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攻坚阶段的国有企业改革

1997年前后是中国国有企业最困难的时期。在这之前,国有企业的改革一直在推动,但国有企业经营状态下滑的趋势一直未能扭转,实质性缓解的迹象都未曾出现。

表1–1是1990年以后国有工业企业亏损的情况,表1–2是1994年以后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亏损的情况 ,两个表中的数据反映出当时国有企业面临的严峻形势。

表1–1 国有工业企业亏损基本情况

表1–2 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亏损情况

到1997年底,全国31个省(区、市)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盈亏相抵,有12个省(区、市)为净亏损;全国纺织、有色、军工、建材四大行业为全行业亏损,其中纺织行业净亏损最为严重,达到44.7亿元,煤炭行业则从1998年转为净亏损。从区域上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问题最为突出。到1997年,辽宁省国有工业企业已连续三年净亏损,省内926户国有大中型企业中账面亏损的企业有491户,亏损面达到53%,当时已经被称为“辽宁现象”。

在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经营状态之所以持续恶化,除了自身多方面的问题外,其他所有制企业的快速发展和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是两个重要的外部原因。

与当时发展迅速的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僵化的体制机制、沉重的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效率和成本完全没有竞争力,导致市场份额不断缩小。从1985年到1997年的12年间,国有工业企业占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由65%下降到27%。买方市场的形成使市场竞争加剧、结构调整加快,客观上要求经济系统和企业有能够适应结构调整的体制机制,而这恰恰是当时国有体制和企业承包制的短板,困难企业难以退出市场更使得矛盾不断积累并激化。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由于之前国有和集体企业并没有做实质性的退出,还维持着庞大的企业数量和职工人数,而之前的改革又未能改变其经营状态不断恶化的趋势,导致越来越多的停产、半停产企业出现,很多企业不能正常发放工资,离退休人员拿不到退休金,大量职工的生活极为困难,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

到1997年前后,中国的国有企业问题已经到了矛盾非常尖锐而危险的程度。如果扭转不了这个颓势,如果这个庞大的经济系统轰然倒下,经济、社会和政治后果不堪设想。 NzLC5fc14th4fFgE3aLBdNJfeuVWUAUZ//eE0pEJlgPkqrw/3n4zXDpET4Kz42E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