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限效应是指由于刺激过多、刺激强度过大、刺激作用时间过长而引起被刺激人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超限效应的大小与人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有关,当外界刺激超出被刺激的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时,刺激作用会呈现边际递减效应,被刺激人可能出现抵触、反感、逃避甚至反抗等情绪。最经典地呈现超限效应的事例是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偷钱”的故事。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被邀请参加某教堂举办的慈善活动。活动开始,牧师开始演讲,马克·吐温深受感动,决定等活动结束后就把自己身上带的钱全部捐出去。十分钟后,牧师仍在滔滔不绝地演讲,马克·吐温觉得有些无聊了,想着活动结束后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马克·吐温听得不耐烦了,他决定分文不捐。再过了十分钟,牧师终于结束了演讲,马克·吐温认为牧师浪费了自己的时间,非常生气,最后,他不仅没有捐款,还从装捐款的盘子里拿走了两元钱。
超限效应也经常出现在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在孩子考试失利或在日常生活中犯错时,要么不断地在孩子耳边唠叨,要么对同一件事反复地批评。父母第一次批评时,孩子往往会有不安和愧疚感,但如果父母总是揪着同一件事不停地批评的话,孩子的不安和愧疚感不仅会烟消云散,还会对父母的唠叨感到厌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因此,父母在孩子做错事时,批评和教育要把握好度,要点到为止,不要针对同一个问题对孩子反复唠叨或指责,要给孩子留出自我反省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