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 :主任,我知道一般讲思维形式,主要有两种:演绎和归纳。你说思考即概括,那概括同归纳、演绎是什么关系?它们是并列同一层级的思维形式,还是高于归纳、演绎的思维形式?为什么要把概括作为材料写作的核心思维形式?
老杨 :小白,你的问题非常好!我来回答。
第一,先说一下学界对“概括”的研究。
我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应该说学界对概括的研究还是比较欠缺的,大多集中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层次。比较重要的研究著作是覃永恒的《概括的力量》。这是国内第一本关于概括的系统性著作。它对概括力进行了深入细致研究,认为概括
是认识事物本质。应该说他对概括的认识是深刻的。比较而言,山口拓朗关于概括力的认识就比较浅显,他说:“概括力是指抓住关键信息,顺应场景,简洁明了、有逻辑性地进行表达的能力。”
第二,“概括”是发现认识事物本质的抽象思维形式。 “概括”的英文为generalization,“普遍性”一词在英文为generality。这两个词在英文中是同一语根,“概括”是对于某一事物“普遍性”的认识。《辞海》对“概括”的解释:“概括是在思想中把从某些具有若干相同属性的事物中抽取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具有这些相同属性的一切事物,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现代汉语词典》指出“概括”有两个义项,一是指“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一是指“简明扼要”。从普遍性到“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它们皆突出了概括是对事物的一种普遍认识。
第三,“概括”与归纳、演绎等思维的关系。
“概括”的思维过程包含分析、分类(归类)、比较、抽象、综合,并包括归纳和演绎过程。
“概括”包含了归纳、演绎,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形式,贯穿思维全过程。
小白 :主任,你讲了这么多,那概括究竟是什么呢?
老杨 :综合上述意见, 我认为概括就是化繁为简、由多变少、由散而聚、 由粗而精、由平见奇的思维过程 。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对事物本质一针见血的新认知。打个比喻,概括,如小李飞刀,要一剑封喉,锁定本质。下面具体来阐述一下。
一是从思维过程看,概括是一个由多到一的减法过程。 概括借助分析、分类、抽象、归纳、演绎、综合,甚至联想、直觉等方式,把收集到的众多混杂信息材料进行有效处理,整理成为让人易懂易记规范有序的信息。比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从 16 个方面概括总结了新时代 10 年所取得的一系列战略性举措,一系列变革性实践,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分别涉及党的理论创新,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战略部署、实现小康、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对外开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外交、全面从严治党等。
二是从认识过程看,概括是对事物本质的新认知。
概括不是对信息材料的简单加工,整理排序,而是要形成对事物本质的新认知,没有新认知就不叫概括。比如,在遵义会议上,大多数同志批评李德等人时,都是从现象到现象,罗列了许多具体错误表现。只有毛泽东的发言高屋建瓴地指出,他们犯了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转移时的逃跑主义。这“三个主义”,获得了多数与会同志的赞同。陈云说:“只有毛主席讲得很有道理。”
之所以有道理,就在于毛泽东“三个主义”的高超理论概括能力,深刻揭示了李德等人的错误本质,击中了他们的要害。
三是从表达形式看,概括的语言高度凝练集中。
高度凝练的语言既可以是抽象直白的、概念化的;也可以形象生动,充满诗情画意。比如,概念判断式,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是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等等。比如,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形象化地描绘:“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总结一下,概括如蜜蜂采花酿蜜,萃取精华,亦如太上老君炉,淬炼成丹。 概括就是用高度简洁的语言表达对事物本质的新认知 。概括既是内容的凝练,也是形式的凝练。
小白 :主任,经你解释,我对概括特点有了深刻认识。但我更关心的是如何进行具体概括呢?
