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本刊特稿 | FEATURE

地推闯京东

京东需要的不是“干嘉伟”,而是“干干干”。

文/本刊记者 谭亚

高调送福利、豪气免佣金的京东外卖,官宣一周就捷报频传。其中被若干媒体纷纷写进稿件的“39 城”“20 万商户”“100 倍订单”成了标准用词。

这句无限接近通稿的表述和数字背后,却是全国数万地推业务员及其服务商的一张情绪晴雨表。过去 30 天,期待、纠结、懊恼、斗志,构成这句话最贴切的注脚。

一支阔别 10 多年之久的地推铁军,在官宣第二天立刻行动。他们通过自发集结,在混沌之初就争分夺秒地踏进一间一间门店。

这群人为京东外卖“迟到”十几年的战场缩短了抵达时间。自 2010 年开始爆发“千团大战”后,许久不曾热闹的市场一下子又喧闹起来。但由于缺乏统一组织和清晰的政策引路,这场来势汹汹的地推行动主要靠服务商自行扛大旗。由于各自为阵,战斗很快陷入胶着状态。

第三天、第一周、第二周……到了 3 月中旬,官方的“审核”条件朝令夕改,乱了前线阵脚;状况层出不穷,一线地推的热情渐渐败退。

面对京东外卖掀起的这场雷暴,已吃下 9 成市场的美团、饿了么却显得异常冷静。喧嚣 30 天的外卖江湖弥漫腾腾杀气……

抢占那个山头

2 月上旬,有“钞能力”和地推资源的大型服务平台最先行动,但几乎没人料到,这是一场极其不寻常的硬仗。

过去替大厂们争地盘,在心智养成阶段,服务商们习惯抢滩式作战,无死角的地毯式扫店被验证为本地生活服务最有效的战术,但前提得有组织有规则有纪律。

京东外卖选了自由作战这条截然不同的路。据了解,在正式官宣前,京东就召集了一部分规模外包平台开了内部会,其采用“竞标”的方式下发地推代理资质,但服务商须交 10 万元保证金,后续只管“放手”一搏。

谁承想,京东放得如此彻底。京东外卖的服务商们,拥有的是史上最大话语权。地推话术、招募地推人员,佣金比例,统统自行说了算,甚至业务员进店要用的工作牌都靠自行设计。

唯一雷打不动的是“品质外卖”这项硬指标。2 月 11 日,京东官宣外卖业务,重点对商户标准进行了界定,这成了服务商在分配任务、开展业务时的唯一规则。

“3.8 分以上”“有堂食”“连锁优先”,已砍去大部分目标客户,拿到代理资质的服务商须在短时间内自行制定作战地图,寻找最佳扫街路线。

尽快激活全国范围内的全职、兼职地推员,“比别人早一步踏进店就赢了。”某大型服务平台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商界》记者,全国范围内的品质商户是一片巨大的市场,话题热度正在持续攀升,谁速度更快客户就是谁的,“京东外卖没有给门店任何拒绝的理由”。

用钱砸来得最快,于是高佣金是多数平台的选择。《商界》记者采访了解到,170-180 元日结/单在官宣一周内迅速吸引各地业务员向平台聚集。对有地推经验的业务员来说,这样的业务无异于捡钱。

2 月 11-18 日,首批攻入全国 39 城的地推蚂蚁兵团,拿着各式各样的“京东工作证”和自行草拟的营销话术,一单一单覆盖,将甚嚣尘上的 0 佣金等优惠加速落地。

几天后,当外界还在热议京东这位搅局者的大手笔和霸总风度时,京东高调放出消息:外卖业务已插旗 39 城,订单增长100 倍。

官方消息的惜字如金和刷屏的地推资讯形成鲜明对比。《商界》记者打探到,很多动态和政策都要靠自己去悟,大家都在地推自建的各种群里讨论。一位平台负责人告诉《商界》,他从上级平台分领任务后,靠朋友圈、小红书和平时积累的人脉,竭尽所能地消化京东政策,“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争分夺秒谈商户但缺乏一些有效沟通,让地推很快陷入野战状态。相比美团当年进驻各个城市建据点、分批次分线路的团战截然不同,京东外卖的出拳显得相当生猛。

当年,干嘉伟领命开城美团外卖,在高峰期单日能调动超 2 万人的地推大军,潮水般冲刷各条街巷的中小商户,创下日均签约 3 000 家的纪录。为振作士气,美团还为地推人员报销机票,出台“谷满仓”刺激措施,最大限度激发战斗力。

