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十一、伟哉湖南(上)

内容提要:

我们一行在长沙县得到盛情款待,县委办派专人导游,参观了几处闻名的景点。

早饭后一辆长沙县委的丰田轿车驶来,车上一个青春靓丽的姑娘,和一个穿劳动布工作服的年轻驾驶员。那位姑娘外穿西装、内着花衬衣、脚下高跟鞋,穿戴打扮也不如苟小美。但是湘女多情在她的左顾右盼,一颦一皱都很有韵味。有书籍载解放战争后期,东北四野大军,从白山黑水打到海南岛。纵横全中国只有经过湖南时,部队出现少许逃兵,究其原因是——湘女多情、湘女太美、湘女可人!

曾主任向苟小美、也向我和郭介绍,姑娘和驾驶员是长沙县委办搞接待的,其中姑娘也姓曾,叫她小曾好了。因为这女子长得很秀气,我内心宁愿叫她小珍,简称珍。珍姑娘和我们 5 人轮流握手,我只是向着她笑了笑,苟小美就毫不掩饰自己的不满。她提示说注意自己的形象,你现在代表四川省都湔江堰市!苟的话把曾主任等都逗笑了,也把珍姑娘说得不好意思。我只好说爱美之心人人皆有,湖南是芙蓉国,这里女子都是芙蓉花仙。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八千湘女赴天山的壮举!新疆国土面积 160 多万平方公里,占全中国六分之一;漫长的边防线和苏联接壤,有极其复杂的中苏关系。建国初驻扎新疆的人民解放军,总数达 20 万人,其中 10 万人就地转业为生产建设兵团。他们和没有转业的部队一道,屯垦戍边保家卫国。生产建设兵团沿中苏边界分布,将两国的民众也将对方的军队分隔开,从而避免了无数扯不清的问题。

由于长期的革命战争,部队的军官、士兵、战斗英雄们,许多都还没有成家。当时的新疆地广人稀,也不可能有这么多女性嫁给他们。部队普遍反映,“没有老婆安不下心,没有儿子扎不下根”。率军进疆的为同是湖南人的王震将军!这时他出主意以招女兵的名义,前后从湖南招来八千湘女,实际万名湖南女子以上。让她们“先结婚后恋爱”,嫁给部队的军官、士兵和英雄们。此举成功后紧接着又从山东、河南等地,招收万千女性到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戍边官兵的婚配问题才得到解决。

早年在灌县县委机关的时候,笔者曾听当事知情人讲过其中之一。新疆某地的院落里有两幢两层的大楼,一边住允许结婚的军官、士兵和英雄们,一边住新招收来的湘女们。首长命令一个星期之内各自找好对象!于是住男子的楼房没有什么,住女子的楼房每天晚上灯火通明,女子们吵成一团不知争论些什么?时间到了所有的男女都执行命令,各自组建成“先结婚后恋爱”的家庭。

时间到 2006 年 1 月 21 日湖南长沙,隆重举行“湘女石”揭幕盛典。屹立在长沙湘江畔的“湘女石”,采集自新疆哈密,重达百吨以上。这是纪念当年离湘赴疆的,八千湘女奉献、付出的丰碑。那些年湘女们“既是此身许塞外,宜红柳,似白杨!……”现在她们“精神灵魂归故里,伴三湘,守四水……”,成为鼓励人民奋发前进的象征。

回头说 1990 年 10 月的这天,小珍向曾主任汇报说上午半天时间短。能来得及看到的只有:马王堆博物馆、清水塘纪念馆、橘子洲等几个地方。曾主任叫她抓紧时间,中午来招待所一起就餐。于是我们一行人都各自上车,告别曾主任等人后,昌河车跟着丰田车出招待所大门前行。

两辆车先到马王堆汉墓博物馆,下车后珍姑娘把我们召集在一起。那位身穿劳动布工作服的驾驶员不愿意进去,他说每次去看那具女尸,心里都极不舒服。珍姑娘为我们签字免了门票,我看到她身上的西服质地为毛蓝华达呢!赞扬姑娘穿得好。她客气地说这是县委领导,给接待人员定做的工作服。

网络载:马王堆位于长沙市东郊浏阳河西岸、长浏公路北侧,距市中心约 4 公里,属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乡(原属东屯渡乡)。原为河湾平地中隆起的一个大土堆,据地方志记载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及其家族的墓地,故名马王堆。堆上东西又各突起土冢一个,其间相距 20 余米。两冢顶部平圆、底部相连、形似马鞍,故也有人称其为马鞍堆。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的家族墓地。当年有报道说,1972 年至 1974 年,先后在此地挖掘出土三座汉墓。三座墓中以一号墓规模最大,墓坑南北长 19.5 米,东西宽达 17.8 米,深 16 米。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 3000 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一号墓里大量珍贵的丝织品保护完好,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其中一件素纱襌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该衣长 1.28 米,且有长袖,重量仅 49 克;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出土的帛画为我国现存最早,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还有彩俑、乐器、兵器、印章、帛书等珍品。