老杨
:山口拓朗在《概括力》中提出收集、整理和传达信息
作为概括力的三大步骤。但是山口拓朗的概括更关注具体的操作和表达形式,忽略了概括是对事物本质的新认知这个核心。
我把概括分成三个步骤,即概括三级跳:一级概括、二级概括、三级概括。每一次概括的重点和内容都不一样,每一次概括都是对前一层次概括的升华提炼。
一级概括重在提纯归类。 平时我们所获得的信息,一般是杂乱的、碎片的、无序的。写作最根本的是把这些散乱信息加以整理排序。因此,把信息素材合并归类很重要。它是写作条理化、逻辑化的基础性工作,不会归类,就不会写作。这里要强调一下“纯”的归类原则。 一是标准要“纯”,遵守同一原则 。在对“面”的阐述中已经指出,归类就是把信息素材按照同一个逻辑、同一个标准、同一个角度或同一个范畴,将性质相同相似相近的材料,归为一组。不能同时从两个角度来归并材料。以加强理论学习为例,如果按照学习主体来归类,那么,对领导提出示范领学,对党委(党组)提出专题式研学,对青年党员,离退休党员和流动党员等不同群体党员提出伴随式常学,不同对象相关的学习内容就要归到不同的对象中。如果按照学习载体来归类,可以归类到课堂学、实景学、体验学等。 二是内容要“纯”,遵守共性原则 。金字塔原理中提出了分类MECE法则,就是说分类概念之间要相互独立,不重不漏,不能交叉重叠,不能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分类应该使得每个被分类的事物只属于一个类别,分类之间是相互排斥的。比如,讲政治建设,就要以政治建设为主题,把有关政治建设的材料归在一起,而不能混杂进组织建设、队伍建设等与之无关的内容。 三是逻辑要“纯”,遵守内在逻辑原则 。分类可以分为大类、小类、子类等多个层级层次,分类之间应该成一个较完整的系统,各个分类之间具有明确的逻辑关系,而不是混杂的堆砌罗列。2022 年 12 月 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要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他提出的“四敢”要求,就是围绕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这个主题,按照干部、地方政府、企业、群众四个层次分类,形成领导政府带头、企业群众跟上、全面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的逻辑层次。
二级概括重在提点要义。 提点要义,就是从这些同类信息材料中提炼出中心思想和观点。 一要准确。 客观地反映党建工作的实际,揭示党建工作的客观规律。首先,事实准确。有一说一,实事求是,不虚美、不夸张,陈述的事实具有客观依据、现实来源。其次,观点准确。要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符合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符合中央和各级党组织对党建工作的要求,符合对党建工作实际的认识。 二要鲜明。 材料的主题、观点和中心思想,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态度立场。明确地表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态度明朗,观点明确,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三要提炼上位概念。 这是概括核心,通过上位概念,以上统下,揭示事物本质,彰显事物特点。任何一个层次上的思想观点,是其下一层次思想观点的总结提炼,涵盖下一层次信息材料。如果提炼不出上位概念,就无法真正概括对事物本质的新认识。前文举的例子,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批评李德等人在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转移时的逃跑主义,这“三个主义”就是一个上位概念,涵盖了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犯下的种种错误行为。
三级概括重在提亮上妆。 在二级概括的基础上,要对语言表达进行润色调整。作为写作者,一定要对文字语言有“讲究”的自觉性,不要认为文达意而已。有没有对文字语言“讲究”“考究”的自觉性,往往决定了文稿质量高下。对文字语言的提亮上妆,应该成为写作者的自觉,特别表现在对标题的制作上,要有一股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劲头。党建材料的文字,一要凝炼。二要生动。语言要有生命力,一定要诉诸读者眼耳鼻舌身这些感官知觉,做到有形象有场景有动感。一句生动形象的语言,如同画龙点睛,可以瞬间点燃材料,打动读者。枯燥乏味的语言,不仅无法把材料蕴含的意义价值、对工作的要求意图正确鲜明地表达出来,而且让人昏昏欲睡。
小白 :主任,你能不能举例说明一下概括在结构化写作中的作用。
老杨 :好啊。下面举例说明本人经手的一篇稿子,说一下在结构化写作中如何进行概括,提高文稿质量。
小白 :你就举上次你改的那篇关于到艰苦一线锻炼选拔干部的稿子。
