面一边是井福街、一边为瑞莲街,其中县武装部在瑞莲街上。两边街上都有些居民住户,有好几个认识姑娘,还是我小学或中学时的同学。但她们从来不理会,县委机关上班的人,只愿意和武装部的人说话谈天。一位姓徐的姑娘人长得很漂亮,就像电影演员朱琳一样。小学时低我两个年级,我们年龄上也就差两岁多。这时候徐姑娘在衙门口,幸福路的小食店上班。笔者曾和她搭讪,但她回敬说你年龄好大啊!后来这位美女嫁了工人。

那时候流传姑娘们找对象的标准:一官半职,二十多岁;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四肢发达;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十多元(指月工资),八面玲珑;酒烟不沾,十分可爱。除第六条之外,此标准也没有什么不对。当年只有部队连级干部能够达到,排级干部相差不远。地方干部和教师等等根本就不沾边,没有在姑娘们的视线之内。退一步说找不到连排级军官,姑娘们也宁愿嫁工厂的工人。

笔者年轻时在县委机关做打字员 10 年,其中 1971—1978 刚好是改革开放前的 8 年。1971 年初刚到机关,我当过半年骑车送信的交通员。随即改行做打字员,晚上肯定要加班,常常是通宵达旦加班打字。这时候的补助只有 2 两粮票和人民币 0.15 元钱,只能吃碗面条或两个小馒头。

据说这是国家政策!那些年我常常想,这国家标准是如何确定的?始终没有找到结果。有哲人曾说过,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无产阶级自己。 rA27jvAQdxw7BrjO2A6P2/zAKpTy87J8IexwZRSGpbfjt2UKAtZnq2XsJfwOit5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