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先声夺人

要想了解蒙古人,必须先去他们的老家看一看。

在如今的蒙古国,依然保留着将近一千年前成吉思汗时期的地理特征。由于人口稀少,蒙古国除了首都乌兰巴托之外的大部分地区都只有零星的人口,草原、湖泊、山脉和沙漠与当年相比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蒙古国最大的地理特征是三条巨大的山脉,分别是:西部边界附近与中国接壤的阿尔泰山,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半部的中部地区的杭爱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以及东半部偏西北位置上的肯特山,这是一个山簇,东北—西南走向。

在阿尔泰山与杭爱山之间,是蒙古国的外围地区,曾经被乃蛮人占据。 在杭爱山与肯特山之间,特别是杭爱山东麓的鄂尔浑河谷地,是蒙古国最肥沃宜居的土地,也是历代游牧民族,即从匈奴到突厥、回鹘人的大本营。再往东,就是肯特山区以及周围的草原,这里在地理位置上更偏北,是蒙古人的发家地,但军事地理上的重要性不如鄂尔浑谷地。肯特山以东直到中国东北地区,则是更加广阔的草原地带。

蒙古国地貌最大的特征,是整个草原地区由于山脉的分隔,形成了一个个盆地。这些盆地往往被一圈山峰包围,盆地中央是一片水草丰美的小草原。游牧民族的各个部落就发源于这一个个盆地。

在最初,一个盆地很可能就对应一个小部落,这个小部落只要守住周围一圈的小山,就可以单独在这片盆地之中放牧。然而,这些盆地有大有小,由此造成生活在其中的各个部落之间的实力不均。在随后的合纵连横中,生活在大盆地中的部落就有可能并吞那些小盆地的部落,形成更大的部落联合体,最终产生了民族认同。

在所有的盆地中,最大的就是后来蒙古都城哈剌和林所在的鄂尔浑谷地,这里也曾经是匈奴人和突厥人的都城,可以说它因地理优势而具有天然的都城潜力。

成吉思汗的蒙古部落最初并不在这个盆地之中,而是位于更加靠东的肯特山麓的克鲁伦河畔,鄂尔浑谷地则是另一个首领王罕(克烈部)的所在地。因此成吉思汗的部落最初的实力是无法与克烈部相媲美的。要想在劣势中取胜,就必须遵循一套具有战略思想的逻辑。成吉思汗的逻辑是:为了对抗比自己更加强大的西部集团,首先要统一整个蒙古的东部地区,而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与西部集团(以克烈部为代表)结盟,至少不要发生冲突;只有统一了东部地区,才有与条件更加优厚的克烈部对决的可能性,这时再等待机会,让对方先犯错误;当机会出现时,一旦东西两大集团之间发生冲突,不要在西部决战,而应该将西部集团的军队引诱到东部作战。

关于成吉思汗与克烈部作战的细节不是本书重点,这里只说,击败王罕,是成吉思汗命运的真正转折点,这意味着蒙古战略地位最重要的鄂尔浑谷地被他收入囊中。

总结起来,蒙古人的崛起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草原地区出现了权力真空。在蒙古人之前,这片地区曾经被匈奴人、突厥人、回鹘人、黠戛斯人和契丹人占领过,这些民族各为一代霸主,为蒙古地区注入了强悍的基因。但是,如果这些霸主没有离开核心区域,也就轮不到蒙古人崛起。幸运的是,蒙古人之前的最后一代霸主契丹人被兴起于古代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人打败,这使蒙古地区出现了暂时的权力真空,给小部族的崛起留下了空间。

女真兴起于古代中国东北地区,而前面所述的各个民族大都起源于更加靠西的蒙古地区,当女真兴起之后,契丹人在耶律大石(葛儿汗)的率领下西迁到中亚地区,将蒙古留给女真。女真虽然获得了蒙古土地的宗主权,但由于其权力中心更偏东、偏南,一直无法对蒙古地区进行直接统治,只能满足于当地部落的臣服,并利用各小部落之间的矛盾进行间接统治。这种统治方式留给蒙古地区一定的权力真空,成吉思汗势力正是在这样的真空中成长起来的。

其次,蒙古人并非只是在成吉思汗时期才成长起来。事实上,在他之前已经有过另一个蒙古政权。蒙古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的姓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的十世祖孛端叉儿,在他的玄孙海都时期,蒙古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这个政权在合不勒汗(葛不律寒)时期(也就是金朝灭辽时期)走向强盛,但经过俺巴孩汗和忽图剌汗,被金人击败后便消亡了。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是忽图剌汗的侄子。

