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成长的主题

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我发现有一些话题反复出现在咨询室里。我听到的最频繁的话题莫过于以下几类:人生目标(职业兴趣,想知道自己做什么可以做得好);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和社会关系;如何思考、做决定和行动;提高创造性。

人生目标

“人这一辈子该怎么过?”“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而不是听父母或其他人的,但万一将来后悔怎么办?”“我是应该听从权威,还是应该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我爱的人不爱我,爱我的人我又不爱,我该怎么办?”“我们为什么要照顾那些肆无忌惮的人的感受?”

反复提出这些问题的人,往往深刻而且敏感,对于观念上的困惑和自相矛盾总想弄个水落石出,宁可终日苦思冥想也不得过且过。我总是带着佩服之情看待他们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有个大学生,在读中小学时成绩优异,他也非常努力。十多年来的目标都是考入国内最好的大学。但是高考的时候发挥不好,未能如愿。

“我整个地就垮了下来。”他对我说。在大学第一年,他几乎没有进过教室。他觉得这所普通的大学就是“垃圾收容站”。“坐在教室里,就是跟一群失败者混在了一起。”

“老师,我该怎么办呢,就算我努力考上一所双一流大学的硕士,我的履历上‘本科’一栏还会是这所大学。”

当一个人面对偏见和不公时,只有健全的人格能让他免于沦为它们的牺牲品。而健全的人格的获得,却又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话题。如果不那么健全的环境塑造了不那么健全的内心,那么这不那么健全的内心如何有机会成长为健全的人格,去抵御不那么健全的环境呢?这听起来像个悖论。

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是另一个经常被来访者带到咨询室里的主题。最近一些年,有一种相似的故事经常被我的来访者或者我督导的咨询师的来访者所讲述:一个高中或者大学男生,坚持不懈地追求他的女同学,一年、两年、三年……直到最后如愿以偿,对方在数年的拒绝之后终于答应了这个坚定不移的追求者。(在性别平等被频繁提及的今天,不少女孩也加入了这种单方面坚持不懈追求的大军。)这犹如韩剧般的情节听上去挺美好。可是这样的追求者把被追求者当成宝石珍玩一般的存在来对待。他们像爱物品一样地去爱一个人,这番努力越执着,越是意味着他们并不知道如何去爱一个人。即便那个被爱的人出于种种原因接受了这份爱,那种体验也带有相当多的容忍和将就的成分。这个追求者经过努力,终于得偿所愿,于是便可能按照自己内心的期望去装扮、使用和抛弃那个被追求者。

人和物品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是有内心、有意愿的。足够好的关系只能建立在两情相悦、心灵相通的基础上。可是很多的人在成长中缺乏“两情相悦”“心灵相通”之类的体验。他们也许被父母当成珍品一样地爱着,但是内在的感受并没有被父母理解,长大以后当然也难以去理解别人,只会重复父母对待他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倾注了大量的热情,却并不能理解那个被爱的人的内心。当然,也有些人小时候像“次品”那样被忽略,他们内心的体验更没有机会被父母看到。他们也因此忽略自己内在的感受,或者过分陷在感受里无法自拔,难以学会与他人在心理层面相互理解和互动。

亲子关系和社会关系

在咨询室里谈论亲密关系,几乎总是会追溯到一个人小时候的亲子关系。正如上文所述,很多父母像爱珍品一样爱孩子,或者像对待一件废品一样忽略孩子。但是孩子既不是一件没有感受的瓷器,也不是一件没有感情的被报废的工艺品,他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广阔的世界。如果这个世界不被父母看到,它就可能像没有人居住的沙漠一样孤独空旷。也许这个世界有很丰富的内容,但是由于长久无人造访,等到终于有人到来时,它的主人就会不知所措,进退失据。也有的人内心世界被来自父母的要求所填满,心灵变成了储存他人观点和命令的仓库。

从亲子关系中发展出来的人际关系能力,深切地影响着一个人与家庭之外的其他人的关系。如果孩子在发展中得到了来自父母的——或者充当父母角色的其他人的——足够的引导、鼓励、倾听、理解、尊重、交流和适当的挫折,他就拥有一个在家庭以外的环境中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当然,家庭之外的环境与家庭环境大有不同,一个人在求学期间与学校、教师、同学的关系,在进入社会之后与单位、上司、同事的关系,也在塑造着他的人格。对于一些在家庭之内未能得到足够好的关系,在人格发展上受到阻碍的人,社会关系甚至有可能具有疗愈作用——如果他的社会关系没有因为他在原生家庭里形成的特殊情感模式而失败。

有些人在进入学校,或者进入社会以后,很幸运地经历了种种足够好的关系,人格的成长得到促进。有些人则碰到了缺乏滋养性的环境,颇受伤害性或迫害性的关系的损害。不过当一个人有着比较坚固的人格基础时,他承受逆境的耐力会相对强健一些,而且更有勇气离开伤害性或迫害性的环境。

心理咨询中的咨访关系,是对社会关系的一个补充,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可以对不利的现实关系起到补偿和修复的作用,对人格成长有所促进。

如何思考、做决定和行动

在如今的咨询室里经常会有一类来访者:虽已大学毕业工作多年,在换工作、找男/女朋友、买房诸如此类的事情上仍然不知道如何自己做决定,非常倚重父母的意见,把决定权交给他们。而且他的父母还很乐意替他做决定。大到工作、婚姻,小到装修布置,他都以父母的意见为准。

难以从父母那里独立,也影响了一个人进入社会之后与权威的关系。有的人在面对权威时很容易关闭质疑的大门。有的人则困惑于是应该相信自己的判断,还是权威的说法。也有的在不同的权威之间无所适从。也有的人,对权威的态度波动于两个极端,要么对权威言听计从,要么满怀彻底推翻的激情。用精神分析的术语来说就是,“波动于理想化和妖魔化之间”。

提高创造性

如果你问一个人:“创造力重要不重要?”他大概率会点头称是。但如果你追加一句“你对自己的创造力满意吗”,就很难听到自我肯定的回答了。

我们不难发现,如今每一个领域都对人的创造性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不用创新,因循惯例就可以得过且过的工作越来越少了。很多年轻人都迫切希望提高自己的创造力。

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我听到的与创造性有关的问题大致可以分成三种。第一种是被创造性思维的匮乏所困扰。例如在学习阶段,尤其是需要完成论文的时候,苦于没有想法。在工作的时候,苦于缺少创意或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种是,虽然总有各种奇思妙想,但是很少有创造性的成果产出。第三种是,一些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怀疑自己的创造力不是一流的,觉得如果不能做出一流的作品,还不如干脆早早地急流勇退。

遗憾的是,我们虽然身处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度,但是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却并不是教育者普遍擅长和习惯做的事情。许多人走出校门后,要从头开始学习创造性思维。他们时不时地把这方面的困惑拿到心理咨询师面前来谈,也就毫不奇怪了。

以上五类议题,都属于人格成长的话题。其最核心之处莫过于独立和依赖的矛盾统一。成长是一次又一次分离,成长也是各种新的结合。只有成长,才能解决成长带来的问题。个人如此,一个社会亦复如此。人格成长的方向是人格的健全与成熟,下一章将聚焦于“何谓人格健全与成熟”这个话题。

一个成熟的人,首先就不会认为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关键的选择,不会相信一旦选择了,就能一切皆有保证。他更相信持续的努力和调整。对于人生中那些比较重大的选择,他有勇气承担后果。 Atwh4ORXicDpDBaEajfva2Zf0o7t4jabBjz54ij6Mn7UKqG3Cy3/zM4TV4+qoSA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