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德意志版本的金融博弈故事

交易所如何起源、发展和演进?

德国交易所与英美交易所的演进模式存在哪些区别?

为什么德国与英国演化出了不同的金融模式?

为什么19世纪下半叶德国突然从一个农业国一跃成为欧洲最强工业国?

为什么20世纪末期,德意志衍生品交易所比阿姆斯特丹、伦敦和巴黎的交易所起步更晚,却从当时欧洲23家衍生品交易所的激烈竞争之中脱颖而出,改变了欧洲乃至全球金融期货市场的格局?

这就是本书所讲述的德意志版本的金融博弈故事。为了区别于英美的自由金融模式和计划经济之下的管制金融模式,本书所描述的金融博弈又称为“第三条金融之路”。这个名词来源于德国经济学家弗兰茨·奥本海默所提出的第三条经济发展之路。奥本海默反对自由资本主义,因为这种制度导致不平等;他也反对计划经济,因为这种强制性的制度导致不自由。奥本海默认为存在第三条经济发展之路——一条综合幸福、平等和自由的道路

奥本海默的理论被他的学生路德维希·艾哈德继承。师生两人一起改变了德国的经济制度,推动德国按照他们的理念而实行“社会市场经济”。20世纪20年代德国超级通货膨胀期间,艾哈德在法兰克福攻读经济学博士,师从奥本海默。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艾哈德指导联邦德国完成货币改革,为德国经济腾飞奠定基础。他继承了奥本海默的思想,并致力于在德国实现“第三条道路”。任职联邦德国第一任经济部长时,艾哈德形成了“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理念,试图推动德国社会实现共同富裕。他曾任联邦德国总理,被誉为“德国经济崛起之父”。

德国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一样,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英美模式的道路。这就是本书将要讲述的故事。德意志版本的金融故事可以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条区别于英美模式的德意志金融之路

这条金融之路开始于400多年前。当时,法兰克福交易所 在大商人的倡导之下成立。德意志金融之路具有3个显著特点:市场监管紧密互动,公私利益相互协调,竞争合作有机结合。400多年来,这3个特点一直贯穿德意志金融之路,也是其区别于英美自由金融模式的显著特点。

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或者德意志交易所 400多年的演进历史,是一部金融监管不断演进完善的历史,是一部金融机构不断竞争合作和适应环境的历史,也是一个区别于英美自由金融模式的德意志版本的金融博弈故事。

德意志金融之路显示了另一种形式的“伟大的博弈”:当自由金融市场之中存在一个公共利益导向的监管机构时,博弈将如何演进?历史上,德意志地区的交易所起源于集市,后逐渐演变成公共利益导向的开放式公法性质交易所;英国的伦敦证券交易所却脱胎于场外证券交易市场,后逐步演变成私人利益导向的封闭式会员制交易所。两条金融之路在各自的方向上不断强化,而演变出不同性质的交易所。经历了全球化和市场竞争后,两种模式也不断融合,但历史演进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

德意志金融之路屡屡逆袭。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德意志地区的交易所孕育了一批实力强大的私人银行,发展了以债券承销和债券交易为主的投资银行业务。伦敦证券交易所封闭式的会员结构,使债券承销和债券交易分别由不同类型的机构负责,从而影响了投资银行的发展。1835年,德意志地区南部建成第一条铁路之后,德意志地区私人银行积极推动股票市场发展,同时组建实力更强的股份制银行,进而演变成全能型银行。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为德意志地区工业革命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本,这也是1871年德意志统一之后工业产值快速超过英国的原因之一。19世纪下半叶,得益于公法性质的交易所,柏林成立了全球首家衍生品清算机构,创新集中清算技术,建成了当时全球流动性最好的金融期货市场,比芝加哥1972年之后建立的金融期货市场大约早了100年。

