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军事家李鸿章(下)

捻乱的猖獗

李鸿章以前平捻诸将的失误

曾、李平捻策略

东捻之役

西捻之役

金陵收复后,清军的士气大减其半。即便如此,捻军的动乱还在困扰着清廷。捻军兴起于山东流民。到咸丰三年,洪秀全攻占安庆、金陵,安徽全省为之大震,捻军趁机在宿州、亳州、寿州、蒙县等地兴起,在皖、齐、豫一带横行霸道,所到之处抢劫掠夺,官军无法制止。那些奉命出军征讨的官军总是被反击,屡战屡败,因此捻军的势力更加猖獗。到咸丰七年冬,捻军的游击队甚至骚扰到直隶的大名府等地,北京因此戒严。

现在,我将从捻乱初起到李鸿章督军之前历次派遣平定捻军的统帅名单列表如下:

人名      官职             任官年份      驻地

善 禄  河南提督   咸丰三年   永城县

周天爵  钦差大臣   咸丰三年   宿州

吕贤基  工部左侍郎  咸丰三年   安徽

陆应穀  河南巡抚   咸丰三年   开封府

袁甲三  钦差大臣   咸丰三年   宿州(周天爵死后代任)

舒兴阿  陕甘总督   咸丰三年   陈州

英 桂  河南巡抚   咸丰四年   开封府

武隆额  安徽提督   咸丰五年   亳州

胜 保  钦差大臣   咸丰七年   督江北军

史荣春  提督     咸丰八年   曹州、兖州

田在田  总兵     咸丰八年   曹州、兖州

邱联恩  总兵     咸丰八年   鹿邑

朱连泰  总兵     咸丰八年   亳州

傅振邦  总兵     咸丰九年   宿州

伊兴额  都统     咸丰九年   宿州

关 保  协领     咸丰九年   督河南军

德楞额  协领     咸丰九年   曹州

胜 保  都统钦差大臣 咸丰十年   督河南军(关保为副)

穆腾阿  副都统    咸丰十年   安徽(副袁甲三)

毛昶照  团练大臣   咸丰十年   河南

僧格林沁 蒙古亲王   咸丰十年

曾国藩  钦差大臣   同治三年

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避难,捻军趁机入侵山东,大肆掠夺济宁。德楞额与捻军交战,结果大败。朝廷开始派遣蒙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率领军队追击捻军,他号称骁勇。同治二年,太平军的几个首领,如陈得才、蓝成昌、赖汶洸等,与捻军联合。捻军首领张总愚、任柱、牛落江、陈大喜等各自拥有数万兵众。他们在山东、河南、安徽、湖北等州县出没,行动迅速,如暴风骤雨,令人难以捉摸,使得官军疲于应对。同治三年九月,一股捻军侵入湖北,大肆掠夺了襄阳、随州、京山、德安、应山、黄州、蕲州等地,舒保战死,僧格林沁的军队屡次被打败。僧格林沁勇猛有余,但缺乏学问和策略,导致军纪不严明。他的军队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残暴无比,与太平军和捻军没有什么两样,这使湖北百姓大失所望。

当时金陵刚刚被收复,太平军的余党和捻军会合起来有几万人,转移到河南、山东一带,掠夺城市。同治四年春天,僧格林沁亲王锐意进取,率领轻骑兵追击敌军首领,在一天一夜之内奔驰300里,到了曹州,部下很多士兵纷纷埋怨甚至叛变。四月二十五日,僧格林沁中了捻军首领的计策,全军覆没,他在奋力战斗时摔下马背死了。朝廷上下为之震惊,仓促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督办直隶、山东、河南的军务,同时命令李鸿章代理两江总督,作为曾国藩的粮草运输的后援。

之前,官军剿灭捻军,只靠追击,劳而无功,偶尔防守堵截,也只是暂时应付。总的来说,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不是苟且姑息,增强了敌人的锋芒,就是急躁冒进没有谋略,消耗了兵力,从没有全盘考虑,制定统一的策略,所以劳师动众十五年,却没有成功。曾国藩接受任务后,开始制定长围圈制的策略,认为必须把敌人逼到一角,才能包围起来全部消灭。李鸿章沿用这个策略,最终平定了中原。

