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国有企业内部改革的最初努力

“破三铁”(三铁指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是一项持续时间很短,而且并没有大范围推进的改革。但在当时这项改革造成的社会反响非常之大,而且对以后的国有企业改革影响深远。

国有企业以往最让人诟病的弊端就是“大锅饭”体制。具体来说包括劳动用工制度的“铁饭碗”,工资分配制度的“铁工资”,干部人事制度的“铁交椅”。在改革开放后多种所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乡镇企业、民营企业表现出的十足活力,更反衬出国有企业内部体制机制的僵化和效率的低下。而且,由于“三铁”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员工事实上是不承担风险的,调动积极性只能靠单向激励,导致激励的成本越来越高、激励的边际效果越来越差。

所有的人都看得很清楚:国有企业的内部机制如果不改革、“大锅饭”的体制如果不打破,员工不干活、干部不做事、领导管不住下面,那么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绝无生存的可能,也没有可以生存下去的道理。

“破三铁”也是一场地方自发启动的改革。1991年,徐州市在全国率先提出了“破三铁、转机制”的改革任务。这项改革从一个区域发动起来完全合理。国有企业内部的机制改革涉及众多员工的切身利益,因而推进的阻力很大、社会风险很大,单个企业往往推不动,也承受不了后果,需要在一个区域内形成改革推进的氛围。如果一个区域的党委、政府认识高度一致,统一组织推动,左邻右舍的企业都在推进同样的改革,阻力和潜在的社会风险会大大减小。

徐州是苏北地区国有企业比较集中的老工业基地,但企业的经营状态持续下滑。到1991年5月,全市470家地方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已净亏损2047万元,亏损面达到43%,有28户企业已经停产,大量职工围住政府机关上访要求发工资。面对严峻的局面,市委、市政府组织了全市性的调研,对困难企业逐一解剖分析。最后的结论是:企业的情况各不相同,共性的问题在于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僵化,“三铁”扼杀了干部的责任心和工人的积极性,“大锅饭”吃垮了企业。这个调研结果促使徐州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要“破三铁、转机制”。

徐州市的工作推动都是采用常规的行政办法。在市委和政府层面,先后召开了市委工作会议、市工业经济工作会议和扭亏增盈会议,形成了很大的工作声势;市政府与一些工业主管局和公司负责人签订扭亏增盈责任状,达不到目标就要下浮领导的工资;市属各新闻单位对工作情况进行了大量报道,营造舆论氛围。

具体的工作措施包括:对企业先破“铁交椅”,亏损企业实行干部冻结,经营性亏损企业主要负责人在本企业扭亏前一律不准调动,限期内完不成扭亏指标的厂长就地免职或降职,同时还选拔了一批政治素质好的经营管理人才到亏损企业担任领导;对“铁工资”以企业收益定收入,亏损企业扭亏期间工资总额下浮,直至扭亏为盈之月起恢复原工资水平;对“铁饭碗”以个人技能工效定岗位,实行定额定员、定期考核、择优上岗、动态组合,精减下来的员工建立“厂内退养”“厂内待业”制度,鼓励企业搞多种经营安置富余人员。为帮助亏损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市委、市政府下发了4个文件93条改革措施,派出了500多名机关干部到企业蹲点帮助工作。同时,筹集了3000万元的扭亏专项资金,亏损企业必须拿出包含“破三铁”措施的扭亏增盈方案,论证通过后才能有偿使用。

徐州市“破三铁、转机制”的改革由于措施实、力度大,很快见到了成效。到1991年底,徐州市地方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由上半年的净亏损转为盈利近7000万元,上半年9个亏损行业中有4个到年底扭亏为盈。

对徐州市这场声势很大的改革,各方面给予了高度的关注。《经济日报》从1992年2月份开始连续刊发了30多篇“破三铁、看徐州”的组合报道,产生非常大的社会影响。各地纷纷到徐州考察、学习,徐州的经验和做法迅速传遍了全国,这反映出当时全社会的一种共识和期待。“破三铁”成为1992年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破三铁”的改革在全国只持续了半年左右的时间,到1992年中就基本停止了。这项改革推进不下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短期原因可能与宣传声势过大、推广速度过快有关,尽管舆论宣传都是新闻媒体和各地自发进行的,并没有人去刻意组织。但“破三铁”是一项非常“伤人”的改革,利益冲突很难避免。徐州由于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扎实,改革的氛围已经形成,推进过程中并未出现大的不稳定状况,但是推广到其他地方还是引发了一些问题。推进改革推出了事,谁也不愿承担这样的责任。而且这项改革也引发了一些争议,“铁饭碗”曾被认为是我们制度的优越性之一,在当时社会观念还没有很大转变的情况下,改革砸了“主人翁”的“饭碗”,在意识形态上会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推进这项改革所需要的外部条件尚不具备。当时,社会化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建立,国有企业对本企业的职工事实上还承担着无限责任。在这种情况下,“铁饭碗”不可能真正被破掉,职工和企业很难分离;徐州市推行厂内待业是无奈之举,但厂内待业人数过多也会引发其他问题。另外,所有的国有企业无疑都需要转变内部机制,但是“破三铁”只能解决一部分企业的问题;对一些结构需要进行彻底调整,甚至需要破产退出的企业,仅仅换班子、压责任、转机制也不可能起死回生。

“破三铁”是国有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改革的先声。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条件的限制,这并不是一项成功的改革尝试,但回溯其过程可以看到,当年徐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层强烈的责任心和敢于作为的担当精神,其气当赞、其志可嘉。

国有企业内部机制和观念僵化的弊端大家都看得很清楚,不进行彻底的改革绝对不行。“破三铁”是第一次在一个区域范围内有组织地对这些弊端进行冲击,第一次把国有企业内部改革的课题提上了日程,其具体的操作办法也给以后的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财富。在日后国有企业全面推进内部三项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人们似乎可以经常看到当年徐州市“破三铁”工作的影子。 BHtRQOTU/gwD20KZFfaeAsBWaU9PwgwYMG8hY/3/NOb9fo8FAom7InMzeqsUR9P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