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高跷走兽是一种独特的高跷艺术,是人与兽的巧妙结合。“走”,即踩高跷行走,“兽”,指演员所托的兽头和兽皮。其走兽为一个大兽体,由两人足踩高跷表演骑兽状,足下高跷必须是同步行走并协调一致,表演者身负重荷,披甲跨骑,装束极具特色,在鼓乐声中步调一致列阵行进,从外形看就像真人骑真兽,气势威武雄壮,表演活灵活现,十分精彩。
高跷走兽发端于稷山县清河镇阳城村,后因人口膨胀,分成了北阳城村和南阳城村。阳城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北阳城村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宋代砖塔,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其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代火神庙的祭祀活动,是阳城村延续几百年,最为隆重的传统社火,高跷走兽也由此诞生。
在北阳城村的南侧有一座火神庙,此庙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据阳城村的老人们讲,火神庙建成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由此感念火神娘娘的庇佑,商议每逢闰年的正月二十九,也就是传说中火神娘娘生日的时候,举办火神庙祭祀活动,当地人俗称“上庙”。民间的祭祀仪式总是充满快乐的气氛,每当举行庙会活动,当地的乡亲们总是自发地捐钱捐物,准备祭品,置办鼓乐,表演戏剧,进行丰富多彩的社火竞赛。一些艺人为了能在社火活动中先声夺人,出新亮彩,根据《封神演义》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和蒲剧老戏创造了威猛壮观的异兽,形成了独特的高跷走兽艺术。高跷走兽是以祭祀活动中社火游行展演的形式出列,成为方圆百里最耀眼的社火节目。
高跷走兽独特之处在于“走兽”。独角兽、貅狼、鳌、麒麟、黑狸虎、梅花鹿、貘、象等,每个走兽的角色原型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独角兽取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将孟明和母亲去寻找失散多年的父亲百里奚时,路遇一员外小姐被独角兽所缠,孟明降服了独角兽,并骑上它找到了父亲。貅狼是被晋国将军齐化须制服的番邦异兽。麒麟是《封神演义》中闻仲太师的坐骑。鳌是传说中的天神魁星的坐骑。梅花鹿是元始天尊徒弟燃灯道人的坐骑。黑狸虎则是纣王驾下兵马大元帅赵公明的坐骑。貘是晋文公重耳流浪途中遇到的异兽,后被随从大将魏丑制服。这些凶猛异兽最后都被人们降服,这也表现了古代人们面对自然力和社会压迫下寻求自我保护的一种斗争方式,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高跷走兽是一门综合艺术。除了表演形式,走兽典故,它的兽头、兽身制作也很复杂。现有走兽兽头基本都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经过多次修补,原貌仍存。兽头由技艺很高的艺人先做出模型,再用软布、麻纸、草纸经过多层裱糊,阴干后上色油漆而成。兽身主要由主架、竹板、麻丝、麻绳、铁丝、软布等缝制绑缚,并粘贴、剪纸装饰而成,走兽经绑缚和披挂后足有丈余高。
高跷的化妆和服装道具也具有鲜明特色,一般用戏剧或社火脸谱,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忠奸善恶特点。
高跷走兽以锣鼓、花鼓等乐器配乐,在表演中,锣鼓壮声势,让高跷表演更有气势。花鼓一般跟在走兽之后,鼓点节奏与走兽步调相配合。
除此之外,高跷走兽的绑扎、组织机构、传承方式等也有很严格的制度规范。体现了一个地方深层的文化基因,久远的文化血脉。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对高跷走兽发掘、保护、传承工作十分重视。各位传承人自觉担负保护传承职责,以奉献之情,敬畏之心,敬业之责,挖掘整理资料,添置服装道具,加强全国各地交流演出,创新传承方式,组织非遗进校园,制作出“青春版”小走兽,培养了24名小学生传承人,传承工作呈现新的特点,取得显著成效。
为了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示稷山高跷走兽的巨大魅力。在遍访代表性传承人,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这本《稷山高跷走兽》。尽可能系统地介绍高跷走兽产生的历史渊源、走兽典故、表演形式、重要功能、传承谱系、保护成果等内容。以便让更多的人通过本书更加全面地了解稷山高跷走兽,使之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弘扬。
高跷走兽,非遗之彩,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2023年10月
李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