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的故事
27岁的安娜在一家计算机公司工作,在这个男性居多的场合里,她的工作能力并不输于男同事。她是团队里重要的角色——工作效率高、质量好、受到上司器重,收入也颇为丰厚。在生活中,她有一个谈了近一年的男朋友。他在投行工作,也有很高的薪水,是个性格平和、谈吐风趣的人。
安娜的一切看上去挺美好。但安娜和男朋友、同事、父母亲经常发生冲突,关系时不时陷入僵局。她来找心理咨询师,在简短地讲完她的情况和她的困扰之后,她问咨询师:“你能不能教教我怎么对付这些人?”
咨询师请她举个例子,说说最近让她记忆犹新的跟某个人的冲突。
她说“男朋友回我的微信非常不及时,让我十分恼火”。
咨询师希望她说得再具体一些,比如这个“不及时”是在什么情况下、如何发生的。但是她说得很简单:“他就是这样,他这半年一直对我爱搭不理的!”
咨询师尝试着想和她再做下澄清:“像现在这个时候,工作日的下午三点,假如你发微信问你男朋友,晚上是不是一起吃饭,他一般在多久以后回复你?”
安娜立刻抬高了声音说:“你们男人都向着男人,根本理解不了女人!”
咨询师很是诧异:“我只是想了解一下你们相处的细节。”
安娜说:“难道咨询师不应该站在来访者这一边吗?”
咨询师被问得摸不着头脑,只好重复说:“我只是想知道你们相处的细节。”
安娜说:“哼,你不就是想确定一下,如果我要求他5分钟之内回复,我就是太过分了,如果是50分钟,那就差不多,最好是啥时候回复我都无所谓,对不对?”
咨询师恍然大悟。她问的这句话,听着的确可以朝这个方向去理解。安娜觉得咨询师在怀疑她对男朋友要求太高,想通过上面的问话套出真相。
其实,如果是一个男性来访者诉说同样的经历,咨询师也会这么问——在这一点上这位咨询师谈不上有性别歧视。但如果咨询师和来访者这么解释,听起来倒像是巧言令色。咨询师此时才意识到,安娜来到咨询室,想要得到的并不是事实方面的澄清。事实在她内心已经确凿无疑:她没有被男朋友足够好地对待,他在欺负她。她像一个和同伴发生了冲突的孩子,跑回家希望被母亲安慰,渴望一个怀抱。而此时妈妈却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先入为主地批评她“肯定是因为你不好”。如果一个人经常遭遇妈妈这样的对待,当然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他问我发生了什么,就是在试图发现我犯错的证据。安娜就是在这样的亲子关系环境里长大的。她的妈妈是个中学语文老师,在安娜还是幼儿的时候,处理安娜和他人的冲突的时候总是要求安娜“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如果安娜的经历仅止于此,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她在咨询的第一次就表现出那么敏感的性别意识。事实上,她出生之后因为是女孩,被她奶奶嫌弃——她奶奶更喜欢家族里的长孙,这在她最早的记忆里便是如此。而她恰恰主要是由奶奶照顾长大的。同时被奶奶嫌弃的还有安娜的母亲——奶奶的儿媳妇。在安娜9岁的时候,她母亲和父亲离婚了,改嫁了他人。
安娜的妈妈对安娜虽然谈不上嫌弃,但与安娜的交流是灌输式、命令式的,不擅长体察孩子的情感。安娜身边的其他重要他人——她的奶奶和爸爸——也不关心她的情绪,只是欣赏她听话、乖巧的一面。后来她读书成绩优异,他们以她的学业为豪。
咨询师把安娜当下的性格和情绪特点归因于早期的成长环境,也许有几分宿命的色彩。毕竟她进入成年期也快10年了,难道早期的成长经历造成的影响就如此难以撼动?确实有许多像安娜一样在生命的早期处境不佳的人,没有像安娜这般敏感。他们青少年期在学校的比较良好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给他们带来的压力甚至创伤。