老杨 :我先介绍一下稿子背景。有一次同事向我推荐,某局把党员干部参加疫情防控工作的表现作为锻炼选拔干部的重要参考,党组研究决定,凡积极主动到疫情防控一线工作、表现好的优先提拔。当时,组织部门也正按照市委要求,要在最基层一线、最艰苦岗位、从事最艰难工作的干部中优先提拔表现突出干部,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我听了以后,就马上要求他们写篇稿子到公众号上总结宣传一下他们的做法。
小白 :这篇材料我看了,初稿和定稿差异很大,你前后改了三次,希望你帮我们来复盘一下修改过程。
老杨 :好的,我复盘一下这篇材料的三级提炼过程。
首先,围绕提纯归类作一级概括。第一稿,从四个方面分类归组,即,好干部标准—考察识别—提拔培养—职级激励。这四个部分之间缺少内在关联。而且第三部分,违背分类同一性原则,出现了提拔和培育两个内容。第二稿在第一稿的基础上,从四个环节这个角度进行分类,即遴选—赋能—考察—激励。与初稿相比,第二稿从环节角度使四个部分有了内在关联。但是这种分类还只是停留在干部考察锻炼的一般做法上,没有突出该局在考察锻炼干部方面的独特性。其中,“赋能”“助推器”“识人镜”“风向标”等提法也不甚准确。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提炼出统摄四个环节的上位概念。
其次,围绕提点要义作二级概括。针对上述这些问题,还需要在进一步提炼上位概念上下功夫。在改三稿时,我一直想××局的干部锻炼考察做法,亮点究竟在哪里呢?思前想后,脑子里跳出了一个词:“一线!”对,××局不同于别人的做法是,正是在疫情防控一线锻炼考察干部。我一下子找到了“一线”这个关键词作为上位概念,涵盖干部的考察、锻炼、选用和激励四个环节。
再次,围绕提亮上妆作三级概括。有了“一线”概念,接下来编排内容、制作标题就容易了:“聚焦一线导向考验干部;聚焦一线压担磨砺干部;聚焦一线识人选用干部;聚焦一线激励干部”。
聚焦“四个一线”把疫情防控作为培养锻炼干部试金石;
聚焦一线导向,让重大任务考验干部;
聚焦一线压担,在吃劲岗位磨砺干部;
聚焦一线识人,凭实绩表现选用干部;
聚焦一线关爱,用真情评优激励干部。
小白 :主任,这篇材料经过三级修改提炼,从主题思想,到分类做法、标题制作,的确都有了很大提升。
市 ×× 局:坚持在疫情防控一线选拔任用优秀干部
疫情防控以来,××市××局党组坚持把党员干部是否到一线积极参加疫情防控工作作为考察识别、选拔任用党员干部的重要依据,突出政治引领、深入一线考察,树立鲜明导向,通过“三项机制”激励效应的运用,释放选用信号,在全局营造了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突出政治引领,强化好干部标准。 市××局出台制定了《××市××行政系统干部鼓励激励实施办法(试行)》办法,建立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知事识人体系,为在重大斗争中考察识别干部树立了鲜明选人用人标尺,突出实干实绩,让积极参加疫情防控工作中政治表现突出、能力素质较好的干部“有位置、上得去”。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坚持人岗相适,以实干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
深入疫情防控一线,全面考察立体识别。 在疫情防控期间,市××局党组书记、局长××先后多次赴疫情防控前沿阵地,通过个别谈心谈话、实地慰问察看等方式,了解党员干部在疫情防控中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等方面情况。结合领导调研、平时考核、上级评价等情况,进行一次综合分析研判,共筛选掌握了表现优秀的干部十余名,并提出了进一步培养、使用及宣传表扬的意见,充分调动了党员干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积极性。
大胆提拔使用,培育优秀年轻干部。 把疫情防控主战场,作为锻炼考验干部的“试金石”,将干部在基层疫情防控、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等重大风险挑战面前的履职表现情况,纳入干部选树典型、评奖评优、选拔任用的酝酿范围,切实把在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的干部找出来、评出来、用起来。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专栏平台,深入挖掘、宣传在疫情防控斗争中的先进典型。在干部调整配备中,共有表现突出的×名党员干部提任处室负责人、×名干部提任副科职,参与三轮疫情防控民主党派 90 后×××等,并把他们在疫情防控斗争中的实际表现以具体事例记入考察材料、装入干部人事档案,以正确的鼓励激励机制,使干部在重大任务中释放潜能、在合理的期许中自觉作为、在正确的导向中不断奋进。