曾国藩是个有德行的人。他小心谨慎地保持极盛的状态,急流勇退,自我鞭策。收复金陵后,他实现了夙愿,因而急于引退。等到僧格林沁阵亡,捻军逼近京城,情况危急,曾国藩在败军之际受命,这才义不容辞,勉强上任。然而他认为湘军暮气渐深,无法使用,所以将他们逐渐遣散,而只用淮军应对前线捻军。大概在最初接受任命的时候,曾国藩就有意把这个职位留给李鸿章,让他取得成功,他这种想法可谓存之已久。到了同治五年十二月,曾国藩以疾病为由辞职,李鸿章代替他成为钦差大臣。曾国藩则继续担任两江总督本职,负责筹划后方的粮饷。

李鸿章的剿捻策略是,他认为捻军已经成为流寇,首先要迫使他们无法流动,然后会合军队围剿,这才是上策。明朝的孙传庭说,剿灭流寇应该把他们驱赶到绝境,在他们垂死时一举歼灭。如果只是一次又一次地与他们交锋、争胜负,即使取胜,也无法荡平敌寇。李鸿章正是遵循了这个见解。同治四年十一月,他曾上奏,提出必须把捻军逼到深山幽谷中,放弃地盘以把他们引诱进来,然后集合各省兵力,从三四面包围。后来,战役大功告成,就是得益于这个策略。

同年五月,任柱、赖汶洸等大股捻军深入山东。李鸿章命令潘鼎新、刘铭传尽力追击,想把他们逼到登莱海边,然后在胶莱的咽喉要道设法扼制逼迫,使他们向北不能逃窜到京城附近,向南不能蔓延到淮南。六月,李鸿章亲自到济宁督军。他观察形势,认为任柱、赖汶洸等各股敌军身经百战,加上被游兵散勇裹挟的群众,实在狡猾剽悍,不能轻视。如果兵力不足以包围,而逼迫过紧,划定的区域过于狭小,让他们看穿了机关,他们势必急于逃窜,一不小心就让他们逃走了,全局又会出现问题。因此,他制定策略,先防守运河以断绝捻军的出路,然后扼守胶莱以切断他们的咽喉。山东的丁宝桢一心想把捻军赶出境外,与李鸿章的剿匪方略有很多抵触的地方。七月,捻军突然袭击潍河,山东的守将王心安正在戴庙驻防,他任凭捻军偷渡,导致胶莱的防线崩溃。当时,对李鸿章的毁谤攻击频起,朝廷的责备也非常严厉,甚至有撤停运河防线的议论。李鸿章再次上奏,认为运河东、南、北三面,捻军来往骚扰,官军分路围追堵截,虽然使地方受到蹂躏,但是不过几个府县受害,如果把他们赶过运河以西,那么几个省都会遭受无穷的毒害。同样是疆土,同样是百姓,不应该有所歧视,因此朝廷仍然坚持前议,没有改变。十月十三日,刘铭传在安丘、潍县的交界处大战,获得胜利。二十四日,追击到赣榆,刘铭传与马步统帅善庆奋力战斗,在阵前击毙了任柱,于是东捻的势力大为减弱。

二十八日,潘鼎新率领将士打响海州上庄一战,消灭了很多强悍的敌军。十一月十一、十二日,刘铭传、唐仁廉等在潍县、寿光持续战斗了一昼夜,使捻军军心涣散,很多捻军投降。郭松林、杨鼎勋、潘鼎新继续追击,战无不胜。到了二十九日,郭铭传、郭松林、潘鼎勋等人追赶了捻军70里,到达寿光、弥河一带才开始交战,交战了数十回合后,官军又追杀了40多里,斩杀捻军近3万人,捻军将精锐的兵器和骡马等物资全部抛弃。李鸿章在奏报中说,他亲自去抚慰回到老营地的士兵,士兵们都饥饿疲惫,面无人色。赖汶洸在弥河战败后落水未死,又聚集了1000多名骑兵,冲出六塘河防。黄翼升、刘秉璋、李昭庆等带领的水军、陆军、骑兵、步兵,前赴后继,节节追剿。最后捻军只剩下数百骑兵,被逼入高室水乡。李鸿章说已派遣统领淮军“华”字营的吴毓兰在扬州运河防守。各路军队齐心协力,前后堵截,十二月十一日,吴毓兰活捉了赖汶洸,东捻全部被平定,东、苏、皖、豫、鄂五省的捻军全部被肃清。