但安娜在学校里的经历也具有悲剧色彩。她喜欢温柔和蔼的男老师,对多数女老师恨之入骨,对稍稍严厉的男老师也充满敌意——这与她在自己家庭中的处境当然不无关系。然而,她所在的小学和中学里女老师众多,有限的几个男老师大多不是温柔体贴的类型。只有初中的一个男老师性格还算温和,她对他产生了很强的好感,经常向他请教问题,于是就传出了她和这位老师的绯闻,弄得他对她也很愤怒。用她的说法是:“我们之间什么也没有发生,却闹得满城风雨。”
安娜的成绩一直比较优秀,当她觉得自己在人际方面注定备受伤害之后,就更加努力地学习。她发现当她的成绩优异到无人可以忽视的程度时,即便她任性一点、以自我为中心一点,别人似乎也都能容忍。最后她考进了一所非常有名的大学——用她的话说“属于中国的常春藤”。
在后来的咨询中,安娜对于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看法逐渐展露出来。她觉得自己是不被人喜爱的,经常觉得别人在怀疑她的诚实。她能很快地学会一项又一项技能,在竞争中表现出色并受到别人的重视,但同时她也经常觉得自己被别人嫉妒。她觉得别人可能会重视自己的工作能力,但并不在乎她的感受,更不在乎她是否幸福。当她在一段关系中(比如交男朋友时)发现这个迹象的时候,便会随时做好离开对方的准备。“我男朋友对我还算无微不至,在各个方面都迁就我,这段关系暂时还行,但是他这么做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我们非亲非故,他为什么要对我好?将来他对我不好了怎么办?”
安娜所担忧的事情当然是有可能发生的,这个世界上有些人会不喜欢她,有些人会怀疑她,有些人会抛弃她,她的男朋友也未必不会背叛她。相反的情况也是有可能的:有人会喜欢她,有人会在意她,她的男朋友始终都不会离开她。但她眼中的自己是不讨人喜欢的,经常被小看,随时会被抛弃。她把这种对自己的看法投射出去,从其他人的言行里很容易就“看出”轻视和怀疑的迹象、“发现”弃她而去的蛛丝马迹,然后就选择与人疏远以免遭受更大的痛苦,或者向别人提出令人诧异的抗议。而经常这么做真的会招来别人的疏远和嫌弃。(这种“怕什么反而来什么”的自己创造的人际处境,在精神分析学里被称为“投射性认同”。)
好在安娜没有逃离咨询,咨询师也没有像她所以为的那样嫌弃她、怀疑她,没有被她变成她想象出来的会抛弃她的人。这个相对稳定的关系给她带来了与以往不同的体验,也使她接受的心理咨询是有效的。
心理咨询之所以有效,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提供了一段特殊的、稳定的、足够好的关系。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看法,也是精神分析学发展到客体关系学派以后所强调的。
就个人而言,关系往往包含如下心理元素:第一,一个人是怎么看自己的;第二,怎么看别人;第三,怎么看待自己和别人的关系;第四,觉得别人是怎么看他的;第五,觉得别人是怎么看待他们自己的;第六,觉得别人是怎么看待他和别人的关系的。当人们发展关系的时候,每个人都带着这几个方面的认识以及和这种认识相伴的感受与他人互动。
因此,在工作场合,安娜认为自己会学习,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她觉得同事和老板也这么看。但她觉得老板和同事并不喜欢她,她觉得他们都自我感觉良好,而在她眼里他们可不怎么样。在和男朋友相处的时候,她认为男朋友对自己很好,但她不理解她男朋友为什么要对她好,她担心男朋友最终会因为发现她的不好而抛弃她。
安娜内心对于关系的这类理解是怎么形成的呢?主要是因为她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足够好的、稳定的关系。安娜的自体在一些不利的环境中没有发展成足够“内聚的”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