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李鸿章的地位

中国历史与李鸿章的关系

本朝历史与李鸿章的关系

要评价李鸿章,必须了解他所生活的国家和所处的时代这两方面。

第一,李鸿章所生活的国家,是一个存在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国家,他所处的时代又正好是专制政体进化到完美、达到顶峰的时代。

第二,李鸿章所生活的国家,是满族人统治的国家,他所处的时代又正好是统一已久、汉人的权利开始逐渐恢复的时代。

评论者常常说李鸿章是近代中国的权臣。我不知道评论者如何定义所谓的“权臣”。如果把李鸿章和汉朝的霍光、曹操,明朝的张居正,以及近代欧美和日本的所谓立宪君主国的大臣相比较,他的权力与他们的权力显然有很大不同。如果李鸿章真的是权臣,那么看看古代中国的权臣,他们专权擅断、控制君主,让天下人畏惧,从而危及国家;而李鸿章却忠诚正直,没有私心,也可以说他是纯粹的忠臣。如果李鸿章真的是权臣,那么看看近代各国的权臣,他们雷厉风行,改革政务,操纵自如,却不怕招致怨恨;而李鸿章却消极拖延,畏首畏尾,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也可以说他是平庸的臣子。尽管如此,李鸿章所处的环境,确实与其他权臣都不同。接下来,我们要如同点燃犀牛角做的火把一般,照亮历史,纵观古今,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是君主专制政体的国家。然而,这种专制政体也是遵循进化公理逐渐发展起来的,直到现在才达到完善。迄今为止,权臣的权力已经被削弱殆尽。回顾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三桓、晋国的六卿、齐国的陈氏和田氏,都是千古权臣中的巨头。当时完全是贵族政体,大臣对于国家,向来是国家有一万,而权臣从中拿走一千;国家有一千,而权臣从中拿走一百。树枝强了一定会伤及主干,这是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到了两汉时期,天下统一,中央集权政体逐渐形成,但基础尚未稳固,所以外戚的祸患特别严重,霍光、邓骘、窦融、梁冀之流,接连发展起来,权势熏天,王莽继之篡夺了汉朝的江山。这是带着贵族政治的余波,如果没有显赫的家世,是不敢觊觎国家大权的。范晔在《后汉书》中评论张奂、皇甫规等人,说天下有一半的功劳要归于他们,因为他们声名远播,有改变天下命运的能力。即使如此,他们还是俯首帖耳,没有反叛之心,这是儒家学说教化效果的体现。此外,也是因为贵族掌握大权的风气尚未衰败,所以不是贵族之人就不敢有非分之想。这是权臣的第一种类型。到了董卓之后,英雄豪杰纷纷崛起,曹操借机窃取了高位。曹操开启了以武功成为权臣的先河,此后司马懿、桓温、刘裕、萧衍、陈霸先、高欢、宇文泰等人,都遵循这个轨迹。这是权臣的第二种类型。再比如秦国的商鞅,汉代的霍光、诸葛亮,宋代的王安石,明代的张居正等都是平民出身,没有依靠,是凭借才学获得主上的赏识,被主上委以重任,由此得以实现他们的志向,让全国听从他们的命令。他们权倾一时,其地位几乎与近代立宪国大臣的地位相当。这是权臣的第三种类型。而那些下等的权臣则巧言令色,献媚君主,窃取国家权力,残害百姓,如秦国的赵高,汉代的十常侍,唐代的卢杞、李林甫,宋代的蔡京、秦桧、韩侂胄,明代的刘瑾、魏忠贤等。这些人都是小偷小摸之徒,不足挂齿。这是权臣的第四种类型。中国数千年的权臣,大致就是以上四种。