看上去,京东外卖的地推并不想“抄作业”。扔完福利烟雾弹后,京东并未就地指挥。相反,京东放弃一城一池进攻,选择更轻巧的“自营+服务商代理”模式。

《商界》看到,京东提前接洽好最先上线的品牌商户,官宣后更是将它们移至App一级入口的“秒送”外卖,有了首批外卖门店打前战,京东才开始修建大后方。

不建城市驻地,不统一管理地推,靠官方提前对接上线的优质门店压轴,京东似乎一点都不慌,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代理地推提交的门店审核上,以“摊大饼”的策略在全国撒网。

京东真的不用赶时间吗?反观支付 10万元代理费后需垫资经营的服务商,他们却不得不抢跑,拼命在前线卷出狼烟。

如此情形之下,仅过了 1 周,京东外卖似乎变成一座围城:一些业务员打起退堂鼓,四处求带想进来的人却越来越多。

前仆后继的地推大队

《商界》记者了解到,最先抵达战场的这批服务商经验最多,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参加过抖音本地生活的开城,有的甚至还打过 14 年前的“千团大战”。在他们眼里,京东不想“抄作业”无妨,无非老瓶装新酒,加上 0 佣金等一揽子政策相当拿得出手。

这从“内购会”的一个细节就能看出,“里面至少有 100 人愿意拿出 10 万块成为京东外卖的服务商”,在此前的代理资质推介会上,一位服务商坦言,“这个引流速度放到现在任何一个项目来说,都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

但问题集中爆发,比想象中快许多。

首先,服务商看似拿捏了包括绩效、佣金和团队规模等主动权,但受运力制约,以及官方对品质商户设定的门槛,县城和县级市快速被略去,核心城市的主城区成了抢滩的桥头堡。

“空白”市场被砍掉一大片,加剧了平台间的争夺。加之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被寡头耕耘十几年的存量市场,地推大军要做的是游说美团、饿了么的商户额外装上京东的客户端。难点在于,除了要提供荷枪实弹的订单增量,服务商和地推人员还得拿出百倍热情和十足的耐心。

僧多粥少,每天还要新增大批竞争者和自己抢客户,这场被寄予厚望的地推“内战”杀声震天。

第 1 周是平台服务商们的试水磨合期,他们要做很多事,比如现制一份“招商手册”。大到摸底筛选、制定路线、小到打印工作牌、锤炼营销话术,甚至提醒业务员穿衣风格,解决各种疑难杂症。

时间紧琐事多,还要承受垫资压力,《商界》记者了解到,除了 10 万元保证金,为迅速组建专属地推团队,平台给一线业务员的结算机制为T+1。按平台普遍给出的 180 元/单算,一个业务员一天签 5 单,平台须在第二天结算 1 000 元。

然而,垫资这样的压力对平台来说并不陌生,属于惯常操作,但前提是预期明朗。

记者了解到,第一周,每单接近 200元的返佣成了一块有力的敲门砖,首批业务员快速扎营,捧回开门红业绩。2 月中旬,各大媒体和热搜将京东的豪气进一步发酵,服务商趁机做大规模。

这就来到第二步,不惜一切代价扩军。

24 小时直播间和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开始大量招募。做京东外卖的地推一时成了人傻钱多的好工作。手把手有人教,谈一单就能到手至少 170-180 元净收入,佣金红利虹吸了大量没有任何地推经验的小白入行。

高劳务且日结,加上声称背后大公司为平台打通渠道、提供战机,队伍在第 2 周达到峰值。而记者了解到,大公司用 10 万元保证金拿到手的代理资质被相当一部分业务员当成中介资源,后者开始自立门户。

紧急消化平台政策,他们在社交平台积极招募业务员,赚起人头费,平台的组织架构由此开始几何级裂变。而第一批老老实实进店谈客户的地推员反馈的线报,被拿到直播间当成亲授福利,循环吸引新兵入营。

从美团、饿了么的地盘上抢 3.8 分及以上的品牌商户没那么难,“谁也不会排斥多一个渠道”。

家家都是高佣、日结,为拉新招募,平台开始围绕细节做文章。《商界》记者从一位服务商处打探到包教会、包审核通过的一份“地推亲授手册”:工牌是敲门砖,别省这 20 块钱;要专挑“潜力股”下手,并非所有店都值得进,可先蹲门口看,有外卖小哥取餐的优先,说明线上单量稳;避开纯堂食老店 (老板对外卖没概念,沟 通成本太高) ;别穿西装,牛仔裤+运动鞋更亲切,遇到骂美团/饿了么的老板,千万别跟着吐槽 (容易被当成套话) ,要强调“我们是来帮您多赚钱的,不是抢生意”……