李鸿章奏报胜利之后,又附加陈述了他所部各军自从剿捻战役开始以来,奔驰多个省份,全年都在转战,每天行军百里,忍饥耐寒,担心诽谤和嘲笑,经历了许多人一生中未曾经历过的艰苦环境的事迹。刘铭传、刘秉璋、周盛波、潘鼎新、郭松林、杨鼎勋等人都多次请求休假,希望稍事休息,不要调到远地作战。其中,刘铭传因长期劳累而生病,李鸿章替他请假三个月。然而,在同治七年的正月,西捻的张总愚率主力军突然从山西渡过黄河向北逃窜,直逼京城,京城大为震动。在初七日和初八日,李鸿章连续接到朝廷命令,要求催促刘铭传、善庆等率领马步各营迅速赶到河北剿捻。李鸿章因为刘铭传身体疲病,正在休假,不舍得立即调动他,决定自己率领周盛波、周盛传的马步十一营,潘鼎新的“鼎”字全军,以及善庆、温德克勒西的马队,陆续出发,从东阿渡过黄河,又命令郭松林、杨鼎勋整顿大队人马,随后跟进。

消灭西捻比消灭东捻更困难。一是因为黄河以北地势平坦,没有高山大河作为阻挡。张总愚狡猾且懂兵法,他流窜侵扰北方平原地区,抢夺的马匹最多,倏忽往来,瞬息行进百里,官军想要设长围以围困他们,地势也不合适,罗网难以施展。此外,张总愚鉴于任柱、赖汶洸的前车之鉴,一听到有被包围的消息,就立即拼命冲出,不会给官军留下空闲。要想按顺序布置围困,这是第一个难点。第二个难点是淮军全部是南方人,黄河以北的风俗习惯与南方差异很大,南方士兵的性情和口音与北方人都不一样,而且饮食习惯也不同。另外,官军骑兵数量又少,还缺乏饲料。这是第二个难点。李鸿章于是首先请求实行坚壁清野的策略,他认为:“之前任柱、赖汶洸率领的捻军流窜中原数省,他们对墟寨的畏惧超过对官军的畏惧。豫东淮北地区的百姓,民风强悍,被害已久,逐渐修建起了墟寨,这些墟寨到处都是,和城池一样,所以捻军一经过就离开,无法久留。近年来只有湖北、陕西被捻军骚扰得最严重,因为这些地方一向没有墟寨,也来不及筹备,捻军能够在此地长时间逗留,肆无忌惮地劫掠,其势力越来越嚣张。直隶和山西一向没有捻军的侵扰,那里民风淳朴懦弱,没有修筑寨堡自卫。张总愚本来就很狡猾,现在又是穷途末路的贼寇,南面有黄河的阻隔,他必然会纵横驰骋、四处流窜,致使百姓惊恐逃跑,遭受蹂躏,不知何时才能停止,真是让人浩叹。……自古以来用兵,必然要以敌我双方的强弱、饥饱来衡定。敌军未必比官军强大,但是他们马多而我们马少,我们自然比不过他们。他们可以随地抢掠粮食,我们必须随地购买粮食,敌军常常能吃饱而我军常常饥饿,这又是我们比不上他们的地方。现在要想断绝敌军的粮食,切断他们的马源,只有竭力劝说河北的士绅百姓,赶紧修筑坚固的墟寨,一有警报,就把粮食、牲畜收集在寨内,这样既能保护百姓的家园,又能牵制住敌军的命脉。”西捻的平定,实际上正是依赖了李鸿章的这些措施。