总的来说,越往古代,权臣越多,越接近近代,权臣越少。这是什么原因呢?大概权臣的消减,与专制政体的进化是成比例的。中国专制政治的发达,其推动力主要有:一是专制主义的逐渐渗透,二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的布局规划。孔子目睹了周朝末年贵族统治的严重弊端,想确立一个权威以安定天下,所以他非常痛恨权贵之门,多次著书立说进行教化。汉朝兴起后,叔孙通、公孙弘等人利用儒术树立君主的威权,汉武帝推崇六艺而罢黜其他学派,大力弘扬儒术以教化天下,越来越强调君臣之间的名分差别,世人这才渐渐知道权臣是要被唾骂的。此后两千年来,人们都把儒家思想作为国民教育的中心点,宋朝的理学家大力宣扬,使这个基础更加稳固。凡是官员中的上流人士,以及洁身自好的人,全都严格奉行。道义、理性既然已经深入人心,枭雄霸道之气自然得以尽消,使人们束缚于名教、礼法。像汉朝的诸葛亮、唐朝的郭子仪,以及近代的曾国藩、左宗棠以至李鸿章,都受到了这种影响。另外,历代君主都吸取了朝代兴亡的教训,研究补救的方法,所以法律日益严密,以至于贵族掌权的情况到汉朝末年几乎绝迹了。汉光武帝、宋太祖对待功臣,给予优厚的俸禄,解除他们的军权;而汉高祖、明太祖对待功臣,却寻找各种借口,诛杀他们的家族。虽然用法有宽有严,但削弱权臣的权力、巩固皇权的目的是一样的。到了近代,全国统一实行郡县制,贵族的封地不再世袭,朝廷内外官员互相牵制,而皇帝则像挥动长鞭驱赶牲口一样统治他们。即使再侍奉皇帝十年,即使在外开府千里,只要皇帝一道诏书下来,他们就要连夜交出印信,乖乖地去当老百姓。因此,身居要职的人没有什么侥幸心理,只以保持自己的地位和名声来互相劝勉。难道是他们的品性比古人好吗?不过是形势造成的罢了。因为这两个原因,所以桀骜不驯的人有所收敛,不敢肆意妄为,天下也得以稍微安定。而洁身自爱的人,大多都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戒备心理,不愿意使自己处在受怀疑的位置上;即使国家有大事,明知只要自己出面就能对国家有利,他们也不敢力排众议,违抗圣旨,让自己冲在前面。俗话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当时满朝的官员都遵守这种明哲保身主义。这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有其渐变的过程的。

到了清朝,又有一个特别重大的原因。清朝从东北部落崛起,入主中原,靠几十万的满人统治着几亿的汉人,满人与汉人之间不可能没有分歧,这是形势使然。自从云南、福建、两广的三藩由投降的将领在当地开府设衙以来,就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朝廷大费周折才将其平定。此后,朝廷的威严和权力才统一集中起来。所以两百年来,满族官员中有专权的人,汉族官员中则没有专权的人。像鳌拜、和坤、肃顺、端华之类,其专权程度几乎可以与前代相提并论,他们都是满人。统计起来,历次军事行动,除了开国之初的不算,像平定三藩,平定准噶尔部,平定青海,平定回部,平定哈萨克、布鲁特、敖罕、巴达克山、爱乌罕,平定西藏、廓尔喀,平定大小金川,平定苗疆,平定白莲教、天理教,平定喀什噶尔等十几次出征,都使用八旗兵,由亲王、贝勒或满族大臣督军。至于平时,朝廷内部机构及地方上的封疆大吏,汉人只不过充数而已,对于政事没有什么发言权。如顺治、康熙年间的洪承畴,雍正、乾隆年间的张廷玉,虽然地位尊贵、名望重,实际上只是弄臣罢了。其余百官,更不值一提。咸丰以前,汉人从来没有担任过将相等重要职位(有一两个将帅也是汉军旗人——梁注)。到了洪秀全、杨秀清发难,赛尚阿、琦善都以大学士的身份担任钦差大臣,率领八旗精兵远征,拖延了时间,耽误了战机,使得太平军势力日益强大。直到这时,朝廷才知道八旗兵靠不住,开始委任汉人以大权。所以金田一役,实在是满汉权力消长最初的关头。到曾国藩、胡林翼等人在湖南、湖北崛起,成为平定江南的中坚力量,然而还要命令官文以大学士身份兼钦差大臣。当时朝廷虽然不得不倚重汉人,却又怎么能对汉人推心置腹呢?曾国藩、胡林翼竭尽全力与官文交好,每当有军事奏议,一定把官文的名字署在前面,有了功劳全归给官文,报捷的文书必须等官文签署了才发出。他们如此谦让,固然可敬,但他们的一番苦心,也实在可怜。读一读《曾文正公文集》就可看到,自从攻克金陵之后,曾国藩就战战兢兢,如芒在背。像曾国藩那样学养深厚的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李鸿章的自信心还不及曾国藩呢!所以说,李鸿章的地位,和汉代的霍光、曹操,明代的张居正,以及近代欧洲、日本那些所谓立宪君主国的大臣相比,有很大不同,这是形势使然。

