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人格成长的阶段性

孔子、伯利克里等先哲,对于人性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已经描述得清晰了然。但对于人如何才能在心理上从一个懵懂婴儿长大成人,他们所提供的经常不过是一两句感叹。

孔子曾抱怨道:“……小人难养也,近则不屑,远则怨。”小孩子的心理实在让圣人费解:为何你对他们很好的时候,他们就“爬到你头上去”;你对他们疏远严厉,他们就抱怨你。

当我们换一个视角,不难发现孩子们有很多宝贵的品质是我们成年人望尘莫及的。比如他们在遭受父母的责罚甚至棍棒交加后,转眼就原谅了他们。而成年人,若是遭受了他人的这般对待,恐怕恨不得将对方食肉寝皮。孩子们之间就算发生冲突,即使发誓再也不相互来往,然而不到第二天竟能和好如初。

人类的文明史虽然悠悠数千年,但是对于人的心理发展过程,探索得远不如对于物质世界那么深入。谈到发展与教育,口口相传的依旧是“少时偷针,长大偷金”“三岁看大,五岁知老”之类的缺乏根据的臆断。直到现代心理学迟迟诞生之后,我们才意识到儿童不是“小大人”,心理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推进的,并不能跨越和忽略掉那些必然的过程。至于成人阶段,现代心理学也早已超越了孔子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大致观察,对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所面临的生理、心理、环境状况有了更为细致的认识。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在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其特殊的心理面貌,长大成人不是用模子塑造石膏像的过程,而更像是摸索着盖房子的过程,每一步都牵扯众多。发展心理学指出,人的发展包含智力、情绪、人格与社会性等诸多方面。本书所涉及的“成长”概念,实是指人格与社会性的成长。

在人格的发展阶段方面,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提出了一个比孔子的观察更为详尽的理论。他说,人从出生到死亡,人格要经历八个发展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人都要解决该阶段最为重要的发展议题。他认为,一个人从出生到1岁左右是基本信任感的发展时期,如果信任感成功获得,他就会是一个内心充满安全感、满怀希望的人,否则他就会对世界和他人充满不信任感和恐惧情绪。

在1~3岁这段时期,是一个人发展自主性的时候,自主性的正常发展使这个人拥有足够的自控力和意志力,如果这个阶段的发展受挫,他就会是一个容易自我怀疑的人。

3~6岁则是孩子发展主动性的时期,如果顺利,就能成功地发展出主动性,对自己的生活有很强的方向感和明确的目的感,否则就容易体验到无价值感。当主动性的发展不顺利的人试图遵照自己的想法与目标去生活时,会有强烈的内疚感。当他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时,内心会弥漫着无价值感。

6~12岁这个人生阶段,也就是小学时期,是一个人发展勤奋、应对自卑感的时期。经过这个阶段的顺利发展,他会拥有“勤奋”这个品质,乐于并善于学习新的技能,否则他会经常体验到无能感和自卑感,变得墨守成规。

12~18岁,也即青春期阶段,此时青少年努力寻找自己可以认同的角色,以解决“我是谁”的问题。如果这个时期的探索未能完成,他今后可能常有“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里”的体验,对自己的角色难以确定。

18~25岁,也即成年早期阶段,是一个人发展自己和他人的友谊与亲密关系的重要时期。如果这个阶段发展良好,他就能够建立足够好的社会关系和家庭,反之则容易变得孤僻,更愿意选择与他人疏离的生活。

25~65岁,成年中期,此时一个人会体验到自身生命的停滞感。生育和培养后代,或者发展事业及培养接班人,就是他战胜停滞感的途径。这个时期被埃里克森称为“繁殖对停滞”的阶段。(发展事业和培养接班人也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繁殖。)

65岁之后的成年晚期,在埃里克森看来是一个自我整合的时期。如果一个人回首往事,觉得自己一生过得充实,就会体验到完整和满意的感觉,否则就可能会对自己的人生感到失望和沮丧。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有一个从低到高的需求序列: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指出,在较低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更高层的需求才变得迫切。他还认为,在自我实现的需要之上,一些人最后还可能达到超越个体需求的阶段,即所谓超个人的阶段。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试图说明的是,在较低一层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一层的需求才变得强烈,如果从人的终身发展来看,我们能发现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这些需求的“巅峰时期”也有先后顺序。