基于独特的交易所模式,尽管德国金融产品创新经常落后于英国或荷兰,但德国屡屡在金融制度和基础设施创新领域取得领先。

或许是两次世界大战扰乱了德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德国对现代金融市场的贡献往往被忽视。德意志地区至今有着长达400多年的金融监管历史,而美国直到1934年才引入类似的金融监管模式;德意志地区早在19世纪初就孕育了一批实力雄冠欧洲的私人银行,但当时德意志地区以农业为主,并且还没有统一;19世纪末,柏林发展了全球第一个富有流动性的金融期货市场,采用衍生品集中清算技术,此后法国、英国和美国相继采用这种清算技术,后来在美国,这种技术演变成中央对手方清算模式;20世纪90年代,德国率先完成证券交易所的公司制改革,整合全国的交易所资源,形成全球第一家集交易、结算、托管以及衍生品业务于一体的交易所集团。

本书将讲述一个德意志版本的金融博弈故事,希望为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提供另一个角度的参考,一个有别于自由金融模式的参考。

《伟大的博弈》讲述了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自由市场的博弈过程不管多么肮脏和丑陋,博弈结果却伟大而高尚。这也是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理论,即个人追逐私人利益的同时,“看不见的手”将使社会效益得以实现。那么,这是唯一的金融博弈模式吗?金融市场发展注定如《伟大的博弈》所说的那么曲折吗?

德意志走出了一条区别于英美自由金融模式和管制金融模式的第三条金融之路。这是一条市场与监管紧密互动的金融创新之路,这是一条兼顾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协调发展之路,这是一条既有竞争也存在合作的金融机构演变之路。德意志金融之路的特点贯穿德意志各地区交易所、金融机构和金融制度的整个发展演变过程。在每个历史时期,我们都能看到似曾相识的画面。1585年,法兰克福商人联合建议市政府推出官方价格表;1870年,德意志地区私人银行联合设立德意志银行,力求打破英国各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领域的垄断局面;1989年,德国各个银行又联合起来设立德意志衍生品交易所,以抵抗来自伦敦的竞争压力。

17世纪,集市孕育了金融交易,其逐渐演变成交易所。交易所是德意志地区金融之路的起点。我们以德意志交易所或者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的起源、发展和演变阐述这条独特的金融发展之路。德国金融的独特性能够解释历史上的诸多谜团。例如,为什么19世纪上半叶,落后的德意志地区突然冒出一批实力强大的私人银行;为什么19世纪下半叶,一个保守的经济社会却孕育了全球流动性最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为什么20世纪末期,德意志衍生品交易所比阿姆斯特丹、伦敦和巴黎的交易所起步更晚,却从当时欧洲23家衍生品交易所的激烈竞争之中脱颖而出,改变了欧洲乃至全球金融期货市场的格局?这些谜团都与德国特殊的金融之路有关,而德国独特的交易所模式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法兰克福的特殊性

曾经,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是德国中部的一个美丽小镇。如今,法兰克福是德国第五大城市,人口约有70万,按照中国标准可称为“镇”。可是,这个“小镇”是全球排名第九的国际金融中心 ,也是知名国际金融中心之中唯一一个人口少于100万的城市。历史上,国际金融中心都是大国首都或者港口城市,但法兰克福是独特的存在。它既不是德国首都,也不是德国主要港口城市,而是一个内陆“小镇”,最后逆袭成为德国乃至全球金融中心。

实际上,法兰克福的特殊性远不止于此。

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是全球主要交易所中唯一一个从中世纪集市发展而来并且现在仍然独立运营的交易所。就像史前生物一样,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经历400多年的演变进化,扛过不同阶段的磨难挑战,不断适应环境而存活至今。这个交易所带有各个历史阶段的印记。就像古生物研究一样,了解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各个历史阶段演进的特点,有助于我们了解现代交易所的前世今生,追寻各类规章制度的来龙去脉,理解与交易所相关的各类金融机构的发展演变,甚至可以为未来交易所的改革提供参考。

