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人格成熟、人格健全和人格障碍

我们可以把人格看成人格成熟、人格健全但不太成熟、人格障碍这三种状态。在心理咨询室里,面对这三种类型的来访者,心理工作者所做的工作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所付出的努力往往也很不一样。

人格的初步成熟与选择

经过了青春期,人就抵达了发展心理学上所称的“成年早期”阶段。此时及以后的人格相较于青春期及以前,是相对稳定的。虽然此后人格在中年和老年期还会进一步变化,但这些变化与青春期及之前相比是相对温和的。所以成年早期的人格已经可以达到“初步成熟”了。初步成熟的人格的典型特点就是,能够独立地为自己的生活做出选择。

人格初步成熟的人承认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是变化无常的。成熟的人会抛弃这样的信念,即相信需要一劳永逸地去做出选择,然后保证成功。一个成熟的人,首先就不会认为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关键的选择,不会相信一旦选择了,就能一切皆有保证。他更相信持续的努力和调整。对于人生中那些比较重大的选择,他有勇气承担后果。因为他并不认为人生就必须成功,必须达到顶峰,而是认为人要付出充分的努力,然后把结果交给命运。所以对于选择的后果,不论好坏,他都承认这些可能性。在这种心态下,他就不容易被选择的困难所纠缠。

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做选择的依据迥然有异。未成年的孩子,会参照成年人的意见做出选择。在他们涉世不深之时,亦是非此不可。随着年龄增大,比如进入青春期,他们会变得我行我素。此时他们对于权威和年长者的意见心存反感,甚至会照着权威者的意见反其道而行之——这种为反叛而反叛的态度,在本质上依然是受着权威的影响。但即便这种态度,也是为获得独立而做出的可贵尝试。经过了青春期的叛逆阶段,成年早期的个体在做选择的时候会变得更加独立,也更加能与他人有效沟通。这时他做出来的选择更多的是基于对他自己的实际情况的判断,而不是为反叛而反叛。如果在一个文化里,只培养人的顺从,而压制年轻人对权威的怀疑,那么很可能一个人没有经历过反叛的阶段就进入成年,更遑论发展出独立的判断力和决断力了。

人格初步成熟的表现:整合“大人的一面”与“孩子的一面”

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提出,人格里孩子气的一面,或者说“本我”的一面里,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他认为,理性和现实感固然重要,但假如我们人格里孩子气的一面被抹杀掉了,就会变得了无生趣和缺乏创造力。

那些在学术、商业或者艺术等方面颇有建树的人,或多或少都会表现出孩子气的一面,甚至通常比同龄人还要更“不成熟”一些。不过这种“不成熟”只是表面的。我们会观察到,他们比同龄人更有勇气、更能坚持、更富有洞察力——在这些方面,他们又比同龄人更成熟。

温尼科特认为,成熟的人格应该是把人性中的大人的一面和孩子的一面结合起来。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观察了大量最具创造力的人,他总结说,在那些心理健康、自我实现的人身上,人格的对立面消失了。脱离他人还是与他人融合、自私还是无私、接受还是反抗、认真还是随便,人格的这些对立面,在他们身上是被整合起来的。这些人是最社会化的,同时又是最个人化的;是最成熟的,同时又不失孩子的天真。

另外,温尼科特提到,一个成年人如果被完全抹去了孩子气,他就不知道怎么跟孩子相处了。他们如果做父母,他们和孩子的交流会有障碍。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把理性和逻辑奉为圭臬、认为感性和想象力幼稚可笑的人,怎么会轻松地给幼儿读童话故事和同他们一起游戏与玄想?