我们不敢保证这个前蒙古政权有多强大,也许其规模并未超过东部部落联盟,但这段建国经历虽然以失败告终,却积累下来许多文明成果。比如,在成吉思汗之前,蒙古社会就是有贵族存在的,这些贵族拥有“把阿秃儿”的称号,或称“那颜”,这些贵族集体统称为“那雅特”(贵人)或“薛禅”(贤者)。此外,蒙古人中还形成了一个自由人群体,称为“那可儿”或“诺古特”。而成吉思汗时代,就是以这两种人为基础建立了政治军事组织,构成了战士和亲近人这两个等级。

蒙古的平民被称为“哈喇抽”或者“阿拉特”,奴隶称“孛斡勒”。每个集体原则上都有一个王(汗)或首领“别乞”(长老)领导,后一个名称主要在森林部落中比较普遍。

此外,蒙古人还有许多游牧民族共同拥有的技术和经验。最重要的经验来自北方民族都经常练习的狩猎技术。

在北宋与女真对抗时,北宋的使者发现,女真人的狩猎行动实际上帮助他们练习了许多战争技术。 但女真人的狩猎技术并非其独有,事实上,蒙古人的狩猎技术更加复杂。

蒙古人的大猎一般持续两三个月,相当于一次战役的时长。这样的狩猎一般在冬季初举行,大汗发布狩猎的命令后,军队会分成左、中、右三路,排好队形,由各自的首领率领。由于时间长,首领们甚至会带上其家人(妃嫔),再加上为军队准备的粮草辎重,就是一次作战级别的演练了。在狩猎过程中,蒙古人排成长队,将一片野生动物丰富的地区围起来,以防里面的动物逃出去。他们花两三个月的时间逐渐缩小狩猎圈,直到圈子足够小的时候,才用绳子把猎圈封锁。在这个过程要求军队具有严格的纪律性,因为一旦有地方出了纰漏,猎物就会从圈内逃到圈外。直到将动物全部封锁在圈内,才开始按照等级进行狩猎。

这样的狩猎活动让蒙古人成为最善于打迂回战和机动战的民族。在日后与各个国家的作战中,蒙古人从来不会只出动一路大军做正面冲锋,而是用两路以上、最多可达五六路的大军,有的从正面进攻,有的从侧面包抄,将对手如同猎物一样困在包围圈中,再进行最后的猎杀。

蒙古人最大的猎圈形成于围攻南宋时,为了进攻临安(今杭州),最远的一路大军迂回到云南地区和越南,形成一个长达数千里的大猎圈。

最后,蒙古人还从其兄弟民族那里学习到一些更加先进的政治管理经验。比如后来为人们所熟知的达鲁花赤制度和税收政策,都不是蒙古人最先采用的,而是来自其兄弟民族契丹。

根据记载, 辽国被金国灭亡后,贵族耶律大石率领人马向西逃亡,他们逃出了数千里,来到了现中国新疆西部和中亚地区,杀死了当地黑汗王朝 的君主,征服了中亚地区的突厥斯坦。但是,耶律大石并没有破坏当地的行政机构,他只满足于税权,每家征收一个第纳尔。同时为了保证地方的服从,一方面命令各个地方的首领在腰带上系一块银牌表示臣服;另一方面开始尝试向一些地方派遣总督,总督只负责节制当地官僚,尽量避免参与具体的行政管理,这就是达鲁花赤的前身。这种方式以最少的干预获得最大的征服成果,可以说开蒙古统治制度先声。

前代霸主留下的真空、蒙古人的前蒙古政权、狩猎和战争技术的磨炼,以及兄弟民族流传的统治经验,给蒙古人的崛起带来了合理的解释。但这些先决条件依然不足以说明蒙古人为什么会取得比他们的前辈大得多的征服成就——即便成就最大的金国,也只是占据了中国北方,而蒙古人却开创了一个世界性政权。要想理解他们的成就,就不得不提到一次特殊的成吉思汗革命。

为此,我们先简单回顾成吉思汗的生平,再详述所谓革命的内容。 2g4mC0BiB22+CZDXlR+IfqUmIm/XgLuC1wTZ244RnZ/i5F96mhf+qRDZcT1vTAx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