四月,李鸿章上奏朝廷,请求任命刘铭传总统前线各支部队。朝廷随后下派旨意,催促刘铭传起行。李鸿章下令淮军与直隶、山东的民团,沿着黄河、运河修筑长墙、深挖壕沟,压缩捻军的活动范围。他从各军精心挑选军士,命他们轮流出击,轮番休息。那些因长期追击疲乏需要暂时休息的军队,就在运河东岸选择重要地点驻扎,等敌军靠近时立即起身迎击,实现以剿为防。他又派张曜、宋庆分别驻扎在夏津、高唐一带,派程文炳驻扎在陵县、吴桥一带,作为运河防线的掩护。左宗棠也派遣刘松山、郭宝昌等军,在从连镇北到沧州一带的减河东岸分别驻扎,与杨鼎勋等军队就近策应,待布置基本确定之后,就开始发兵剿灭敌军。

五月,捻军向西北逃窜,各军分头拦击,多次获胜。李鸿章趁黄河汛期大涨时,缩小了包围圈,以运河为外圈,同时在恩县、夏津、高唐的马颊河取长补短,划为里圈,将敌军逼向西南,层层布置。五六月间,各军多次大捷,捻军的势头日益衰弱,投降和逃散的敌军越来越多。六月十九至二十二日,官军乘胜追击,连战告捷。二十三日,张总愚涉水向西南逃窜。二十四日,他从平原逃向高唐。二十五日,潘鼎新冒雨追击张总愚120里至高唐,张总愚已逃向博平、清平一带,企图扑向运河,但官军早已在马颊河西北岸筑起数百里的长墙,足以限制敌军的骑兵。张总愚得到消息,知道自己已经陷入包围,逃跑的地方越来越狭窄,死期也越来越近了。这时,官军各军已经因长期追击而疲乏,李鸿章于是派刘铭传的生力军马军助战,军队士气大振。二十八日,官军将敌军包围在徒骇河、黄河、运河之间,刘铭传调集马、步兵迎击,追击数里,正好郭松林从东而来的马、步兵全军拦住敌军去路,再加上河道分岔,河水泥泞易陷,刘、郭两军的马队合起来五六千人,纵横合击,擒获和斩首敌军无数。张总愚仅带数十骑向北逃窜,不久就投河自尽了,西捻被肃清,中原平定。八月,李鸿章进京朝见皇帝。

李鸿章用兵总是谋定而后动,料敌如神,所以他在军中十五年从来没有受过挫折。这固然有幸运的因素,又怎能说没有人为的原因呢?他剿灭太平天国起义军时,仅用三个小小的立足之地,花了一年时间就扫平了全吴。剿灭捻军时,别的将领都束手无策,他面对十多年来一直剽悍强劲的捻军,只用了一年就将其歼灭,这大概就是上天赐予他的才能和运气吧。他与下属将领向来以道义相交,亲如骨肉,所以大家都乐意为他效命。他真是个能统率大军的人才啊。不过,李鸿章的军事生涯实际上是与曾国藩相始终的,这不仅仅是要感谢曾国藩的荐举之恩。他平定吴地,是由曾国藩负责统筹大局,肃清上游的敌军,曾军合围金陵,牵制了敌军,使李秀成疲于奔命,这才使李鸿章有隙可乘。平定捻军时,李鸿章是沿袭了曾国藩所定的方略,又有曾国藩这位优秀的两江总督千里送粮,确保他的士兵能吃得饱,使他没有后顾之忧。不仅如此,李鸿章跟随曾国藩的军队好几年,用道义磨炼自己,练习兵法。他一生立身行事、耐劳任怨、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他治军驭将、推诚布公、团结士气的方略,无一不是从曾国藩那里学来的。所以,有曾国藩,然后才有李鸿章。李鸿章事曾国藩如父母,敬他如神明,不正是应该的吗? S6HXv4NsdnklaCnro3OmnaCVo5LuRdDmwESh5svwyn0Vqazf5YqNhCpXRDdorVQ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