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文中我们曾提及金融市场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率,本节我们将详细讨论这个问题。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所谓利息,是指让渡货币使用权所获得的报酬。在金融市场中,资金需求者要想获得资金供给者的资金使用权,必须要支付一定的代价,这一代价就是利息。在财务管理中,利息有着重要作用,本节我们将主要讨论两个方面的问题:利率的种类和利率的影响因素。此外,税收也是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决策的重要因素,本节我们也将一并讨论。
所谓利率,是指在一次借贷行为中,资金需求者支付的利息占使用本金的比率。在不同的融资形式和市场中,利率的计算和支付有不同的方式,以下我们主要介绍与财务管理有关的一些计算和支付方式。
所谓基准利率,是指对市场利率走向起主导作用的利率,基准利率如发生变动,其他利率也会发生相应变动。在西方国家中,基准利率通常是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它是中央银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指标。在我国,基准利率是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的利率。所谓套算利率,是指各金融机构根据基准利率和自身特点制定的利率。套算利率需要各金融机构根据信贷资金的使用期限、风险等各方面因素具体确定。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商业银行根据基准利率确定套算利率的自由度逐步增大。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政府对利率的管制也逐步放松,由中央银行指定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发展到中央银行规定基准利率,允许商业银行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浮动。进入21世纪,我国政府加快了利率市场化进程。2013年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2014年11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其他各档次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并对基准利率期限档次做适当简并。
2015年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调整为1.3倍。
2015年5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
2015年8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放开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活期存款以及一年期以下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1.5倍)不变。
自2015年10月2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讨论题
(1)利率市场化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基准利率的作用是什么?
(2)利率市场化对企业财务管理有什么影响?
所谓名义利率,是指在不考虑货币通货膨胀的条件下所计算的利率。假设一年期贷款金额为 L ,利息为 I ,则名义利率为 I/L 。在实际生活中通货膨胀经常发生,在通货膨胀发生后,实际收到的利息的购买力要小于同面值货币金额在期初的购买力,这就使得贷款人的实际利息收入要小于名义利息收入。
所谓实际利率,是指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真实利率。假设名义年利率为 i ,年通货膨胀率为 r , e 为实际年利率,则有以下公式:
1+ i =(1+ r )(1+ e )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 r · e 的数值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人们往往用 e = i-r 来近似计算实际利率。如果通货膨胀率大于名义利率,就可能出现实际利率为负的特殊情况。我国在进入2008年时,实际负利率水平曾一度达到惊人的程度——以2008年7月为例,当时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约为7%,一年期定期存款税后利率为3.93%,实际利率为-3%。
所谓固定利率,是指在借贷期内固定不变的利率。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固定利率的实行可能会给贷款人带来潜在的损失。假设某银行在2008年6月贷款给某企业,贷款期限为3个月,名义固定利率为2.5%,其间发生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为2%,则银行实际得到的贷款利率仅为0.5%,考虑资金的机会成本,银行实际上会遭受很大损失。为了避免损失,银行在与企业签订贷款协议时,可能会采用浮动利率。所谓浮动利率,是指在借贷期限内可以调整的利率。假设某银行在2008年6月贷款给某企业,贷款期限为3个月,采用浮动利率,将利率设定为2.5%加通货膨胀率。3个月后发生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为2%,则银行实际得到的贷款利率为5.5%,从而可以避免遭受损失。我国人民币借贷大多实行固定利率。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对某些贷款实行浮动利率,也不同于本节所说的浮动利率,而是指银行可在国家统一规定的利率基准上下一定的幅度内,酌情浮动的利率。
利率是宏观经济的重要元素,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金融市场交易中,利率受不同的因素影响。主要的利率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纯粹利率是指没有通货膨胀、没有风险情况下的平均利率。在一般情况下,纯粹利率可用短期国库券利率来表示。纯粹利率的高低主要受平均利润率、资金供求关系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利息主要是产业资本家为获得产业利润而向银行资本家融资所支付的成本,因此纯粹利率主要取决于社会平均产业投资报酬率(平均利润率),它的数值最高不得高于平均利润率,否则产业资本家会因为无利可图而放弃向银行借款。资金供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利率,当社会资金供应不足时,纯粹利率会上升,供应过盛时则会下降。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也会影响纯粹利率。当国家为刺激经济发展而下调基准利率时,纯粹利率可能会下降,同样,当国家为防止经济过热而上调基准利率时,纯粹利率可能会上升。