人格里孩子气的一面,在一个正常发展的人那里,也会促进他的社会自我的发展。

人在发展变化的社会里扮演社会角色、承担社会责任,要面临很多没有先例可供参考的情境,需要像做游戏的孩子那样摸索尝试,承受不确定性,并且承担负面的后果。如果一个成年人缺乏想象力,不能够忍受不确定性和失败的可能性,那么他在复杂多变的现实里就会渐渐失去适应和创造的能力。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只有成年人的一面,那么他就始终只能用理智、用规则来应对他的工作和生活,结果他反而不能很好地去扮演成人的角色。

人在社会上承担的是社会角色,而不是扮演社会机器。一个社会机器是按照事先设定的程序和规则来运作,无法适应新的变化和挑战。

没有想象力的生活,容易让人变得按部就班、一本正经、对任何事都熟视无睹。在这样的生活里面,现实也会渐渐变得乏味,变得没有多少价值。所以,人格的成长,其实永远要有孩子气的这一面。而在不成熟的成年人身上,大人和孩子的这两面是互相割裂或者相互冲突的。

一个成年人要整合自己人格里大人的一面和孩子的一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似乎每一种文化都刻意强调人格中这两面中的某一面。比如在维多利亚时代,弗洛伊德就观察到,在欧洲人的性格里,“超我”对“本我”的压制是其显著特征。当然,这种状况与当时高速发展的工业文明和保守的社会风气有关。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孩子气也绝不是一个受人欣赏的人格侧面,老成持重才是优秀的品质。到了如今的后工业时代,年轻成了一种财富,对年少的缅怀、对青春的眷恋成了一种精神主流。

不论是传统社会鼓励人们老成持重,还是当代社会鼓励人们青春活跃,都像是在刻意回避人格的另一面。这种态度不免阻碍了人格的成熟。在传统社会里,人的不成熟往往表现为观点陈腐、因循守旧,是契诃夫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里别里科夫的那种不成熟。后工业社会时代里的不成熟,往往是耽于幻想、在现实面前一触即溃的那种类型,是村上春树作品里的人物表现出来的样子。

愚以为,整合大人的一面和孩子的一面,首先要让这两部分在内心握手言和,而不是站在某一面反对另一面。其次,要发展二者的合作。为了解决现实问题,既需要想象力,需要突破固有框架去思考的勇气,也要有勇气向现实做出必要的妥协,而且能够承受大量的挫折。没有永恒不变的现实,也没有无坚不摧的想象力,现实感与想象力的合作不是冲突,是成熟的创造型个体所具有的特点。

虚假成熟

作为咨询师,我在工作中经常能接触到具有强迫性人格的来访者,他们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表现得老成持重,深思熟虑。比如,一位才上大学一年级的男生刚谈了一个女朋友,而他要“通盘考虑这段关系”:对方的家庭背景、相貌、身材、能力和智力、性格,以及两个人毕业后能否留在同一个城市工作,等等。思考这些条件的方式也很数字化,恨不得编几个问卷、打一系列分数来评估。在恋爱过程中,他殚精竭虑地把控关系的节奏,细到考虑每个星期两人共处多少个小时来发展关系才是最佳的。这个学生虽然不到20岁,却像个四五十岁、在某种非常刻板的工作岗位上干了半辈子的人,没有一点青年人应有的孩子气。

但是,这个学生到了40多岁的时候,也可能忽然在某些方面变得像一个20岁的人。届时他可能会对单调重复的工作产生很强烈的反感情绪,对待异性关系的态度可能会变得随便,自己的婚姻也可能濒临破裂。他以前的早熟,无非是对自身生命力的一种压制,是通过模仿他人让自己活在一种虚假的成熟里。他的孩子气的一面,在小的时候被压抑下去,人到中年,却开始发酵了。

虚假成熟还有另一种类型:在某些场合把自己装扮成比较完美、符合某种社会角色的人,在另一种环境下,则变得很幼稚。比如,一个人可以很好地扮演社会角色,事业有成,但在家庭生活里却像个没有长大的孩子。而且这种孩子气不是那种有创造性的天真,而是一种不能换位思考、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状态。这种幼稚导致家庭生活冲突频频,令其他的家庭成员感到绝望。

我们也会碰到另一些人,有较高的学历、有不错的工作,在社会上承担一定的角色,但是这些角色似乎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雄心。他们总是想要通过短期的努力一蹴而就,“咸鱼翻身”。他们怀抱着一种孩子气的全能和完美的幻想,而与此同时,又回避了现实——因为在现实里,不论一个人如何努力,获得超级的、完美的成功的可能性都很小。以上这些虚假成熟的状态往往是人格障碍的征兆。

