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
陈大山刚刚跑了两步,就觉得有些不对劲,差一点就被一股沉重的力道给直接掀翻在地上。
这一网绝对有大东西!
总重量恐怕要超过40斤!
“啊……”
陈大山大喊了一声,瘦弱的身体爆发出了全部的力量,就连一张略显稚嫩的脸都憋得通红。
终于,在一番拼命的扯动之下,陈大山还是将渔网从冰窟窿里面拉了出来。
“呼呼呼呼……”
陈大山大口大口的喘着粗气,一张脸上却堆满了笑容。
大丰收!
他看到鱼网里面装着一大堆活蹦乱跳的鱼,其中还有两条重量超过8斤的哲罗鲑。
这种鱼在东北有着水龙的称呼,是一种非常凶猛的肉食性鱼类。
它的肉质非常鲜美,而且营养非常丰富,富含着多种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妥妥的大补之物。
不但如此,哲罗鲑还非常昂贵,像这种能达到七八斤的大鱼,价格堪比普通人的一个月工资。
“啪啪……”
陈大山将两条哲罗鲑扔进了背篓之中,随即又开始翻动起其他的收获。
白鱼,七星子,泥鳅,鲫鱼……
剩下的都是这种比较常见的冷水鱼,大约有二十五六斤的样子。
这一网绝对算得上是首战告捷,几乎把陈大山的背篓都给装满了。
看来今天不需要打第二网了,否则陈大山都带不回去。
“回村!”
陈大山简单的收拾了一下,然后吹着欢快的口哨,一路向凤凰村走去。
不得不说,东北老林子里的物产实在是太丰富了。
随随便便的一网就能打上来四十几斤鱼,这种感觉实在是太畅爽了。
一个多小时之后,陈大山终于返回了凤凰村。
不过他并没有回家,而是背着这些鱼去了村里的集市。
“卖鱼了!”
“白鱼,七星子,泥鳅,鲫鱼,全部都是刚从大河里面打上来的,非常新鲜。”
“想吃好鱼的往我这里看,保证新鲜,价格还便宜。”
陈大山将背篓放在了地上,立即就开始叫卖了起来。
然而,陈大山扯着嗓子喊了半天,依旧是无人问津。
也不知道是因为今天下着大雪的缘故,还是因为现在正值灾荒年代,家家户户都在饿肚子,根本就没钱买……
这么下去可不行!
虽然陈大山在背篓的内侧铺了一层塑料布,还往里面倒了一些冰冷的河水。
但是鱼太多了,水里的氧气根本就不够用,估计用不了多久,这些鱼就要死了,在价钱上也会大打折扣。
“唉,小子。”
“你这鱼看起来不错,你要是能便宜点,我就全给你收了。”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货郎打扮的中年人驾着一辆驴车走了过来。
他看了一眼背篓里面的鱼,非常感兴趣的说道。
这种人就是游走于各个山村的移动商贩,靠着一辆小驴车,拉着一些日常用品,走街串巷地贩卖。
有的时候以物换钱,有的时候还以物换物,反正就是赚个差价,也算是一个不错的营生。
“都收了?”
“你买这么多鱼干啥?吃得完吗?”
陈大山看到大客户来了,不禁笑着询问了起来。
“告诉你也没啥。”
“我知道县里有一家大饭店,专门收你这种冷水鱼,我也是倒一手,赚点差价。”
中年人非常痛快,也没有跟陈大山隐瞒些什么,而就是这种坦坦荡荡的性子,倒是容易让人对他有几分好感。
“行啊,两条哲罗鲑不卖,剩下的加在一起,25斤高高的。”
“你开个价吧,如果合适的话,我就跟你做这个买卖。”
陈大山双手插兜,一张脸冻得通红。
“饭店收一块二一斤,我挣两毛差价,给你一块一斤,怎么样?”
中年人顿了顿,然后就给陈大山开出了价格。
好家伙,一口气就赚了五块钱的差价。
在这个年代,平均工资才四十块钱,猪肉才七毛钱一斤。
这个中年人倒腾了一手,就净赚了别人半个星期的工钱。
陈大山暗暗叹了一口气。
没办法,谁让他没有车,不能亲自去县城送货,否则怎么可能让别人赚这么多的差价?
“行,那就这么定了。”
“你也不用给我拿钱,我看你的驴车上有不少货,我就直接拿货顶钱了。”
陈大山揉了揉鼻子,然后就在那一车的货物上挑了起来。
“就这些了,如果你觉得行,那咱们合作愉快,如果你觉得不行,那我就站在这接着等买主。”
陈大山也是非常痛快的说道。
他挑了一双棉鞋,一件棉袄,还有二斤红糖和一些做菜的调料,比如香油、盐和十三香等等……
“行吧,咱们也是第一次打交道,我就吃一点亏吧。”
“我每天中午十二点都会路过这里,你如果还能打上来冷水鱼,我还按照今天的价格收。”
中年人叭嗒叭嗒嘴,缓缓的说道。
“没问题,那咱们明天再见吧!”
陈大山微笑着说了一句,然后就拎着两尾哲罗鲑,转身向家走去。
“唉,小兄弟,你那两条大鱼一起卖我得了呗?大不了我再给你加点钱。”
中年人也相中了这两条哲罗鲑,立即在后面吆喝了起来。
“不卖,留着自己吃。”
陈大山摆了摆手,非常洒脱的说道。
“自己吃?啥家庭啊,这么名贵的鱼,居然要自己炖着吃,这也太奢侈了吧?”
中年人撇了撇嘴,觉得陈大山这个年轻人实在是太败家了。
这在普通家庭的眼里,陈大山的所作所为也确实算得上是败家。
但是在陈大山的眼里,他就是要把最好的留给家人。
钱这种东西,陈大山什么时候都能去赚,但重活一世,最不能亏待的就是家里的母亲和姐姐。
但是话说回来,陈大山忙活了一上午,收获还是比较丰富的。
照这种趋势下去,用不了多长时间,陈大山就能带着母亲和姐姐摆脱赤贫,直奔温饱了。
这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如果能达到温饱,那可绝对超过了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