根据漆器款识、封泥、印章等推断,一号墓为利苍之妻,二号墓为利苍本人,三号墓则是利苍之子。三座墓葬的时间,距今约 2000 多年。

一号墓由墓顶至椁室深达 20 米,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外椁、中椁、内椁)、三棺(外棺、中棺、内棺),以及垫木所组成。耗巨大木材 100 立方米以上!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塞木炭,厚 30~40 厘米,约 1 万余斤。木炭外面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厚度达 60~130 厘米。棺内出土了一具保存 2100 多年的完整女尸(利苍的妻子辛追)。尸体长 154 厘米,外形完整,全身润泽柔软。部分毛发尚存,有的关节可以弯动;许多软组织比较丰满,柔润而有弹性。古尸内脏器官保持了完整的外形,相对位置基本正常。这是世界上已发现的,保存时间最长的一具湿尸。

……

报刊载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时候,周恩来总理曾指示,要将女尸保存 300 年以上。因为她已经存在两千多年,一定要再有 300 年。我们都看到女尸在地面以下几十米的储存室,灯光照耀下清晰可见。不过一般人见了尸体,都可能有某种生理反应。所以陪同我们来的长沙县委驾驶员说,他每次看了都很不舒服。

参观这里可以看到西汉统治者,活着的时候穷奢极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死了也要如此厚葬,得耗费多少民脂民膏?须知当时生产力十分低下,人均寿命只 20 岁左右!墓主人辛追的一件棉织花衣服,上面的花是类似油印机,一点点印刷上去的。介绍文字说这种工艺操作不容易,成本也确实是太高!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基本上都是统治阶级腐败,不断加重人民负担造成的。群众活不下去的时候,只有造反或是推翻统治者,或是和统治者同归于尽!

据溥仪(爱新觉罗·溥仪,1906 年 2 月 7 日~1967 年 10 月 17 日。1909 年 3 岁登基,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称宣统。)《我的前半生》一书载:小皇帝每顿饭要摆放 100 多个菜!“如果把我一家六口(包括摄政王和四个太妃)算进去,每月需要三千九百六十斤肉,三百八十八只鸡鸭。其中八百一十斤肉,和二百四十只鸡鸭,是供我这小皇帝受用的。……再说穿衣的开支吧,皇帝做衣服是不受任何限制的。我曾经看过一个账单,仅一个月时间,内务府就给我做了皮袄十一件,皮袍褂六件,皮紧身两件,棉衣裤紧身三十件,耗银近三千两。”

须知这些开支还是清王朝被推翻后,溥仪在故宫关着门当小皇帝的时候。

1911 年辛亥革命起,1912 年宣统帝 6 岁,国事由已故光绪帝隆裕太后执掌。袁世凯为迫使清廷和平交权,制定了《清室优待条例》。主要内容是:1.溥仪退位后仍保留皇帝尊号,中华民国视同其为如外国的保留君主予以尊重。2.由中华民国每年拨付 400 万银元做清室的经费。3.清室暂居紫禁城后宫(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除外,此为国家礼仪所在),以后搬往颐和园居住。该条例同时规定故宫的宝物不得移动!那些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见证。

国民政府履行了这些条例,但这大笔钱尚不够清皇室花销,他们大肆盗窃变卖故宫的宝物。据《我的前半生》载:小皇帝带头,太监、宫女们也不甘落后。偷盗之后还要放火焚烧仓库(一说失火),北京和全国舆论普遍对其不满。加之 1917 年 7 月,张勋拥溥仪闹剧式复辟过一次后。全国民主进步力量认为,保留这样一个“皇帝”,说不定什么时候还会搞复辟?大都主张将其废为平民。

1924 年 11 月 5 日,这年溥仪 18 岁。执掌北京的冯玉祥派鹿钟麟,先是以部下四十三团团长韩复榘率部包围皇宫。将警卫皇宫的清室卫队缴了械,并在皇宫北面的景山上架设了大炮,将溥仪一伙驱逐出北京故宫!然后立即令军警将后宫库房,殿宇全部贴上封条。清退移出宫内太监和宫女,派军警严加守卫宫廷和库房,把无数珍宝妥善交予人民。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绝大部分都是那时保存下来的。这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成果之一!

