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令人头疼的现实是,我们的管理总是像重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钟摆式轮回”。这个轮回人人皆知——要么一抓就死,要么撒手不管。为了提高团队的效率,管理者伤透了脑筋,不知如何定义自己的位置。
但是,当你有这种苦恼时,恰恰说明你还是想用传统的管理思路按部就班地搞好团队的建设。例如,一定要自上而下地预设好流程才能开始行动,希望将团队的效能用既定的计划固定好,不想带着“不确定性”去管理和开展业务。
2019年,有位广州的企业家对我说:“以前我管着上千人的大公司,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焦虑。我发现公司的效能很难把握,上个月还有几百万人民币的业绩,这个月也许只有几十万。我很难确保每个人都能彻底贯彻我的想法,尽管目前我管的是一家十几个人的小公司。”
在效率问题上,他宁可要不高但稳定的上限,也不想去追求虽不稳定却非常高的上限。这是“大企业病”的典型表现。在近十年的调查走访中,像这样的企业家和管理者我遇到了不少,他们善于制度化、流程化管理,却不擅长用非常规手段挖掘企业的潜能,打造强有力的战斗小组。
通俗地说,传统管理方式管理下的团队已经无法胜任今天的市场形势,在需要短时间内迸发出强大能量的攻坚战中往往会输得很惨。
美国著名法官波特·斯图尔特(Potter Stewart)说过一段话:“我不打算进一步定义,况且也许我永远不可能给出明确的定义。但是,当我看到它时,我能认出它。”这段话用于新型管理者自我定义也非常恰当。在一个重质量而不是规模的有机组织中,管理者不需要为自己寻找一个精确的位置,只需要确定一个边界。在这个边界之内,管理者要完成的任务是将每一位成员连接起来,带领他们高度一致地协同作战,推动组织高效能地发展。
越小的组织,对纪律的要求往往越高。在西夫韦工作期间,我一直强调团队的建设要像军队学习。军队是最看重纪律和效率的组织之一,它所有的制度流程几乎都围绕效率去建设。第一,是无条件、无借口地执行上级的命令;第二,是激发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即适当灵活地处理前线的突发状况。
如何理解这两点呢?
·需要下属无条件、无借口执行的是涉及团队管理、人员培训、业务保障的工作。对于有明确规章和标准化要求的工作,我们在管理中应要求下属绝对服从,以最大化地提高工作效能。不允许扯皮,不允许拖延,也不允许三心二意。
·涉及具体的业务,需要下属灵活地处理的一线的突发状况,就像军队在前线的战斗,“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市场和战场一样千变万化,很难用固定的流程和方法去处理问题,这时候就要发挥一线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允许他们采取个性化的策略灵活应对,一切以高效能地工作为核心。
小团队的管理者要针对不同的现实需求制订管理方案。一方面,要遵从一些共性的做法,在制度和流程能保障效率时,就严格执行制度和流程;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实际工作对个性的需要,在下属的个性化策略能带来更大的效益时,就要授权下属灵活自主地开辟新的工作方法。
所以,成功的小团队都会进行一定程度的军事化管理。这么做的目的是提高团队的灵活性,加强团队快速应变的能力。
2013年,西夫韦曾对全美国数百家分店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裁员,牵及12个工种和6000多人,且要求在30天内完成。主管市场部的一位下属向我抱怨:“本来我的人就不够用,又要精简吗?过去是一个人当两个人用,以后要当三个人用了。”他觉得一家分店的市场部至少得三个人才能满足基本需求,而现在只有两个,按总部的计划还要再裁掉一个,以后的工作还怎么做呢?
我说:“先别着急,请先回答我一个问题。能回答上来,我立即召开管理层会议,给你主管的分店增加人手。”
“什么问题?”
“近两年来,你的市场部的人员实际上是在扩充,2011年时全美国的分店加总部有1500名市场人员,2022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950人,总部对市场部投入的资金和相关资源也在增加,每年增幅不低于10%。与此同时,市场部的成绩是什么呢?在这张成绩单上,我看到的是每年6%的降幅,能告诉我原因吗?”
用更多的人、更充足的资金,产生的结果却是“-6%的绩效”。这说明企业的效能不是由人数决定的,而是取决于组织编制是否合理。西夫韦在最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总计进行了四次组织调整,每一次都是为了让组织结构和编制更加扁平化,其中裁员总数高达23万。这可不是小数目,但裁员绝不意味着战斗力下降和企业发展停滞。相反,通过调整和改善人员结构优化管理、业务模式等,企业的战斗力只会有增无减。时至今日,西夫韦每家分店的员工不超过12个人,效能却大大超过以往,每家分店都是一个精干而富有战斗力的小团队。
在一些企业的组织编制中,员工就像单兵作战一样,不同工种间缺乏直接的配合。他们之间的协同需要上司发布命令,彼此没有连接机制。但小团队的组织编制更多的是多工种协同作战,不同的工种在设计之初便与其他的岗位密切捆绑,有高效的连接方式。他们的协同配合并不需要上司的介入,甚至有很大的临时变通的权力——在团队既有的协同机制之外再创造性地联合。前者是一些企业存在的痼疾,后者是小团队的优势。尤其是在实际的业务中,团队往往需要重新编制,快速组建成新的项目小组,小团队的组织编制在这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第一,“高度连接,协同作战”这八个字是组织管理的新趋势,是企业实现高效能发展的基石。唯有在团队中实现这八个字的要求,也只有具备强烈的变革意识的管理者,才能在压缩团队规模的同时提升团队的效能。
第二,管理者要进行“多工种协同”建设,要懂得将不同角色的人才融为一体,如臂指使地开展复杂的工作。例如,华为公司经常从各个部门抽调员工,临时组建一个跨部门、多功能的小团队。这个小团队中既有业务人员,也有技术人员,还有负责财务、行政和人力资源等的人员,大家组合在一起为了一个重要的项目共同战斗,效率非常高,竞争力也非常强。这是值得我们企业管理者学习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