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家世
欧洲东渐的形势
中国内乱爆发
李鸿章与曾国藩的关系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是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人。他的父亲名叫李进文,母亲姓沈。李鸿章的父母有四个儿子,其中李瀚章官至两广总督。李鹤章、李昭庆都因从军立过功。李鸿章是老二。他出生于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五日,小时候在普通的私塾学习科举应试的文章,25岁时考上进士,进入翰林院,这一年实际上是道光二十七年。
李鸿章出生的时候,法国大革命的风潮已经平息。绝世英雄拿破仑逃窜并死于偏远的孤岛,西欧大陆的波澜已经平息,各国不再相互侵略,而专注于养精蓄锐,以便能在东方肆意扩张。于是,几千年来一统而平静的中国日益多事:在北方,与俄国签订了《伊犁界约》后发生争执;在南方,又因鸦片贸易与英国产生冲突。在这个多事之秋,国家急需人才。加上瓦特新发明的蒸汽机,使得轮船可以冲涛破浪,万里路程仿佛缩短,天涯海角如同邻居。苏伊士运河开凿的成功,使东西方之间的距离骤然拉近,西方的力量逐渐向东方渗透,如狂风巨浪般汹涌澎湃,侵蚀着河岸,冲击着山崖,遮天蔽日。这种趋势无法阻挡,无法抗拒。自李鸿章出生以来,确实是中国进入与世界建立关系的时代,也是进入与世界交往最艰难的时代。
反观国内的情况,自乾隆朝之后,清朝开始由盛转衰,民力凋敝,官吏骄横,国内日益多事。乾隆六十年(1795年),湖南、贵州发生了红苗之变。嘉庆元年(1796年),白莲教起义爆发,蔓延至五省,前后历时九年,耗费军费二万万两,才勉强平定。同时,海盗蔡牵等人在安南建立巢穴,侵扰两广、闽浙等地,造成极大的破坏,直到嘉庆十五年才得以平定。随后,天理教的李文成、林清等人又相继起义,震动山东、直隶一带。陕西也出现了箱贼的警报。道光年间,回部的张格尔又发生叛乱,使边境骚动,官军大规模征伐,历时七年才得以平定。在嘉庆、道光年间,国家已经疲惫不堪,民心蠢蠢欲动,然而朝廷中那些醉生梦死之徒仍然过着文恬武嬉、歌舞升平的生活,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无处申诉,有识之士已经开始担忧了。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流血的历史。其中涌现出的人才,也多是擅长杀人的人才。纵观历史,只有在乱世中才会出现英雄,而在和平时期则鲜有英雄出现。形势如此,到了道光、咸丰末年,那些被称为英雄的人开始磨刀霍霍,等待着施展才华的时机。中国有史以来,从未有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的先例,人民受到官吏的欺凌和逼迫,在暴政下憔悴不堪,却无处申诉。他们抵抗的方式只有两种,小规模的抵抗是罢市,大规模的抵抗则是起义。这些都是现实中无可奈何的事情。起义的结果,无外乎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改朝换代被视为寻常之事。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都系无赖出身,今天还是盗贼,明天就变成了圣人。在这里,只尊崇强权,其他都无所谓。因为这种习俗和人心所向,所以历史上不断出现草莽英雄揭竿而起的事迹。其中有些朝代能够承平数十上百年,不过是因为经历前一次的祸乱和屠杀后,人民厌倦了动乱,同时人口急剧减少,谋生变得相对容易,或者君王和宰相有御下的技巧,用小恩小惠来笼络民心,进行缝缝补补,安定了一时。但实际上,全国动乱的种子从未断绝,稍有机会就会重新破土而出。因此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传记,充斥着流血和牺牲。这些都是无法回避的。清朝兴起于关外,入主中原,以我们民众的自尊心和自大心理,蔑视其他民族,自然不能对此毫无芥蒂。因此自从明朝灭亡后,汉族遗民结成秘密党会,企图恢复明朝的统治,这种活动持续了两百多年,遍布十八个行省,随处可见。虽然之前他们多次煽动起义,但由于清朝连续出现英明的君主,这些人一直未能得逞。然而,这种郁积已久的情绪,终究会爆发出来。到了道光、咸丰年间,官吏庸劣,已不足以令人害怕,这一点显而易见。此外,弊政重重,国家的耻辱纷至沓来。热诚之士想要扫除迷雾,开创新的局面,而奸诈之人则想趁机谋取不义之财。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形势所趋、理所当然吧。像洪秀全、杨秀清、李秀成等一代枭雄应运而生;同时,像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一代英雄也相继崛起。
