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众多杂志中,《三联生活周刊》是一本可读性颇高的读物,每周有二十万至三十万的发行量。这个数目在内地来说,算是很高的了。
资料收集相当齐全,尤其是他们的特辑,像第721期的《寻寻觅觅家宴味道——最想念的年货》,更是精彩。以春卷代表正月的初一,初二是年糕,初三桂花小圆子、初四枣泥糕、初五八宝饭、初六火腿粽子、初七双浇面、初八豌豆黄、初九素馅饺子、初十腊味萝卜糕、十一干菜包、十二菜肉馄饨、十三芸豆卷、十四包子,而元宵则以汤圆来结束。这些食物满足了东南西北的读者,尤其是离乡背井的,一定有一种能慰藉你味觉上的乡愁。
接下来,杂志详细地报道了香港的腊味、慈城的年糕、顺德的鲮鱼、湖北莲藕与洪山菜薹、秃黄油、盐水鸭、天目笋干、灯影牛肉、汕尾蚝、白肉血肠、湖南腊肉、宁波鱼鮝、苏北醉蟹、叙府糟蛋、霉干菜、锡盟羊肉、香港海味、大白猪头、酱板鸭、金华火腿、天府花生、浙江泥螺、广西粽子、四川香肠、大连海参、西藏松茸、漾濞核桃、福州鱼丸、石屏豆腐、东北榛蘑、藏香猪、红龟粿、清远鸡、宣威火腿、闽南血蚶、油鸡枞、米花糖等。
一定可以找到一些你从小吃的,如果你是中国人的话;也有更多你听都没听过的,让你感到中国之大,自己的渺小,做三世人,也未必一一尝遍。况且还有更多的做法,因为这些,大多只是原食材而已。
杂志有个特约撰稿人叫殳俏,她老远地从北京来到香港深入采访,更去了潮汕和很多的其他地方,资料是从她多年来为这本杂志写的专题中选出来的。
《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更遍布中国各地,由他们写自己最熟悉的食材,而不去介绍什么名餐厅、大食肆,是很聪明的做法,因为不是大家都去过,也不是众人都吃得起的,而食材的介绍和推荐,就无可非议了。
不能说没有受到《舌尖上的中国》的影响,但文字的记载跟纪录片的影像不同,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思想空间。有时,是比真正吃到的更美味。
最有趣的是读到《秃黄油》这一篇,从名字说起,这道菜来自苏州,而苏州有些菜,极其雅致,名字却古怪,其实“秃”字就是苏州话的“忒”,是“特别纯粹”的意思。这道菜是纯粹以蟹膏和蟹黄,用纯粹的猪网油来炮制。蟹膏要黏,也要腻,其他菜都怕这两样东西,但秃黄油非又油又腻又黏不可,用来送饭,天下美味,亏得中国人才想得出来。
油腻吃过,来点蔬菜,一生人最爱吃的是豆芽和菜心,而梗是紫红颜色的菜心最甜了。菜心,内地人又叫菜薹,杂志中介绍了洪山菜薹,令人向往。
菜薹是湖北人的骄傲,同纬度产地之中,也唯有湖北洪山的最清甜可口,很早就被当成贡品。流传至今的故事中,有三国的孙权母亲病中思念洪山菜薹,孙权命人种植为母解馋,故亦叫“孝子菜”。苏东坡三次来武昌,也是为了找菜薹。我这次刚好要去武汉做推销新书的活动,已托友人找好洪山菜薹,可惜对方说已有点过时,那边土话叫“下桥”,但答应我找找有没有这“漏网之菜”。
很多读者都知道我是一个“羊痴”,当然要看杂志中的介绍,是什么地方的羊最美味。单单是羊汤一例,就有苏州藏书羊、山东单县羊、四川简阳羊和内蒙古海拉尔羊的四大羊汤,究竟哪里的羊肉敢称天下独绝?
在内蒙古,一个叫锡林郭勒盟的地方,简称为“锡盟”。从烤全羊开始,住在当地多年的记者王珑锟推荐了多种吃法,反而没有提到羊汤。但不要紧,最吸引我的是他说的奶茶和手把肉。
锡盟人的早茶可以从八点喝到十点,除了奶茶和手把肉之外,还有炸馃子、肉包子、酸奶饼,再加上佐蒜蓉辣酱吃的血肠、油肠和羊肚。
手把肉的做法是:白水大锅,旺火热沸,不加调料,原汁原味。煮好的手把肉乳白泛黄,骨骼挺立,鲜嫩肉条在利刃下撕扯而出,吃时尽显男儿豪迈。
奶茶则与香港人印象中的完全不一样,是牧民把煮熟的手把肉存放起来,等到再吃时,把羊肉削为薄片,浸泡在滚烫的奶茶之中,而奶茶是用牛奶和砖茶——就是我们喝惯的普洱,混合熬成,既可解渴,又能充饥,还帮助消化呢。
看了这篇文章之后,说什么也要找个机会跑到锡盟去一趟了。
近年来爱上核桃,认为当成零食,没有什么比核桃更好的了,因此开始核桃夹子的收藏,每到一地必跑到餐具专门店,问说有没有什么有趣的,加上网友送的,已有近百把了。而核桃是哪里的最好吃呢?欧洲各国都有,但水准不稳定。去了澳大利亚,在墨尔本的维多利亚市场找到一种,也很满意。
中国的,我一向吃邯郸的核桃,可惜运到了香港,其中掺杂了不少仁已枯竭的,剥时一发现,即不快。中国核桃,还有什么地方出产的比邯郸更好?在《三联生活周刊》中一找,看到了有“漾濞核桃”这种东西,如果没有他们介绍,可真的不知道,连名字也读不出来。
那里的核桃像七成熟的白煮蛋那么细滑,果仁皮还稚嫩得像半透明的糯米糍。读文章,才知道漾濞还有一种专吃嫩核桃的猪,这可比吃果实的西班牙黑毛猪高级得多。看样子,当到了核桃成熟的九月,又得向云南的漾濞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