“明天继续冲,争取把这条街吃透”,为把控进度,中间商们还安排了早晚开会,而这句话常在会议结束时用来打鸡血。

卷来卷去“卷”的却是自己。一位业务员告诉《商界》,平台在不同渠道养了好几路兵,彼此之间缺乏沟通,第二天等着吃透的商街其实是战友们吃剩的——已提前被拜访拿下。

重庆江北观音桥一位商户告诉《商界》,从 2 月中旬开始,一上午要接待 3 波人,“都说是京东外卖官方的服务人员,让我下载客户端,说的话都一样。”

地推是本地生活服务被验证过最有效的战术,京东不想逐个城市卡位,几乎没有用于“复制”的样本。也就是说,快速结束战斗和错了重来的概率相当。

2 月 18 日,一线的地推人员猛增至阶段峰值。殊不知,当平台还在强调高佣日结时,前线已经发现不对劲了。

被辜负的热情

2 月 14 日,广东番禺的欧先生用多个平台的邀请码完成注册,马上开始跑客户,他最先发现问题。

的确,一天下来能谈好几家,若审核通过即能日入千元。最初,地推员只需劝说商户完成下载,指导安装即算一单。他认为,从美团、饿了么的地盘上抢 3.8 分及以上的品质商户没那么难,“谁也不会排斥多一个渠道。”

但问题是日结建立在审核通过的基础上,而审核要靠等,等多久却不得而知。由于京东与平台约定了固定账期,真正背负压力的是平台服务商。按理说,满足条件的商户即能审核通过,地推员随后就能拿到佣金。

可事实却并非如此。2 月 18 日,许多干满 7 天的业务员一直未结算到 1 分钱,全“卡”在了审核环节。

后台审核的那双手似乎在无形中干扰着这种全力以赴的“快”。

更多阻碍审核的因素相继出现,最明显的是要求变多。比如服务商在商户下载客户端后须指导“上菜品”,且不得少于 5个。此前还在审核的单子,若有新业务员进来洽谈,须协助完善同仁未尽事宜,而这一单佣金究竟归谁不得而知。

由于京东外卖并未单个设立城市据点,中介和前线地推处于盲冲状态,他们只能靠自发组建的业务群互通有无,这些群的功能也逐渐多起来。

2 月 23 日,欧先生在自建的微信群里大吐苦水,“上架太复杂了,只能找外面的运营团队帮忙搞定。”这时,一位号称能一键搞定“上菜”的商家,赶紧向群里扔出好几条广告信息:上架 1 家仅需 15 元,量大从优。他的口号也很直接,“让你商品无忧,助你快速结账。”

号称公司有黑科技,几分钟就能搞定一家店的商品,类似的地推下游每天会定时在各个群打广告。

不过问题很快得到解决。记者获悉,对于菜品上架的系统问题,京东通过调整后台参数,将和美团、饿了么都不一样的程序进行紧急修改。这个细节被不少业内人士解读为,京东外卖上线前并未做足准备工作。

2 月 20-28 日,卡了几天的上架菜品这道坎刚翻过去,审核又遇到新问题。

欧先生在群里的地推日记以连载的形式上演着悲喜。2 月 28 日中午 12 点,嚷了好几天干不下去、累了的欧先生在群里报喜,“干了整整 13 天,终于结算到第一笔了。”接好运的群友们纷纷点赞道贺,并追问平台名称。“街推,100 多元,不过现在去的都是月结了”,欧先生回复。

审核机制朝令夕改,让这些摸着空气过河、斥巨资大干一场的服务商,和一线地推员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张。但群里的牢骚和门店的拜访都未停下来,他们仍相信,审核总有一天会通过。

但层层加码的条件又实实在在影响着市场预期,平台佣金开始缩水。3 月第一天,“日结”的offer又开始扎堆扔到各大平台和聊天群,但相当一部分劳务费已降至 80 元,不过要求放宽至“审核通过就结,不负责上架”。