李鸿章最初以优贡生的身份客居京城,凭借文学才华得到曾国藩的赏识。李鸿章拜曾国藩为师,与曾国藩日夜相处,共同研究义理和经世之学。李鸿章的一生修养都基于此。在他进入翰林院不到三年时,金田起义爆发了。洪秀全以平民之身,在广西揭竿而起,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蹂躏了半个中国,东南地区的名城相继陷落。国家土崩瓦解,有岌岌可危、一天也无法维持的态势。当时,李鸿章正在原籍安徽协助巡抚福济和吕贤基处理军事事务。此时庐州已经陷落,敌军分兵占据了附近地区,形成掎角之势。福济想收复庐州,但未能如愿。李鸿章于是建议首先攻占含山、巢县,以切断敌军后援。福济便立即给他军队,随后李鸿章成功占领了这两个县。从此,李鸿章的知兵之名远扬。当时是咸丰四年(1854年)十二月。
洪秀全攻占武昌时,曾国藩作为礼部侍郎正在家中丁忧,他奉旨协助组织团练,慨然以练兵靖难为己任,湘军应运而生。湘军者,淮军之起源。当时,八旗和绿营的士兵都已懈怠废弛、懦弱无能,无法发挥作用。他们的将领也都平庸无能、暗弱失职。曾国藩洞察大局,知道如果不进行彻底改革,就不会取得实效。因此,他广泛招揽人才,全面筹划,表现出坚忍刻苦、百折不挠的精神,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毫不退缩。国家恢复的生机,实际上是从这里开始的。
洪秀全占领金陵后,逐渐生出骄傲和懈怠之心,内部自相残杀,腐败非常严重。如果当时的官军能得到合适的人才,用实力攻击洪秀全,平定大难是指日可待的。但是,当时官军的骄傲和腐败程度甚至超过了敌军。咸丰六年,向荣的金陵大营第一次被击溃。咸丰十年,和春、张国梁的金陵大营再次被击溃,随后江浙地区相继沦陷,太平军的气焰比最初更加嚣张。加上咸丰七年以来与英国发生了战争,当张国梁、和春阵亡的时候,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烧毁了圆明园。外部侵略和内部腐败交织逼迫,到了这个时候,祖宗传下的十世基业已经岌岌可危了。
曾国藩虽然治兵十年,但他所负责的只是上游防务。这既是因为曾国藩深思熟虑、慎重行事,不急功近利,采取了踏实、渐进的策略,也是因为朝廷委任不专、事权不一,导致曾国藩无法完全实现志向。曾国藩率领湘军以客军身份在两湖、江淮等省转战,其间受到地方官员掣肘而错失机会的情况屡见不鲜。所以,他迟迟没有取得成功。直到金陵大营再次崩溃后,朝廷才意识到,除了湘军之外,已经没有其他可以依靠的力量。咸丰十年四月,朝廷才任命曾国藩暂代两江总督之职,随后正式任命,同时授予他钦差大臣的职务,负责督办江南军务。从此,兵权和饷权才统一归曾国藩掌管。这样,曾国藩才能与左宗棠、李鸿章等贤才合力平定苏、皖、江、浙等地,整体局势开始出现转机。
李鸿章在福济的幕府时,福济曾上疏推荐李鸿章为道员,但被郑魁士所阻而没有得到任命。当时谣言四起,毁谤接连不断,李鸿章几乎无法在乡里立足。后来他虽然被任命为福建延邵建遗缺道,但也只是个虚名,并没有实际的公务。到了咸丰八年,曾国藩移师建昌,李鸿章前来拜访他,被留在曾国藩幕府中。咸丰九年五月,曾国藩派遣在抚州的湘军,包括旧部四营和新募的五营,由他的弟弟曾国荃统领,前往景德镇协助剿灭敌军,并请李鸿章担任参赞一同前往。江西平定后,李鸿章又在湘军大营追随曾国藩两年多。咸丰十年,曾国藩督管两江地区时,提议建立淮扬水师,并请求任命李鸿章为江北司道,但还未成行,他又推荐李鸿章为两淮运使。然而,奏疏刚上,咸丰帝就北上了,没有审阅这一奏疏。这时李鸿章已经38岁了,他怀才不遇,郁郁寡欢,已经过去了半生的他自认为命运多舛,不再追求功名利禄。唉!老天这是在折磨李鸿章呢,还是在厚待他呢?李鸿章颠沛流离十多年,磨砺了气节,锻炼了才能,这些都为他以后担当重任做了准备。在曾国藩军中担任幕僚的数年,正是李鸿章受益终身的学习与实践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