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个体长期经历无法预测或无法控制的负面刺激后,逐渐失去改变或掌控情况的信心,情感和行为变得消极,从而产生无助感。一些儿童会因习得性无助而产生某些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下面马戏团动物的例子来了解这一心理现象。
马戏团的训练师在小象幼年时就给它的脚戴上铁链,将它拴在柱子上,小象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围里活动。刚开始,小象会挣扎,试图摆脱铁链的束缚,但经过几天后,小象发现完全无法挣脱,便乖乖地在限定的狭小范围内活动。小象成年后,它虽然完全有挣脱铁链束缚的力量,但它却不会去尝试了,因为它在幼年期的经历让它认为挣扎和尝试没用,无法改变现状,也就是说,它产生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于是,它不再尝试。
20世纪60年代末,心理学家马丁·赛利格曼和史蒂文·梅尔进行了关于习得性无助的动物实验。他们将狗分成A、B两组分别关进不同的笼子里,实验人员对A组狗进行没有规律、不可预测的电击,A组狗无法控制电击;而B组狗有躲避条件,可以通过跳过笼中的障碍物避免电击,也就是说,B组狗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击可以控制。经过一段时间后,实验人员发现:就算把A组狗转移到可以躲避电击的笼子里,它们也不再尝试跳到笼子中安全的一侧。1975年,马丁·赛利格曼又对人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得到了类似的实验结果。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对于某些任务,并非真的无法完成,而是因为之前发生的一些事情使自己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表现为自我否定,遇到困难只想着退缩,等等。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的主要原因是父母或老师对孩子的负面评价过多。孩子在经历父母或老师多次贬低和责骂后,就会觉得自己真的很差劲,认为自己再努力也无济于事,因而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产生自我放弃的心理。
虽然马丁·赛利格曼在《真实的幸福》一书中认为幼年时产生的习得性无助心理可以在后天通过学习摆脱,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能逃出习得性无助的阴霾。有时,习得性无助心理对孩子的影响甚至持续终生。就像上述故事中成年后的大象根本不会去挣脱铁链一样,因童年的某些遭遇而形成习得性无助心理的孩子,在成年后即使遇到好的工作机会也往往不敢争取,在遇到困难时第一反应是逃避……
以学习为例,很多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要给孩子设置难度过大的学习任务,而应该对孩子的学习任务进行合理安排,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不断获得成就感。如果父母给孩子安排的学习任务的难度总是过大,超过了孩子的能力范围,孩子无法完成,但父母却不理解,总是对孩子进行批评、指责,那么慢慢地,孩子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失去信心,进而对学习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甚至可能厌学。
因此,父母教育孩子时,或和孩子沟通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语,要审视自己的做法是否得当,是否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要多鼓励孩子,不要用负面的话语批评孩子,不要随意贬低、指责孩子,以免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旋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