法兰克福是在起源之初就非常国际化的金融市场。一般而言,一个金融中心自然服务于本国企业和经济的发展。19世纪中叶之前,法兰克福是一个自由城市,不属于任何德意志王国。法兰克福金融中心依靠满足德意志王国的融资需求而崛起。按照现代术语,我们可以称之为“离岸金融中心”。或许这就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离岸金融中心案例。法兰克福金融中心的发行人和投资者“两头在外”。18世纪和19世纪,德意志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造就了法兰克福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也给法兰克福带来了独一无二的机遇和挑战。19世纪20年代,法兰克福成为德意志地区乃至欧洲知名的金融中心,这使德意志地区在1871年政治统一之前,就已经锻造了一个统一的金融市场。如果说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促成了德意志的统一,那么以法兰克福为中心的德意志地区私人银行家网络则为德意志的统一创造了金融基础。

法兰克福也是一个经历发展、繁荣、相对衰退,然后重新崛起的金融中心。历史上,一个国家的金融中心因衰落而被其他城市取代后,很难再重新成为该国的金融中心,法兰克福却是例外。1871年,德意志统一之时,柏林代替法兰克福成为德国的金融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兰克福在竞争中胜出,于20世纪90年代重新成为德国无可争议的金融中心。这个过程自然与德国在20世纪上半叶跌宕起伏的历史有关,也赋予了法兰克福金融中心的独特性。

贯穿本书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涉及德意志地区的特殊性,即金融落后的德国为什么在某些领域经常超越英国?

17世纪以来,德国的金融发展显著落后于英国,那么还有必要分析德意志地区的交易所乃至金融演进历史吗?历史上,德意志地区确实不是金融创新的发源地。当代的多数金融创新起源于阿姆斯特丹,成熟于伦敦。德意志地区结合自身特点引入金融创新后,发生了一系列改变,就像一个生物进入陌生环境后为适应当地环境而发生变异的过程。引入金融创新后,德意志地区甚至经常在金融基础设施领域超过原先的领头羊伦敦。债券、股票和衍生品都遵循类似的演进模式。金融落后的国家可以参考这个过程。

德意志地区尽管金融发展落后,但在1871年德意志统一之后,其工业产值迅速超过英国。其间,金融扮演什么角色?19世纪中叶,德意志地区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地区,甚至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人们生活水平估计与晚清不相上下。席勒曾感叹:“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然而,德意志统一之后,这个落后的农业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显著超过英国和法国,快速成为工业产值全球第二的国家。这个落后的农业国是如何调动金融资源,支撑快速的工业化的?或者为什么欧洲其他的落后农业国没有相似的命运?

1999年欧元诞生之时,欧洲迎来三场金融定价权之争,德国又一次输在起跑线上。20世纪80年代初,伦敦、阿姆斯特丹、巴黎等地的金融期货市场快速发展,而德国直到1989年才成立德意志衍生品交易所。当时,没有人看好这个交易所,更不可能认为它能改变欧洲乃至全球的衍生品市场格局。可事实是,德意志衍生品交易所或者说后期的欧洲期货交易所从欧洲23家衍生品交易所的竞争之中脱颖而出,赢得欧洲国债期货和股指期货的定价权,10年之间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期货期权交易所。为什么德意志衍生品交易所能实现逆袭?仅仅是因为德国人勤劳努力吗?还是因为这个交易所的组织结构或制度框架使其更具竞争优势?

一个普遍被认为金融落后的国家,却在该领域频繁逆袭,打败传统上金融发达的伦敦。如果历史仅仅发生一次,可能是偶然;但如果发生多次,就不能用“偶然”来解释了。那么,德意志地区特殊在哪里?德国的交易所乃至金融体系强在何处?

第二个问题涉及德国与英美交易所模式的比较研究,即德意志地区的交易所与英美模式的演进路径存在哪些区别?为什么两者走上了不同的演进之路?

