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本来有可能像契丹和女真一样,成为一个中原式的封建政权。这就产生了一个千古疑问:早在西征之前,蒙古人就进攻并得到了北京周边的地区,而当初女真人也是在获得燕京(中都)的控制权之后,继续向南进攻北宋的东京,从而打造了一个基于中国北方的政权。可为什么蒙古人没有像女真人那样继续进攻南方,成为一个以中原模式为主的国家,而是突然向西发展,更多地接受了中亚地区的影响,建立了一个不同于古代中国此前的传统政权的世界性政权呢?
构成答案的因素有很多,这里只强调两个方面:文明和贸易,尤其是贸易。
首先看文明因素。从唐朝开始,西域地区已经发展出了发达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并非蛮荒之地。从精神文明角度来看,中亚地区主要容纳了景教(基督教的分支)和伊斯兰教两种世界性的宗教,从思辨性上并不比儒家落后。
在蒙古西部的克烈部和乃蛮人中就有不少景教徒。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派别,在很早的时候传入中亚,又在唐朝时传入中国,并在中国的西北部成为一种流行宗教。
景教虽然与伊斯兰教不同,但在中国古代,二者都不排斥商业文化。征服克烈部和乃蛮人,让成吉思汗进一步接触了西方的宗教。而在东方,与蒙古人交好的汪古部上层人
同样信奉景教。更有趣的是,正是一个景教徒的敌人为成吉思汗打开了西方的视野,甚至可以说,正是他“帮助”成吉思汗在西方完成了初步扩张。
在成吉思汗击败乃蛮王太阳汗之后,乃蛮人的王子、景教徒屈出律逃往西方。当时的畏兀儿人(回鹘人)感受到了他的威胁,作为对抗,畏兀儿人选择投靠蒙古人。
屈出律继续向西逃亡,来到哈剌契丹。哈剌契丹是契丹人在中亚建立的国家,当女真人灭亡辽国时,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领残部来到中亚地区,建立了哈剌契丹国。在花剌子模崛起之前,信奉佛教的哈剌契丹国就是中亚地区的霸主,花剌子模也曾经向哈剌契丹称臣。在游牧民族中,契丹人与蒙古人的关系一直是友好的。屈出律到来后,篡夺了哈剌契丹的王位,因此在成吉思汗的军队到来后,哈剌契丹的人民将他们当作解救者。
成吉思汗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对任何宗教都不排斥。但他本人除了蒙古自己的萨满教,并不信奉任何其他宗教。屈出律作为景教徒不仅引起了哈剌契丹内部佛教徒的不满,也遭到这个区域内的穆斯林的仇恨。而成吉思汗由于采取了信仰自由的政策,获得了穆斯林的帮助。这件事,也为他日后征服中亚区域打下了基础。
在现在新疆的西部,当时还有几个小国,如海押立、阿里麻里和普剌
等,也逐渐被蒙古人收入囊中。屈出律将蒙古大军引入西部,加上几个小国的归顺,为蒙古人的西征打开了窗口。
不过,就算获得了西征的前进基地,依然不意味着蒙古人必然会西征,因为对游牧民族来说,独立于世界的中原地区是最适合生存的土地,其吸引力远大于中亚绿洲式的生存环境。在进攻金国时,蒙古人表现得更像是要首先拿下金国,成为长江以北的主人。就在这时,蒙古人对于贸易的日益依赖成了最关键的因素,决定了事情的走向。这又和东西方对游牧民族采取的态度有关。
针对游牧民族的扩张,历朝皇帝们往往采取封锁贸易的做法。比如,在唐朝,边境的节度使就常采取关闭边境市场的做法来迫使游牧民族屈服。而在宋朝,为了对付游牧民族,皇帝也常常限制贸易,不准铜钱、书籍、铁器、茶叶等物资流往北方。