话说我们一行人在马王堆的时间不多,珍姑娘带我们去长沙市博物馆参观。

网络载:长沙市博物馆位于市中心八一路 538 号,占地 4.26 公顷,面积达 40000 平方米。这里原为清水塘 22 号,其间的毛泽东、杨开慧同志故居尤其醒目。这里是中共早期湖南党组织所在地,和中共湘区委员会的活动基地,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 年长沙市博物馆在这里正式成立,现所辖清水塘主馆区、毛泽东开办的湖南自修大学旧址、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旧址。

长沙市博物馆馆舍,大都建于 20 世纪的 6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初。建筑面积有 12000 余平方米,其中陈列大楼 3800 平方米;文物库房 2000 平方米,毛杨故居旧址 200 平方米;办公楼 1800 平方米,仿古碑廊 800 平方米;门楼及副楼 2000 平方米,茶艺博物馆 2000 平方米。

博物馆为国家征集收藏了各级各类文物、照片、图书、文献资料共 85000 余件。其中出土文物10500余件,流散文物 28000余件,字画和近现代文物 6500余件;各种历史图书文献资料 20000余件,各类照片 20000 余张。经专家鉴定,共有一级文物 87 件套,二级文物 101 件套,三级文物 2750 件套。

作为长沙历史文化的展示中心,长沙市博物馆是青少年活动的基地;是对市民进行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多年来市博物馆一直是,长沙市文明单位、省文明博物馆。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在这里主要参观,毛泽东和杨开慧故居。珍姑娘告诉说,清水塘是毛泽东和杨开慧故居。这里有几幢别墅式的单层建筑,其中一幢为泽东、开慧居所。1927 年 9 月,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的精神。政治局候补委员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去湖南、江西两省边界地区,领导秋收起义。毛泽东最后告别杨开慧,就在清水塘这里。

珍姑娘说后来这里的人,回忆当时的情形如下。天上还下着小雨,34 岁的毛泽东身背一个包,手上打着雨伞,尚有些咳嗽。毛一个人走出居所,在门外又站了一会儿。屋子里杨开慧身边,有 5岁的岸英、3 岁的岸青、1 岁的岸龙。毛泽东这是要去领导秋收起义,他岂能不挂念自己 26 岁的妻子和三个年幼的孩子?站了一会儿之后,毛泽东转身坚定地离开了。

从此后他再也没有见到过杨开慧!三个儿子之中,最小的岸龙 4 岁去世。岸英、岸青也是费尽周折才和毛泽东父子相见。但正因为有这一举,任人侵略贫弱的中国;才有今天的灿烂阳光,改革开放好日子;全社会的欣欣向荣,和经济上世界第二的地位。

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的旗帜。按“八七会议”的精神,起义队伍原本要攻打长沙,但是敌强我弱,起义中发动和组建起来的三个团,只剩下不到 1500 人。毛泽东实事求是分析之后,率领队伍走上井冈山!由此开辟出一条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

板仓屋场杨开慧老家,1982 年翻修时,人们从墙壁缝找到一叠纸张。上面有杨开慧生前写下并隐藏,留给毛泽东的 1 万多字毛笔小楷。阅其文同志情、战友情、夫妻情跃然纸上,观者无不动容!整个现场哭声一片。听她说后我也想起,中央电视台报道过这件事。其中:

天阴起朔风,浓寒入饥骨。

念慈远行人,平波突起伏。

足疾可否痊,寒衣是否备。

孤眠谁爱护,是否亦清苦。

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

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

兹人不得见,惘怅无己时。

……

播音员也是用哭声,宣读上面部分文字的。

这里的历史疑团是,1930 年红军曾两次攻打长沙。其中之一还是毛泽东亲自率队,毛有无可能关照自己的妻儿老小?历史证明不可能。

首先 1930 年 7 月 27 日,彭德怀率红三军团攻占长沙。《彭德怀自述》中说:“我八千人打败三万有余之优势敌军,这在军事史上是不多的。”红军俘敌四千余人,缴枪三千余支;筹款 40 万银元,扩大红军七八千人;放出政治犯几千人,缴获大批弹药、物资、被服、医药等。7 月 30 日,在长沙组成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新政府没收富户粮食分给贫民,没收军阀及外国公司财产,释放政治犯。坚持 10 天后因优势敌军围攻,红军被迫从长沙退出。

红一方面军成立后,同年 9 月 10 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毛泽东率军再次攻打长沙。因两次攻城不克,9 月 12 日遂移师江西攻占吉安,扩大了赣南、湘东的红色区域。

这时候杨开慧在老家,位于长沙东北部一隅,60 公里之外的长沙县开慧乡(原清泰乡)开慧村板仓屋场。现在这里有杨开慧纪念馆,馆中还有杨开慧的墓地。2007 年毛岸青逝世,邵华在2008 年也离开了人世。2008 年 12 月 21 日,毛新宇带着父母的骨灰,来到了杨开慧的墓前。遵从着父亲的遗嘱,将他们二人合葬在了杨开慧坟墓旁边。

