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结构化写作之悟

小白 :主任,你进机关后从事文字工作有二十多年了,对文字工作一定有不少体会吧?

老杨 :是啊!应该说尝尽了酸甜苦辣,一言难尽。像你这样稿子被领导打回反复修改,都是“小菜一碟”。在经历了无数次这样的“折磨”,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的“煎熬”,体验了无数次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痛苦”之后,终于发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材料写作才有了一点感觉,基本做到了心中有神,下笔有谱。

小白 :主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人”,应该就是结构化写作规律吧。

老杨 :是的,结构化写作。结构化写作能帮助我迅速进入写作状态,找到思考的路径,搭建文章的框架。我对结构化写作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思考认识过程。这个过程常让我想起宋代青原惟信禅师参禅悟道的经历。

小白 :主任,你说的就是《五灯会元》第 17 卷中记载的那则著名公案吧:老僧 30 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老杨 :你说得对,是青原悟道的故事,小白,看来你知识面还是挺广的。我先解释一下青原悟道的三个层次。第一重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未参前,是普通人眼睛看世界,依常识常见,看到的是世界表象,得到的是表象之见。第二重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用知性眼光,分别心,去学习分析思考,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得到的是本质之见。第三重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用理性之光,观照现实,综合现象本质,不仅知其所以然,而且知其所以必然,得到的是悟道之见。

小白 :主任,从表象之见,到本质之见,最后到悟道之见。这个过程,从感性到知性到理性,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是对事物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同结构化写作有什么关系呢?你对结构化写作的认识,是不是同样经历了一个看“山”看“水”的过程?

老杨 :是的。我对结构化写作的认识,同样经历了一个从表象之见,到本质之见,最后到悟道之见的过程。首先,初始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就材料看材料,关注的是,主题是什么、结构怎么建、标题怎么拟、文字怎么写,等等。其次,二重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个阶段,知道写材料,写的不仅是内容,更是写思想、写观点、写工作。第三,悟道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个阶段,是螺旋式上升,知道在材料的形式内容等表象背后,还有其更内在的隐形规则,即一系列潜在的语法结构、深层思维和底层逻辑。这些语法结构、深层思维和底层逻辑相当于电脑后台运行的操作系统,控制着整个电脑的操作。

小白 :主任,听你讲了这个悟道过程,我认为结构化写作旨在掌握运用这些语法结构、深层思维和底层逻辑,决定着材料的最终生成,对写作素材进行系统有序的组织整理、归纳分类。我讲得对吗?

老杨 :你理解得非常对!哈哈,真是孺子可教。结构化写作就是开显党建材料写作的隐秘语法结构、深层思维和底层逻辑,以期“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 pAmjaZw9Pg8bmFuTMwztDO3NqjygUYt4RquJamxdNs9dUVCmbbCNPkRfn70BvyE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