中国对英美交易所研究较多,但对德国的交易所关注较少。甚至多数人认为德国的交易所与英国的一样,也是会员制交易所。实际上,德意志地区的交易所自起源之初就具备公法性质,服务于公共利益,而不是私人设立的商业性质交易所。虽然英国的会员制交易所不追求利润,但设立会员制交易所的经纪人追求利润,交易所只是这些会员获利的工具。德意志地区的交易所服务于当地的商贸发展,类似于中国提倡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理念。德意志金融之路提供了另一种交易所模式,一种显著区别于自由市场博弈的模式。

为什么德意志地区会演化出一种不同于会员制的交易所模式?法兰克福和伦敦在什么时候、哪种环境之中演化出不同的交易所模式?与交易所相关的各类金融机构又如何演化,存在哪些区别?在现代,各国交易所以及金融机构的组织方式都非常相似,或许是因为金融全球化创造了相似的环境,经历漫长的演化之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趋同性。但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它们的出发点各不相同,演化过程也存在显著差异。

第三个问题由法兰克福的特殊性引申而来,即一个内陆“小镇”如何逆袭成为德国乃至全球金融中心?

越了解法兰克福,就越会被这个城市的魅力吸引。从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出发,我们或许能了解这座金融中心的变迁历史,知晓各种金融要素的集聚过程,甚至剖析现代金融制度的起源。法兰克福成为金融中心的过程贯穿全书。交易所是一个国家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是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交易所的演进也意味着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演进,是一个国家经济和金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回顾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的演进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法兰克福一步一步成为金融中心的曲折历程。

然而,法兰克福成为金融中心的原因是什么并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回答的问题。即使询问德国金融专家,我们也只会得到五花八门的答案。 我们发现法兰克福成为金融中心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波三折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在不同的政治经济环境中,法兰克福面临不同的命运。为此,本书按照历史阶段划分成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涉及法兰克福成为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只有了解历史长河之中的各个画面,我们才可以对法兰克福成为金融中心的原因做出更全面的解释。

这三个问题看似相互独立,实则紧密相连。法兰克福成为金融中心的发展历史是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的演进历史,也显著影响了金融机构的演进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特别关注法兰克福的交易所、金融机构与伦敦的区别。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法兰克福乃至德意志的特殊性。

生物进化与金融机构的演进

一是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熊彼特认为,历史研究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 经济活动由一系列历史事件组成,其重要性只有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才能理解。经济研究需要结合个人、机构和组织在历史事件之中的决策和博弈过程。本书试图描述在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德意志地区的各类机构和组织面对各项选择和决策时的博弈过程。如果能够了解它们决策的过程和考虑因素,或许我们将不再惊讶于这些决策的不同结果。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交易所演进和金融机构发展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现在的交易所规则、金融制度或许可以从400多年前交易所诞生之初找到痕迹。本书以交易所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回顾德意志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重要金融事件,分析事件发展过程,总结其中的规律。本书基于各个时期德文文献所记载的金融史料和数据,尽可能地还原了当时历史场景中的人和事。有时,历史研究和历史数据就能直观地给出一个问题的答案,而不必展开冗长的逻辑分析。何况,丧失历史温度的逻辑分析往往是失真的。

二是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待交易所的演进。达尔文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并用大量资料证明,形形色色的生物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进化。这种进化是生物相互竞争和适应环境的结果。借鉴生物进化的分析框架,金融机构乃至交易所也是市场竞争和适应环境的产物。本书尤其关注环境因素对金融机构演化的影响,而相对弱化金融机构相互之间的竞争。交易所是一类特殊的金融机构。直到20世纪80年代,交易所之间才开始直接竞争。在此之前,交易所演进更多是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借鉴物种起源的理论,我们也特别关注德国这个小环境中所发生的特殊演化。达尔文在环球航行的过程中发现,每个地区都存在着既相似又不一样的物种,比如南美洲的小岛和大洋洲的小岛虽环境相似,但岛上的物种不相同。金融机构也类似。各个地区的银行看似相似,然而起源甚至演化过程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自然是环境造成的。德意志地区在很长时期内保持政治松散的格局,而不似英国和法国很早就形成中央集权。在德意志的土地上,居民拥有共同的文化、语言,但没有共同的国家。金融创新一旦进入德意志地区,又将产生哪些变异?此地的特殊环境将孕育哪些特殊的金融机构?