要论述李鸿章的地位,就不能不明确中国的官制。李鸿章历任官职有大学士、北洋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商务大臣,以及江苏巡抚、湖广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直隶总督等。从表面上看,他的地位已经极高了。然而,自从雍正以来,政府的实际权力掌握在军机大臣手中(自同治以后,总督巡抚的权力虽然日益增加,但也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梁注)。因此,一国政治的功过,军机大臣应承担大半责任。尽管李鸿章作为总督巡抚,与普通的总督巡抚不同,但如果把将近四十年来政治上的失误都归咎于李鸿章,那么他肯定是无法承受的。试列举同治中兴以来有实力的军机大臣如下:

第一阶段,文祥、沈桂芬时代,在同治初年。

第二阶段,李鸿藻、翁同龢时代,跨越同治末年至光绪初年。

第三阶段,孙毓汶、徐用仪时代,从光绪十年(1884年)至光绪二十一年。

第四阶段,李鸿藻、翁同龢再次掌权的时代,从光绪二十一年至光绪二十四年。

第五阶段,刚毅、荣禄时代,从光绪二十四年至今。

按:从这个列表,也可以看出一些满汉权力消长的情况。在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之前,汉族人没有真正执政的。文祥提携沈桂芬,实际上是汉族人掌握政权的开端。之后,李鸿藻、翁同龢以及孙毓汶、徐用仪两位尚书相继掌权。他们个人的品德和能力不必评价,重要的是,同治以后,汉族人不仅在边疆大吏中占了一半以上,即使在政府中枢,汉族人的势力也急剧上升。然而,自戊戌八月以后,形势又发生了变化。这其中的原因说来话长,因与本书主旨无关,故不详述。

由此可以看出,几十年来与李鸿章共事的人是什么样的。虽然他们的品德和能力各不相同,不便细说,但总的来说,他们都不是与李鸿章同心、同力、同见识、同主张的人。李鸿章向俾斯麦诉说的话,就是这个意思啊!更何况军机大臣们还要仰承其他人(暗指慈禧太后——译者注)的旨意。这就是我为李鸿章感到悲哀的原因。我的这个观点,并不是有意偏袒李鸿章,为他开脱。我知道,即使李鸿章真的有实权,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他所取得的成就也绝对不会远远超过今天。为什么呢?因为李鸿章本就是一个“无学识”之人。如果李鸿章真的是英雄豪杰,那么凭借他原有的地位,又怎么不能继续发展,扩大势力,以期在全球推行他的政策呢?像格兰斯顿、俾斯麦那样的人,难道他们面前就没有阻力吗?因此这不是为李鸿章辩护的理由。然而,如果把中国的政治失误全部归咎于李鸿章,虽然李鸿章的牺牲固不足惜,但是那些执政误国的军机大臣却反而可以借此推卸责任,而我们四万万放弃国民责任的人也不会知道自己的罪过。这就是我为什么在李鸿章的地位问题上,不得不进行详细争辩。至于对他的功过和本人的评价,我会在文章最后进行总体论述。 gzsxuKECqaCWJA8jeGQJsEmbTAYtj/0PUPpq/mVY/x+pCzA0spG9pJoZvVGrUfn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