当然,我们最容易碰到的是这样的人:心甘情愿地成为一架社会机器,除了完成工作要求,绝不肯多付出一丝一毫的努力,不会反思自己所作所为的价值或者对错,只是忠于执行被安排下来的任务。按照一般的社会标准或者精神医学标准,他都可以被称作“人格健全”,但称之为“人格成熟”又有些名过其实,毕竟成熟的人格是应该有个性、有活力的。这种人格健全但不成熟者,其实是人群中的多数。

人格健全但不太成熟

人格健全但不成熟者,缺乏某些精神性的东西(例如,公义感、创造性、勇气)。除了稳定的物质、稳定的工作、稳定的关系,几乎不再关心其他。而这些“其他”的东西如果世人皆不关心,肯定到头来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灾难。例如,当社会的普遍规则和核心伦理被践踏的时候,人格健全但不成熟者可能意识不到有人在践踏这些伦理和规则,如果意识到,他也只会等待其他人出来维护公义(天塌下来让个头高的顶着),或者采用自我欺骗的方式尽快消除内心的不安。

人格健全但不成熟者,可能人际关系融洽、工作有成效、内心足够安定,但以“人格健全”者为人格成长的最高目标的社会,不免潜藏危机。由缺乏棱角与个性、缺乏公义感、勇气和创造性的个体构成的社会,很容易因为外力或者内力轻易地土崩瓦解。

人格健全但不成熟者缺乏某些精神性的东西固然可惜,但如若他转而关心一些精神性的主题,却可能因为人格不成熟而使得这种关心变成他人或自身的灾难(即所谓“灵性的灾难”)。例如那些与人讨论价值观问题时,听到不同的观点就喊打喊杀之人,或者把道德绝对化,追求“舍身饲虎”“割肉贸鸽”之类的“至高境界”的人,其实是在用很原始的感情和思维来对待价值观和道德问题。

所以,在人格真正成熟之前,对精神性的问题的痴迷也并不是一种可取的趣味。人格的成熟是一种整体性的成熟,必须是在健全的理性能力和感性能力的基础上发展精神能力所获得的成熟。

人格障碍

人格的成长,是从“共生的人”向“独立的人”发展,也是从“自闭的人”向“社会的人”发展。从人际关系的角度看,人的成长大致要经过从“碎片化自体模式”到“自我中心模式”,再到“主体间模式”的过程。人格成长的路径可能出于种种原因而遭到堵塞,成长的过程可能被扰乱,从而产生人格障碍。

所谓人格障碍,概言之,是指即使到了成年,个体的人格结构仍然停留在“碎片化的”或者“自我中心的”早期人格模式,后者比前者稍微健全一些。人格发展的严重停滞,是因为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长期处在不利的环境里,或者在较早的人格发展时期便遭遇严重的创伤,而且在后来的发展阶段没能及时而有效地疗愈这些创伤。例如,长期在苛刻严厉、缺乏肯定支持、不允许真情表露的环境里成长的孩子,会非常害怕犯错误,对己对人少有宽容,难以体验和表露情感,行为刻板,吝啬固执,易于发展成强迫性人格障碍。例如一个在0~2岁被父母抛弃的孩子,这种分离创伤如果没有在新的照顾者那里有所疗愈,而是进入一个疏离冷漠的环境,长此以往,就会发展出回避性人格障碍,天生特别内向的人甚至会发展成分裂样人格障碍。

在发展上处于碎片化自体模式的人格障碍者,在想法、情绪感受、情绪表达、行为等方面神似婴幼儿。例如,在偏执性人格障碍者眼中,人们总是充满恶意的,如果不警惕自保,就会遭到他人的算计和陷害。他眼中的人世仿佛“暗黑童话”中的世界。

处于自我中心模式的人格障碍者最显著的特点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如果他是外向之人、他可能热衷于按照他的想法去支配他人、利用他人,或者得到别人的关注,至于他人的福祉和想法,是他意识不到或漠不关心的。在被指出这一点时,他可能会以“为了共同的事业”作为他冷漠的借口。