1901 年 11 月 6 日,杨开慧在板仓屋场这里诞生,12 岁时随家迁居长沙。1918 年,杨昌济到北京大学任教,又举家北迁。这年开慧 17 岁,她随父亲去北京居住。同年9月间毛泽东因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也来到北京。在这期间毛泽东和杨开慧有了更多的接触并开始相爱。

1920 年初,杨昌济不幸病逝,杨开慧回到湖南长沙。1920 年冬,杨开慧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湖南第一批团员。就在这时她和毛泽东,在长沙举行了简朴的婚礼,结为革命伴侣。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同年 8 月,送别毛泽东后,杨回到板仓屋场故居,偶尔去长沙清水塘料理。这时的开慧还担负着,中共湘区(包括两湖和江西部分地方)委员会的领导工作。她的日记和那封信,最后隐藏于板仓屋场故居,直至 1930 年 10 月被捕。

1930 年 7 月和 9 月,红军两次进攻长沙,这年 10 月开慧被捕。那么开慧被捕之前,带领红军的彭德怀和毛泽东,有无可能见到开慧?正史未见记载,答案众说纷纭。但由于缺乏证据,应该是不可能见到。战争年代风云变幻戎马倥偬,生活像暴风骤雨一样飘忽不定;有时候决胜负于呼吸之间,很少有现代人的闲情逸趣。当时的条件又极其险恶,彭毛二人和红军部队,都处在军情急迫之中。如果他们见到了杨开慧,决不会有后来的悲惨结局!

开慧的处境是十分危险的,板仓离长沙也仅几十公里。自从 1927 年马日事变以来,板仓被杀害的革命群众就有 460 多人。湖南等地被杀害的中共党员和革命群众,以多少万人计算。湖南地方的中共党组织,已经被严重摧残。

好似生活在虎口和魔掌之间,开慧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要革命就会有牺牲,对于这一点,开慧是有思想准备的。朱德妻伍若兰在红军队伍中,某次作战被敌人抓住。敌人将她在长沙司门口枭首示众,正好让开慧目睹了惨状。

史载伍若兰的牺牲非常英勇!红四军军部遭受敌人袭击,朱德和伍若兰都被敌人捉住。大家闺秀出身的伍若兰立即被认出,年纪已大一身士兵装束的朱德,没有被敌人认出。敌军官问伍若兰,士兵装束的朱德是谁?伍若兰坚决地说是伙夫。于是朱德被放走,而伍若兰由敌人抓去,先关押然后斩首!

因为伍若兰的原因,朱老总终身爱兰草兰花。解放后朱德元帅回四川曾两次来过灌县,一次是1958 年视察工作,二次是 1962 年在青城山采挖兰草。

先介绍第一次:1958 年 3 月至 4 月,党中央在四川成都召开工作会,会议开了 40 多天,史称“成都会议”。3 月底的某天上午朱德委员长来灌县,走马观花参观之后该吃午饭了。县领导请他去县委隔壁的幸福食堂用餐!几天前毛泽东主席来视察时,曾在此用过午餐。他得知后扶着拐杖离开那家饭馆,还对手下人轻轻说不在这里吃,然后竟自走上大街。

朱老总从井福街走到幸福路,向上拐进南街又走几百米,进左边一家豆花饭店。这里是刚拆去南门城墙,在空出来的地址上,新建成的一家地方国营豆花饭店。朱老总一行人点菜吃饭,其中有他最喜欢的炒豌豆尖。饭后临走时朱老总还批评饭店经理说,豆花调料中红油放多了造成浪费。

笔者 1971 年初到县革委做打字员,参加工作时正值特殊时期。曾在幸福食堂听掌灶师傅说,朱老总不在这里吃饭是对的。不然的话和伟大领袖平起平坐,现在特殊时期,人民群众会怎么看待他……

第二次是 1962 年 3 月的一天下午,朱老总从成都乘车到灌县。他和随行人员登上青城山天然图画,在那里采挖了一些兰草。前面的章节曾经提及,当地农民知道后都纷纷而来,把自己养的兰花端了不少要送给他。朱老总真的挑了些,让身边人给带走。诗云:

千里迢迢回四川,

登上青城五洞天。

采得春剑花正艳,

宛如爱妻伍若兰。

开国元帅抬望眼,

远看群山起连绵。

革命先烈多少万,

化着幽兰在世间。

…… sCqfaHlG4jGnQfuHglwLIN+4ZgQaocAMvKLozR3jhQwdTmZAT7R46bhH36VvFjF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