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知道虚假供述是怎样编造的,首先要了解作家是怎样构思小说情节内容的。我现在摘录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中篇小说《羊脂球》的文字内容,具体谈谈作品情节内容的构思过程。
莫泊桑(Maupassant,G.D,1850 ~ 1893)法国作家。1850 年8 月 5 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1870 年到巴黎攻读法学,适逢普法战争爆发,遂应证入伍。退伍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
《羊脂球》是莫泊桑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羊脂球》以 1870——1871 年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代表当时法国社会各阶层的10 个人同乘一辆马车逃往一个港口的故事,形象地反映出资产阶级在这场战争中所表现出的卑鄙自私和出卖人民的丑恶嘴脸。
在小说中,作者把下等人和上等人作了对比,检验了他们的道德水准。羊脂球是一个有爱国心的妓女,十个人当中只有羊脂球配得上称为高尚的人和有爱国心的人。她心地善良,在马车上,尽管那些贵族资产阶级老爷太太对她表示了轻视和侮辱,可是当他们饥饿难耐的时候,羊脂球慷慨地请他们分享自己带在车上的食物。她还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那些所谓上等人都是些灵魂丑恶、损人利己的败类。
小说《羊脂球》中的描写内容情节摘要如下:
“……那个女的是个妓女。因为身体发育很早,外号叫“羊脂球”。她身材矮小,浑身到处都是圆圆的,肥得都快滴出油来,10 个手指头也都是圆圆的,只有骨节凹进去的部分好像箍着一个圈圈,颇像是穿成了串的香肠;她的肉皮有种淡淡的幽光,极丰满的胸脯高耸着;不过尽管这样,大家却都对她感兴趣,因为她正常的气色实在叫人看了喜欢。她的脸庞真是太迷人了;在这张脸蛋儿的上部睁着两只漂亮的大眼睛,四周遮着一圈又长又黑的睫毛,下部是一张樱桃小嘴,嘴唇是那么性感,正好亲吻,嘴里是两排细密的白牙。”
“……她被人认出来以后,那些正派的妇人们就窃窃私语起来,什么“婊子”啊、“社会耻辱”啊,尽管声音很低,却是那么刺耳。她不禁抬起头来。她回过头看了看其他人,眼光有种挑战的意味,大家都不敢再作声了,只有鸟先生还颇为轻佻地看着她。”
“……下午大约 1 点钟,鸟先生当众表示,的的确确感觉到胃里空得发慌。事实上大家也都跟他一样早就难受得要命;由于饥饿得太厉害,大家已无力说话。”
“……下午三点钟,大家来到了一片一望无际的平原,眼前连一个小村落都找不到。羊脂球最后一弯腰把长凳底下一个上面蒙着一块白色饭巾的大篮子抽了出来。从篮子里,羊脂球拿出了吃东西用的杯碟和食物等。大家看见篮子中还有不少其他好东西,如肉酱啊、水果啊、糖果啊等等,反正是为三天旅程准备的食品,三天之中可以不吃旅馆厨房做出来的任何东西。就在那些食品包儿的中间露出了四个酒瓶的瓶颈。她吃起了鸡翅和面包。”
“……羊脂球邀请修女吃这顿便餐。这两位马上就答应,眼皮也没抬,嘟囔了几句感谢的话之后,迅速地就吃起来。而高尼德也没有拒绝羊脂球的邀请;和修女凑在一起,各人把报纸摊在膝上,就拼成了一张饭桌。”
“……这帮人疯狂地大吃一阵。鸟先生在自己的角落中吃得非常起劲,并且低声劝他的妻子也学他那样做。她却磨蹭了老半天,最后五脏六腑全都抽筋似的痛起来,她实在无法坚持了。她的丈夫进而使用非常委婉的语言询问同路的“可爱的旅伴”是否同意他拿出一小块鸡给鸟太太吃。羊脂球说道:“可以,当然可以,先生。”她极友好地将罐子递去。”
……
吃了这个“姑娘”的食物,自然不能不和她说话,所以大家聊起来了。
“……十个人轻而易举地吃完了提篮里的食物,并且都后悔当初怎么没把提篮编得更大些。谈话又持续了一阵,不过在东西吃完后就不那么热烈了。”
“……终于到多特了。走了整整 12 个小时,加上喘口气的两小时休息时间和 4 次停下来让马吃燕麦,一共是 14 小时。马车进入了街市,停在商务旅馆的前面。车门开了。一种听惯了的声音使所有的旅客都禁不住吃了一惊;他们听到了腰刀皮鞘触到地面的响声。然后是一个德国人在大声呼叫……”
可以明确地告诉读者,作者莫泊桑 1870 年普法战争暴发那年,正在巴黎攻读法学,适逢普法战争爆发,应征参军入伍。事实上他不认识逃难马车上十个人中的任何一个人,他也没有看到马车上分食羊脂球食物的场景,更不知道普鲁士军官要同羊脂球睡觉的事情。整个普法战争期间,并没有发生《羊脂球》小说中的那个真实的事实。然而,作者却虚构创作了这样一个故事,而且故事里的一切场景是那样真切,不由人信以为真。
我们不禁要问,作者是怎样编出事实上根本没有发生的故事的呢?
根据文学创作理论,凡作者创作一篇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几乎离不开形象思维。所谓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和想象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表象是一种感性形象,包括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记忆表象指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该事物的形象。想象表象指对知觉形象或记忆表象进行一定的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形象。
1.表象具有形象性。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构成表象的材料均来自过去知觉过的内容(包括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直接知觉是主体通过亲自经历体验过的记忆表象,间接知觉是主体通过学习或听人传闻后感知的想象表象。
2.表象具有概括性。
一般来说,表象是多次知觉概括的结果,它有感知的原型,却不限于某个原型。因此表象具有概括性。
3.表象具有不稳定性。
表象是对某一类对象的表面感性形象的概括性反映,这种概括常常表征为对象的轮廓而不是细节。
4.表象具有被操作性。
表象在多种感觉道上发生。可以是各种感觉的映象,有视觉的、听觉的以及嗅、味觉和触、动觉的表象等等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指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