如果处于自我中心模式的人格障碍者是个内向的人,他可能沉浸于对生存风险的担心或者对生老病死的担忧中,无暇顾及他人——尤其是他人的心灵世界——的存在。

拓展阅读
“成人”“成年”“成熟”的区分和关联

在人格成长这件事上,古往今来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有一个基本一致的观点:人格是需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发展的。而且在很多学者看来,人格的发展是一辈子的事情。人格成熟是指一个人在特定的发展阶段达到了这个阶段足够好的人格状态。所以所谓的人格成熟,并不是一个我们达到以后就可以一直拥有的状态,而是会随着我们的发展不断更新。

在人格发展的过程中,有些人真的会停留在某个阶段就裹足不前了。一些人甚至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又退回到早期的阶段——精神分析把这个现象称为“退行”。

如果你去做一个心理年龄的测试。你的实际年龄是18岁,而测试告诉你,你的心理年龄是25岁,你一般会感觉不错,觉得自己比同龄人成熟。但如果测试结果告诉你,你现在的心理年龄是80岁,你未必会感到高兴。我们本能地知道,一个人在18~30多岁的时候,经历的是心理的“上坡路”,是朝着成熟的方向走的态势。而到了老年,很多人反而变得不那么成熟了,甚至变得幼稚了。所以成熟本身不是一个你得到了就能永远拥有的东西。像孔子所描述的那种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格越来越成熟的情况,反倒是比较稀有的。

在社会上,我们会区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在中国,一个人过了18岁就被称为“成年人”,在18岁之前被称为“未成年人”。如果你在加拿大,可能过了19岁才被称为“成年人”。到了成年时期,你就可以拥有一些成年人的权利。你可以去选举、可以开车、可以喝酒。这些都是按照年龄来确定一个人是否可以承担成人的社会角色的。某个特定年龄前后的区别是由社会建构而成的,是一个社会层面的区分。

然而,成年未必成熟,一个在生理上成年的人也许拥有了一份工作,或承担了一份责任,但同时他心理上可能并没有做好扮演成人角色的准备。在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到了成年的年龄,承担了成人的责任,但因为人格不成熟而活得焦头烂额。

让我们区分一下这三个概念:成年、成人和成熟。

“成年”是人的生物属性,只要营养充分,发育正常,一个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他必然成年。

“成人”是人的社会属性,如果一个人承担了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哪怕他是被迫的,我们也可以说他是成人。

“成熟”是人的心理属性,指的是他在某个年龄能够达到与这个年龄相称的人格成熟状态。

“成年”“成人”和“成熟”三者之间当然不是相互孤立的。如果一个人的生理年龄未达成年,希望他能够担任一定的社会角色或者在人格上成熟,那就是勉为其难。例如,没有达到性成熟的人,就不可能承担生儿育女的责任,更不用说扮演妻子、丈夫、父亲、母亲的角色了,生物因素是人格发展的基础。但是反过来,一个人的社会角色也可能影响到他生理的发育。例如,有一些研究表明,如果女孩在母亲缺失的家庭里成长,她不单在心理上,甚至在生理上都比同龄人发育得更快一些。再比如,青少年在抵达青春期之时,会出现指向父母的反叛的冲动,这是他们发展出独立人格的一条必由之路。而这种反叛冲动与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又有直接关系。在不同的文明中,青少年最反叛的年龄几乎都是14岁。所以,生理上的成年对于人格上的成熟,是有一定程度的决定作用的。

成人之后,社会责任也会促进一个人在人格上成熟。而人格上的成熟,又会反过来帮助一个人扮演社会角色。所以成人和成熟之间也有一定的互相促进的关系。

成人和成熟也并不总是互相成就。如果一个人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是他深恶痛绝的,此时这个成人角色就未必能促进他在人格上更加成熟。

如果一个人的自体是内聚的,他会从整体上看自己,不会因为一些局部的不完美就对自己全盘否定。 UeVSc5CBDuM2jYsNdHhQdOuVQE2VztVN/yXe1beAfNPWFs1RWKC751aRieSz7uA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