2 天后,有人发现,后台规定再次生变,“审核通过须运营商品,商户在正式上线后还须营业满 15 天,才能结账”。

另有人反映,早在 2 月 24 日,部分城市就率先念起紧箍咒,商户须动销 5 笔订单才算通过。“对接的服务商昨天发消息不让跑了,京东那边审核标准生变,特别难,之前跑的贴钱结算了。”有业务员翻出群聊,告诉《商界》记者。

商家、服务商、地推人员,集体陷入迷茫、怀疑、无力的情绪。热情在减退,运营策略也在紧急调整。

如此情势之下,一些平台从群攻转入区域巷战。《商界》记者了解到,3 月 5 日开始,部分全国性的平台决定按各个区域的情况制定计划,“运营细节分配到地区分公司,收回全国拉通部署的行动。”一位负责人告诉《商界》,由于京东未设城市BD,服务商只能自行应对。

新的通知还在接连放出,到 3 月中旬,审核须上传厨房和店内视频。“京东没有城市驻地,不能亲临现场,造假无法识别。”刚扫完江北主要商业区的一位业务员向《商界》分析称,京东也在想办法解决,审核只会越来越严。他顺便提醒,观音桥就不要去了,其他地方可能还有希望。

“有人带吗?”“可以帮你安排。”与此同时,平台服务商的拉新和招募仍在继续,直播间里类似对话还在刷屏。

一位冒菜鲜烧牛肉的商户也在观看直播,“现在才想着推广,我都准备下线京东了”,她缓缓打出这行字,并发到评论区。

记者手记:京东可能不需要“干嘉伟”

官宣上线后,第一批在京东外卖下单的用户,已习惯点开那个红色App。《商界》记者就是其中之一。

既不是京东Plus会员也不是大学生用户 (京东官方正对这两类人群宣传大力 满减) ,3 月中旬,记者分别在早中用餐高峰下单,因满 8 元可用 7 元的外卖立减券等大额优惠,点同一份外卖,京东外卖比隔壁平台能省 15 元钱,配送时间也差不多。

不过,若早餐时段在汉堡王下单排名第一的牛牛套餐,价格虽比美团便宜达 7元之多,套餐里的咖啡却点不了,而大多数用户正是冲着这杯咖啡选择这家店的。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由于上架菜品的系统操作和另两家都不同,商户在上架套餐品类时会遇到一些选项问题,导致某些品类无法上线显示。连同出现的还有京东外卖的订单打印系统和美团、饿了么不兼容。

但不知这杯咖啡的缺席是有意为之还是系统卡顿。

尽管京东加快解决了上架系统的问题,但由于前期订单量不足预期,权衡补贴等优惠后,部分商家已持观望态度。

不管京东做外卖到底图啥,用户的消费意愿都是关键中的关键。

舆论助攻 1 个月后,这位“新人”究竟能做成什么样,很快就能见分晓,而这是京东缺席“千团大战”后不得不补上的隔空应战。迟到十几年,京东当务之急是“快”,因为用户的耐心不会比地推人员多一分。

3 月 20 日,截至记者发稿,京东通过媒体发布消息,京东外卖已与超 10 000名全职骑手签署正式劳动合同,正逐步落实五险一金的缴纳工作,并透露,自 2 月11 日正式上线外卖以来,目前已覆盖全国126 城,入驻品质堂食餐厅门店数突破 40万家。

同时,京东外卖对一线地推还在继续加码,“有效营业”成了最新的KPI,目的是硬刚美团、饿了么——“商品原价不高于美团或饿了么原价”“商品数量不少于美团或饿了么”等,被写进业务员最新的操作手册。

2011 年底,美团迎来阿里中供铁军干嘉伟的空降坐镇,10 万地推大军在其麾下从吃下一家家小店再到一座座城市,强势突围“千团大战”。

但今天,京东已没有时间去“抄作业”。果断放弃曾经的缓慢打法,它必须拉拢众人火速发动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总攻。京东需要的不是“再下一城”,而是一次性的效率和规模;京东需要的不是“干嘉伟”,而是“干干干”。

5 月 1 日“0 佣金”入驻截止日渐渐临近。自外卖业务官宣上线,京东用 30 天闪电扎营,它能否把握住“黄金 90 天”?《商界》记者将持续关注。

编 辑:孙锋 cjamesun@gmail.com TX//AT8S5c1XcDkxud+tUVSXQvu/d/ecKJWfEb/Wn5BmdVC1WJ7yhO/zXnIeJZU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