运用职级杠杆,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市××局积极拓宽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干部晋升渠道,充分发挥职级晋升的杠杆作用,对防疫期间表现优秀,勇挑重担,但受领导职数限制、岗位匹配度等原因,一时无法提拔到领导岗位上的干部,优先解决职级。其中,有×人次优先晋升职级,让其立足本职、踏实工作,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各项工作中,更好地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动态跟踪干部的现实表现情况,继续做好日常研判工作,在严管厚爱上下功夫,在激励担当上下功夫,在培养育苗上下功夫,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凝聚动能,努力锻造一支信念坚定、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队伍。
市 ×× 局:紧盯“四环节”在疫情防控一线考验干部
疫情防控以来,市××局树立在疫情防控一线考验干部的鲜明导向,紧盯“遴选、赋能、考察、激励”四个环节,引导鼓舞党员干部在战疫一线守初心、担使命、勇作为,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紧盯遴选环节,发挥疫情防控“试金石”作用 。坚持政治引领、党建先行,将疫情防控作为检验党员干部初心使命、党性修养、政治品质、能力担当成色的“试金石”。以“个人申请、支部推荐、党组决定”的方式和“好中选好、优中选优”的标准,研究推选素质最过硬、表现最优秀、最急需培养的干部放到疫情形势最吃紧、防控任务最繁重的岗位磨砺,实现疫情防控人员遴选从“部分报名”到“全员报名”、从“轮着上”到“争着上”的转变。疫情暴发后,市局机关 6 名干部全时值守市疫情防控小组服务专班,200 多人(次)主动报名奔赴码头、车站、沿河村(社区)等抗疫一线参加志愿服务。
紧盯赋能环节,发挥疫情防控“助推器”作用。 秉持“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的理念,将疫情防控一线作为干部培养锻炼的最佳平台。抓住党史学习教育契机,认真践行省委“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和市委“三强三促”开新局主题活动要求,通过给任务、赋课题、压担子等方法,实打实地让干部在一线工作实践中增长见识、积累经验、磨练意志、砥砺作风、锻炼才干。
紧盯考察环节,发挥疫情防控“识人镜”作用。 把疫情防控一线“主战场”作为当前检验干部、识别干部、选用干部的“主阵地”。坚持疫情防控工作做到哪里,组织人事部门对干部的考察识别就跟进到哪里。成立疫情防控一线干部考察组,采取多轮走访、实地了解、个别谈话、听取意见等方式,近距离考察干部在疫情防控一线履职尽责情况,全方位掌握干部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德才表现。将干部在抗疫中的“一时表现”与在日常中的“一贯表现”相结合,走进干部的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加强综合分析研判,慎重作出客观评价,确保识别识得准、考察不失察、选任有依据。先后提拔在疫情防控一线表现突出、群众公认的正科职干部×人、副科职干部×人,晋升职级×人(次)。
紧盯激励环节,发挥疫情防控“风向标”作用。 注重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加压与减负相结合,真心给予抗疫一线干部指导、帮助、信任和关爱,真情解决抗疫一线干部的烦心事忧心事,为疫情防控工作注入更多“暖色调”,为干部安心抗疫保驾护航。局主要领导多次带队第一时间前往疫情防控点位,及时掌握干部思想状况,开展针对性心理疏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切实把组织的关怀和温暖送到一线、做到心坎。同时用好局“公众号”“通报表扬专刊”等特色平台,广泛宣扬在疫情防控一线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持续释放正向激励效应。抗疫一线干部群体中,先后有近十人(次)荣获省、市劳动模范、新时代江苏司法为民好榜样、市优秀共产党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市 ×× 局:聚焦“四个一线”
把疫情防控作为培养锻炼干部试金石
自疫情防控以来,市××局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树立在疫情防控一线考验干部的鲜明导向,聚焦“四个一线”,引导鼓励党员干部在疫情防控一线守初心、担使命、勇作为,让一批优秀干部在疫情防控中锻炼成长,脱颖而出,得到重用提拔。
聚焦一线导向,让重大任务考验干部。(内容略)
聚焦一线压担,在吃劲岗位磨砺干部。(内容略)
聚焦一线识人,凭实绩表现选用干部。(内容略)
聚焦一线关爱,用真情评优激励干部。(内容略)
1. 结构化写作的三大原理是什么?
2. 你怎么理解思考即概括?
3. 概括的三级跳指什么?
4. 每一级概括的重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