在成吉思汗时代,由于北方未征服地区的汉人顾忌金国的禁令,不敢与蒙古人贸易,蒙古人并没有对汉人产生多少好感。蒙古占领的燕京周边已经残破,同时由于中原的封锁,这些地区的贸易动力是非常弱的。
而鉴于西域商人的贸易天性,不管是什么样的统治者都不能阻止他们进行自由贸易。
蒙古人肃清西部之后,也建立了一条巨大的贸易通道,让西域的大小国家都可以畅通无阻地抵达蒙古人所在的地区。针对蒙古人,位于中亚的民众率先采取了加强贸易的做法,在蒙古人开通道路后,中亚的商人就纷纷组织起贸易团队,到蒙古人的土地上兜售丝绸和纺织品,这使得物资匮乏的蒙古人选择了西方而不是东方去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
事实上,蒙古人与西方的接触早在讹答剌事件之前就开始了。1203年(南宋嘉泰三年)夏天,成吉思汗在还没有战胜克烈部时,在巴泐渚纳湖边
,接见了一个叫作阿三(哈桑)的商人。
这个商人经过北部汪古人的地方来到这里,带来了1匹白骆驼和1000只羊。可见,此时的成吉思汗已经在和穆斯林交往了。除了哈桑,我们知道名字的还有札法儿火者和达里蛮哈吉伯。
根据记载,蒙古人非常尊重穆斯林商人。蒙古人有着游牧的习性,不大讲卫生,而穆斯林却是最讲卫生的人群,为此,蒙古人甚至专门设立了干净的白帐供穆斯林商人居住和做礼拜。他们还在大道上设立了驿站,这些驿站除了用于军事和行政用途,也可以供商人们使用,保证他们的安全。所有进入蒙古辖区的商人都会获得护照,如果他们的商品足够好,还可以直接到成吉思汗处进行交易。这种对贸易的尊重,贯穿了蒙古统治的始终。
蒙古人对商品的价格一清二楚。当时流传着一个故事。一个远在苦盏的商人阿合马,以及另一个叫作阿合马·巴勒乞黑的人,还有他们的一个同伴,三个人一同前往蒙古做生意,他们一路被护送到成吉思汗面前。巴勒乞黑给他的商品要了超高的价格,以为可以赚大钱,不想成吉思汗震怒,拿出了更多的宝贝让他看,表示自己不是没有见过世面的白丁,最后还将他的货物没收了。阿合马和另一个同伴非常聪明,他们表示这些货物是献给成吉思汗的,不是商品,这让成吉思汗大悦,按照高价付了账。
这些外贸商人不仅从事商业,而且是蒙古人的耳目。蒙古人正是通过他们提供的信息,提升了对整个中亚地区的了解。虽然蒙古人还没有去过那里,却已经心向往之。事实上,蒙古人是很善于学习地理知识的民族,在他们进攻南宋之前,就对其地理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从而做出进攻大理、绕道包抄南宋的大战略部署。而对西南地区的熟悉,得益于另一个重要的民族——吐蕃。
对中亚而言,阿合马所在的苦盏是费尔干纳谷地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之后成了蒙古人重点控制的对象。
西域的重商文化使得蒙古人羡慕不已。于是,到了成吉思汗晚期,蒙古人已经开始效仿西域组织自己的贸易团队了。对中原人来说,商业是不入流的;但对蒙古人来说,商业的地位与军事等同。商业地位的不同也预示了两个民族的分道扬镳。成吉思汗的商队是按照和怯薛同样的原则组织的:商人从成吉思汗的儿子、那颜、将官的部属中抽调,蒙古人还特意寻找会做生意的商人,让他们加入商队,最终组织了450人的庞大队伍。
成吉思汗组织的第一支商队来到了讹答剌,在这里被城市长官哈只儿汗杀害,由此彻底扭转了世界历史的进程:蒙古人暂时放弃进攻金国,而是先向中亚区域进军。这次进军骤然扭转了蒙古人可能的汉化趋势,让蒙古西部与西域更加深度绑定,从而奠定了其世界帝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