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走兽的题材来源

高跷走兽的形成要素,一是有了艺术表现形式——高跷,二是产生了必要的文化空间——火神庙庙会,但还缺少“走兽”的产生条件,这也是稷山高跷走兽与众不同的“灵魂”。“中国人的信仰和崇拜一直是十分复杂的,除了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外,中国人始终保持着对天地日月、风雨雷电、山川湖海、动物植物以及各种鬼神等等的原始宗教崇拜。” 走兽就来源于原始图腾崇拜、神话传说、民间戏曲故事以及《封神演义》故事。《封神演义》是一部演义小说,讲述商周时期周武王伐纣的故事,成书于明隆庆、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20年),也就是成书于火神庙建成的一百年前。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大胆地推测分析一下,高跷走兽的萌芽应该要早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流传的年代可能还要久远,它的表演形式、走兽内容随着社火表演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又因阳城火神庙会巨大的影响力而被世人所熟知。这一观点只是推测,因无实物、无历史文字记载,已无从考证。

高跷走兽来源于火神庙庙会的社火竞赛。这种观点得到了当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火神庙建成后,北阳城村和南阳城村各巷轮流做社,互相竞赛。在当时,《封神演义》小说早已经面世,当地戏曲艺人根据《封神演义》故事编创的蒲州梆子戏风靡一时,流播于民间。一些艺人为了在庙会社火竞赛中出新亮彩,夺得先声,便根据神话传说及《封神演义》小说的一些人物和故事情节创造了威武雄壮的神兽。

稷山民间戏曲的兴盛对高跷走兽的形成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前面讲过,稷山是戏曲之乡,马村宋金时期的墓葬群里已经出现了舞台、乐队等戏剧场景,可见当时戏曲的兴盛。稷山所处的运城市又是梆子戏“鼻祖”蒲州梆子的发源地,当地群众编戏、看戏、演戏已蔚然成风。高跷走兽中的闻太师和麒麟神兽的故事,在蒲剧老戏《九龙柱》《伐西岐》中有描述。燃灯道人骑的梅花鹿和赵公明骑的黑狸虎故事,在蒲剧老戏《七箭书》《黑虎下山》中有描述。貅狼的故事在蒲剧老戏《麟骨床》上有表演。孟明和独角兽的故事,蒲剧老戏《铁兽图》就是表演的这段故事。这些戏曲故事经过民间戏剧艺人的演出宣传,民间广为流传,耳熟能详,年长一点的老人都能娓娓道来,自然而然在社火表演中创造出走兽这一独特艺术形象。每兽由两个人踩着高跷行走,扮演神兽和骑行人,意为驱邪避妖、战胜灾难、逢凶化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跷走兽艺术。

高跷走兽在稷山稷王庙表演

坚守三百年传承

雍正三年至民国时期,阳城村不断丰富高跷走兽的制作工艺、表现形式、组织制度、文化内涵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形态和制度组织,并一代代传承下来。这一时期的兽头有独角兽、貅狼、麒麟、鳌、黑狸虎、梅花鹿、貘、象八种。不过,象的传承是最短的。据老艺人讲,象的表演人员只传承了两代就基本中断了。第一代表演艺人是做生意的,自从表演“象”后,生意每况愈下,濒临破产。第二代表演艺人也在表演几次后染病去世。这虽是巧合事情,但村民有了心结,认为表演“象”不吉利,“象”的谐音是“洋相”,是要人出洋相,能有好结果吗?之后,就没有人愿意表演“象”了,“象”的兽头被尘封在仓库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阳城村高跷走兽沐浴着新中国的阳光雨露,得到了进一步传承发展。制作兽皮的材质、颜色更加丰富,质量也更好,叫人耳目一新。社火的组织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以“巷”为单位组织,保存表演物品,变成了以村集体为单位组织活动,庙会财产归村集体所有。阳城庙会社火活动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末,最后一次大型社火在1968年正月,之后再没有举办过大型社火。只是每年到正月二十九日,举行一些小规模的表演,但高跷走兽的传承并没有中断,1968年以后高跷走兽还赴稷山县城参与现代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表演。兽头、兽身还是使用传统的,但是骑在兽身上的人物装扮是《智取威虎山》剧中的人物,尤其是扮装成英雄杨子荣的高跷走兽更是受到众星捧月般的欢迎。

改革开放后,因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村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参与高跷走兽的表演者减少,表演一度趋少,传承遇到较大挑战。2006年,高跷走兽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各级政府及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阳城庙会文化活动逐渐恢复,高跷走兽又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尘封在仓库中的走兽象头 zQuSGP2ER2eCV0jG/RD2f3/I/7J+I4IhMkWJ9vmbZ5pejNSf79Xx/QdTdhDlEN8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