我们可以观察到,刚出生的孩子,所需要的就是吃喝,妈妈的怀抱和他的家庭能满足他最基本的安全感的需求。等到孩子上学之后,他可能想成为一个好学生,成绩优异,被别人喜欢。再过一段时间,他到了青春期,开始叛逆,他渴望成为他自己,活出个性。到了中年以后,他可能会对宗教或意义之类的终极问题感兴趣,而把人世间的竞争、利益看得淡一些,会有一种更为超然的生存态度。他可能会比年轻时更加关心整个社会的和谐与他人的幸福。所以,马斯洛对于需求的概括,放到终身发展的时间维度上,就与埃里克森的人格成长阶段观点有相似性,也有互补性。

埃里克森对人成长的阶段性的划分固然详细,但它是基于埃里克森本人对人生的观察和体悟,这与孔子归纳“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人生发展阶段论的方式是很相似的。这种归纳抓住了人在不同的年龄段经常出现的发展特点,但是在理论上显得有些绝对化。

诚然,越是早期的阶段,年龄和发展议题的对应关系越牢固。例如,0~1岁的孩子是不是得到了来自母亲足够好的照顾,与他们对他人有无信任感之间有着非常强的因果关系。传统社会的孩子如此,我们当下社会的孩子也是如此。然而对于人生发展较为靠后的时期,埃里克森所概括的成长主题与年龄的对应关系是较为松散的,另外也没有考虑到时代性。例如,一个人的友谊和亲密关系发展的关键期是18岁以后,还是在进入青春期以后就开始了?就我在咨询室中的观察来看,似乎后者更准确一些。再如,就“繁殖对停滞”而言,当代在大城市生活的年轻人普遍把在30岁之前生育子女或者决定终身工作的方向看成操之过急之举。他们“繁殖对停滞”的需求占主导地位的时期要比传统社会里的个体出现得晚一些。

另外,埃里克森所指出的人格发展的每一个议题,其实都有可能在特定的那个阶段没有被完成而被留到了以后。或者更确切地说,虽然某个发展议题是某个阶段的主要议题,但是在后来的年龄段里它依然可能会成为议题之一,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变得尖锐而再次占据主导地位。例如,虽然精神分析认为一个人发展自主性的重要时期是1~3岁这个年龄段,但是到了青春期,这个议题一时间又可以变得很尖锐。这一次尽管它在形式上依然是对自主性的寻求,但在内容上与上一次显然有所不同。1~3岁的孩子,吃饭的时候要用自己的手去拿食物,讨厌别人用勺子喂他,要自己去尝试摆放玩具而不是让别人帮他整理。而青春期的年轻人,自主性则表现在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朋友圈上,讨厌来自上一辈人的指导和控制。到了中年时期,他可能还会经历一次自主性的敏感期,例如,他也许会断然放弃某个在别人看起来不错的职位,而开启自己的事业。

如果我们对生活多有观察,就会发现,除了自主性,人格发展的其他议题,诸如信任感、主动性、亲密感等,都不仅仅会在某个阶段出现,它们的解决也都不是一劳永逸的。

人格发展的阶段性还意味着,如果把后期要解决的议题提前,那么就像在挖地基的时候打桩,或者在立柱子的时候就仓促建墙,很容易扰乱个体正常的发展节奏,虽用心良苦,结果却适得其反。例如,有一些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就克制自己不去照顾和抚爱孩子,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内心其实特别渴望有所依靠,一旦有机会卸下虚假的独立,就可能突然变得一蹶不振。个体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任务,一个拔苗助长的教育者,往往不如一个耐心从容的陪伴者。 6sFrO0hmOcVFBEZ4B8glWdtZtAMWiOhwarps9WBL4QQKMgh1n971gEoXb5RDyZ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