从进化论的角度,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经济金融发展。在历史长河之中,一个地区是发达还是落后更多取决于那些中长期的环境因素。某类创新在某个地区率先出现,不一定意味着该地区先进,只是该地区存在这类创新的需求罢了。领先和落后往往是相对的。创新的种子进入落后地区,经常能冒出下一轮创新的嫩芽。

三是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特别是比较德国交易所和英国交易所的演进之路。伦敦证券交易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为多数人所了解,而法兰克福和德意志交易所不为大众所知晓。本书比较法兰克福与伦敦在交易所演进上的不同路径,并且比较这两个城市的金融机构存在的差别,以及分析形成这种差别的原因,试图给读者展现一个更加立体的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形象。

对中国的参考意义

回顾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各个阶段的演进历程,我们发现诸多场景与中国相似。“服务于商贸活动和居民福祉”、“交易所必须与国家最高利益保持一致”、“共同富裕”等标签出现在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的发展历史上,这是显著区别于英美模式的第三条金融之路。德国人对经济发展、金融市场有自己的理解,并不追随英美模式,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也是德国在各个时期一直坚持的准则。

《伟大的博弈》生动地讲述了在华尔街发生的大量的尔虞我诈的惊险故事。这本书表明,一部金融史也是一部金融投机史和金融危机史,投机和博弈的结果却是华尔街金融帝国的诞生。缔造这个金融帝国的成本如此之高,过程如此艰辛,是否还存在其他路径?这个金融帝国是伟大博弈的结果吗?还是说,不管美国采取哪种金融制度,只要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华尔街就自动升级为金融帝国?或者除了英美的自由金融模式,是否还有其他摩擦更小、成本更低、危机更少的路径?

德国在发展金融市场过程中,一直以怀疑的眼光看待英国金融模式。作为金融落后的国家,它难免会产生学习金融强国的冲动。德国内部也一直存在两派的博弈:一派主张借鉴英国的先进经验,另一派主张从德国实际出发。为数不多的自由主义占上风的时期,都以一场大型危机收场,然后是根本性的制度调整。最典型的案例是德意志统一之后的超级大牛市和紧接而来的大熊市。这次危机引发了一轮资本市场大讨论,深刻改变了德国金融制度的走向。当前,中国坚定地推行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建设,德国在这个领域的历史经验或许可供借鉴。

与英美模式相比,德国模式更值得中国参考借鉴。英美模式崇尚自由博弈,多数时间推行金融自由化。伦敦证券交易所的起源更像是一种创业过程,经纪人或者交易所尽量避免被监管。经纪人设立交易所、控制交易所的主要目的是赚钱。18世纪和19世纪,英美的自由金融市场投机盛行,各类金融危机频发。德国模式却与之相反。德意志地区的交易所从起源之初就存在监管机构,目的是促进当地贸易繁荣和提高居民福祉,这种公共利益导向的思维一直贯穿各个历史时期,并且不因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德意志地区的商人甚至主动依靠监管机构维持交易秩序,为市场提供公共产品。“以公共利益为导向”是德意志地区的交易所发展演化的共同特点。为了限制竞争,德意志地区甚至规定每个城市只能存在一个交易所。

本书结构和组织方式

本书以交易所发展为主线,将其划分成三个历史时期,分别是: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集市演变为交易所;18世纪下半叶至1914年,债券、股票和衍生品被引入德意志地区,以及法兰克福和柏林先后成为金融中心;1914年至今,交易所经历战争、重建以及全球化扩张。