通货膨胀会影响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投资回报和实际利息水平。因此当社会在某一段时期出现通货膨胀时,资金供给者为确保投资回报,会要求资金需求者给出的利率能弥补通货膨胀因素带来的购买力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利率就等于纯粹利率加预期通货膨胀率。此外,当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为抑制通货膨胀,也会提高基准利率,从而带动市场利率上升。
流动性,是指金融工具持有者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以合理的价格转让该金融工具的能力。转让时间越短,流动性越强。从这一角度来说,流动性强的金融工具风险小,流动性弱的金融工具风险大。因此,如果资金需求者发行的金融工具流动性比较弱,就必须支付给资金供给者更高的利息,以抵消资金供给者承担的更大风险。实务中,政府债券比公司债券流动性更强,因此一般公司债券的利率要高于政府债券。
违约风险,是指金融工具发行人不能在金融工具到期日归还其应支付的本金和利息的可能性。违约风险越高,金融工具购买人所冒的风险越高,相应地,其所要求的利率也就越高。在实务中,人们往往用金融工具的信用评级来衡量其违约风险,信用级别越低,投资者所要求的利率越高。
再投资风险,是指因金融工具到期日短,购买人在持有金融工具到期后,很难找到比继续持有该金融收益高的投资机会,因而可能遭受的损失。从这一角度来说,金融工具到期日越长,再投资风险越低,相应的利率也越低。在一个处于正常状况的经济环境中,再投资风险相对比较小,而在经济发展趋向收缩时,由于未来投资机会可能减少,再投资风险明显上升。
到期日是指金融工具到期还本付息的日期。到期日越晚,不确定性越大,因而风险越大。从这一角度说,到期日晚的金融工具(比如长期债券、股票等)风险要大于到期日早的金融工具(短期债券或票据),因而其利率要大于到期日早的金融工具。
考虑到上述因素,金融市场中某一金融工具的利息率可表示为
利率=纯粹利率+通货膨胀风险附加+流动性风险附加+违约风险附加+再投资风险附加+到期日附加
为直观体现不同资本来源的利率差异,编者收集了2022年5月各类融资利率数据,见表2-3。
表2-3 编者收集的2022年5月各类融资利率数据
● 讨论题
(1)国债的信用评级要高于金融债,那么为什么一年期国债的利率会高于一年期金融债?
(2)一年期金融债的利率低于一年期短期融资券,其影响因素是什么?
(3)三年期金融债的利率要低于三年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其影响因素是什么?
(4)一年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要低于三年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其影响因素是什么?
税收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这是因为税收会引起企业的现金支出,进而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企业的应纳税款有多个项目,其中以企业所得税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最大,因此,本节我们主要讨论企业所得税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企业所得税对财务管理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税收是国家重要的经济杠杆,在宏观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国家针对不同的行业,可能会给予不同的税收优惠。例如,2018年12月29日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的下列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①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②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的所得;③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④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这些规定会对企业投资项目产生引导作用,吸引企业从事税收优惠项目的投资。
企业主要的筹资方式包括负债和权益两种,企业负债筹资所支付的利息,在国家税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可以作为应纳税所得的扣除项目,从而抵减所得税;而权益筹资支付的股利不能作为扣除项目,因而无法抵减所得税。因此在相同的融资支出的情况下,负债筹资因为所得税的利息税前扣除而更容易被企业作为首选渠道。
企业的利润分配方式有多种,既可以直接发放现金股利,也可以通过股票回购方式回报股东,但通过股票回购使股东产生的资本利得与发放现金股利使股东得到的股利所得在所得税缴纳上存在区别,一般国家所得税法都规定股利所得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大于资本利得,因此在相同的情况下企业更愿意通过股票回购或把利润留在企业的方式分配利润。
由于税收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不同影响,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根据税收规定,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安排,降低企业税负,增加企业价值。
自由贸易区(以下简称“自贸区”)是指已签订自由贸易协议的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商品贸易中的关税和数量限制,使商品可以在成员国之间无关税流动的区域。自贸区的建设,对于推动进出口贸易、来料加工业务等有较大的积极作用,同时对区域附近的物流、金融、制造业发展也会产生拉动作用。我国于2013年8月22日设立上海自贸区,此后广东、天津、福建、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海南、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相继设立自贸区。自贸区的定位因区域位置和资源禀赋不同而存在差异,具体包括转口集散型、贸工结合型、出口加工型和保税仓储型。
此外,一些没有被中央政府设立自贸区的省份,也纷纷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比如安徽省设立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下设合肥、芜湖和蚌埠三个片区,其中合肥片区重点发展高端制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型显示、量子信息、科技金融、跨境电商等产业。
● 讨论题
自贸区设立如何影响当地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