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因为职业的缘故,我喜欢的美剧,诸如《老友记》《破产姐妹》《生活大爆炸》等,多是成长类的故事。在此类作品里,“人格成长”这个千古话题,被用可触、可感的形象和故事演绎出来。它们或许有些“鸡汤”,或许有点好莱坞式的正能量,但在观众们的火眼金睛长期的观察之下,角色们的每一步变化,每一点成长,基本上经得起推敲。
和我一样喜欢此类连续剧的人不少,不期然就能碰到一个,我们谈论起剧中人物时,通常跨越了专业,跨越了年龄,我们仿佛变成了同一个村子来的人,相互提醒着那些熟悉的景致。在绝大多数时候,这种交流不是聚焦于剧中演员的八卦(我们甚至大多不记得这些主角在荧幕之外的身份),而是对人物的风格秉性、情感模式和性格发展津津乐道。在这个过程中,一部优秀的作品所展现、所探讨的东西得到了延伸。这样的连续剧经常一拍就是很多年,演员们都已经厌倦,观众们却乐此不疲。
我把此种情况看成当代人的一种新情怀和新“宗教”——人们渴望成长,希望用这种方式了解自己。他们从剧中的角色里去寻求认同的对象,借鉴可行的方法,在角色的陪伴下获得人格上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