第一部分涉及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讲述法兰克福集市演变为交易所的过程。法兰克福向金融中心演变与集市发展息息相关,而法兰克福成为德意志地区领先的集市在很大程度上为其成为金融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部分分析法兰克福集市演变成交易所的重要推动力,描述法兰克福交易所的诞生过程,以及剖析交易所诞生之初携带的重要基因,这些基因将贯穿交易所发展的各个阶段。除了法兰克福,德意志其他城市,如纽伦堡、汉堡和科隆也诞生了交易所。早期交易所的日常管理和运营也值得关注。在欧洲层面,从布鲁日、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到伦敦,交易所开始纷纷演变。此外,德意志地区最早的私人银行(商人银行)的产生和发展也值得探讨。

第二部分涵盖18世纪下半叶至1914年,回顾债券、股票和衍生品被引入法兰克福以及柏林超过法兰克福成为金融中心的历史。这个时期,德意志地区交易所的演进模式与伦敦的交易所走向不同方向。法兰克福产生了明确的交易所运营商以及公法特性的交易所,伦敦的经纪人则设立、拥有和控制交易所,交易所向着封闭式会员制交易所演进。19世纪上半叶,法兰克福商会成为交易所运营商,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作为独立的法律实体也于1851年登上历史舞台,不过直到德国颁布《交易所法》才明确区分交易所、交易所运营商和监管机构。债券给法兰克福带来质的变化,促使法兰克福成为与伦敦齐名的欧洲债券市场。法兰克福却没有抓住股票市场发展机会,将机会拱手让给柏林,因此,19世纪下半叶,柏林超过法兰克福成为新的金融中心。铁路公司、股份制银行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或许可以回答为何德国能够快速工业化以及拥有调动金融资源的能力。1873年,德国经历了一次金融危机。德国多次被全球金融危机波及,但自身爆发的危机屈指可数。始于1873年的熊市或许是德国历史上唯一一次与政治和战争无关的纯粹金融危机。随之而来的资本市场大讨论深刻地影响了德国金融制度的未来走向。历史在这里拐了一个弯。德国强化了公法特性的交易所,也通过《交易所法》为资本市场监管制度打下基础,这部法律甚至被后来美国颁布的《证券交易法》(1934年)参考。这部法律限制衍生品交易,导致全球领先的德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从此开始走下坡路。

第三部分研究1914年之后德国各个传统的交易所走向现代的过程,其中包括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交易所,战后资本市场重建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末的金融全球化,以及德意志交易所改革。战争和重建是德国各交易所的特殊经历。20世纪80年代末,全球化和电子化引发了交易所之间的直接竞争。深深的危机感笼罩着德国金融界。面对金融全球化和欧盟统一金融市场,所有人都预感到一场激烈的竞争即将到来,而德国公法特性的交易所根本不适应这种强度的市场竞争。在这个特殊时期,德国监管机构和各大银行快速行动起来,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完成了一系列难度极大的改革,铸造出德意志交易所,一个足以抗衡伦敦和纽约的强大交易所。德意志交易所的子公司横扫欧洲各国的衍生品交易所,接连赢得两次重要的金融定价权之争,然后兵锋直指芝加哥,最后在芝加哥双雄的阻击之下德国人败下阵来。20世纪末,德国率先完成了国内的交易所整合,然后掀起了全球交易所并购的腥风血雨。

本书试图讲述各个时期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或德意志交易所的发展历史,尽量还原当时的场景,以呈现交易所以及与此相关的金融机构的演进过程,比如私人银行、股份制银行的演化,并解答前文提到的问题。 g99POCUHSVqFO4OGoxDgRuzg/bCdA8EMJH8NToUs7yvaqZvM+Bl7JI/duU69Nq9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