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绪论

这世上只有平庸者才能做到既没有过错,也没有赞誉。如果全天下的人都厌恶他,那他就可以被称为超乎寻常的奸雄了;如果全天下的人都赞誉他,那他就可以被称为超乎寻常的豪杰了!虽然如此,但当我说“天下人”时,普通人占了绝大多数,而不一般的人则凤毛麟角。用普通人来评论不一般的人,如何看出合理之处呢?赞誉满天下,未必不是言行不一的伪君子;诽谤满天下,未必不是伟人。常言说“盖棺论定”。我见过有的人盖上棺盖后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对他的评价还未能确定。每个人都坚持他们赞同的,否定他们否定的,那么后人怎能从中判断呢?有这样一个人,赞誉他的人成千上万,毁谤他的人也成千上万;赞誉他的人把他夸到了极点,毁谤他的人把他贬到了极点;他现在受到的毁谤恰好能与他之前受到的赞誉相抵消,而其他人对他的赞誉也能够与他现在受到的毁谤相抵消。像这样的人是怎样的人呢?答案是:这可是个非同一般的人。他是否是非常之奸雄或非常之豪杰暂且不讨论,但总的来说,他的地位和行事,绝对不是常人的眼光和舌头能够看清和品评的。只有明白这个道理的人,才可以读我的《李鸿章》。

我敬佩李鸿章的才能,我惋惜李鸿章的见识,我同情李鸿章的遭遇。李鸿章遍访欧洲,到了德国,拜见前宰相俾斯麦,向他请教:“作为大臣,想为国家竭尽全力,但满朝的意见都与自己不合,众人都阻挠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实现志向,有什么办法呢?”俾斯麦回答:“首先要得到君王的信任。得到了君王的专宠,还有什么事做不到呢?”李鸿章说:“假如他的君王无论谁的话都听,君王身边身居要职的人常常借威势而行事,掌控大局,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俾斯麦沉默良久说:“如果作为大臣,用至诚之心为国忧虑,我认为一定能感动君心。倘若和妇人女子共事,那就无能为力了。”(这句话是根据西方的报纸翻译出来的,寻常的中文报纸上所登载的《星轺日记》的内容,因为有所忌讳,所以没有翻译收录——梁注。)李鸿章默然无言。唉!我看到这里,知道李鸿章心中的苦闷、牢骚和抑郁是旁观者无法理解的。我之所以责备李鸿章,就在于此;我之所以宽恕李鸿章,也在于此。

自从李鸿章这个名字出现在世界上以来,世界各地的人都只认识李鸿章,而不认识中国。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李鸿章成了中国的唯一代表。显然,一个国家的人评价另一个国家的事情,是无法得到真相的。但是,总的来说,李鸿章是中国近四十年来第一流的重要人物。读中国近代史,势必不可不谈李鸿章;而读李鸿章传记,也势必不得不涉及中国近代史。这是有见识的人都会认同的。所以我这本书,就是起名《同光以来大事记》也是可以的。

不仅如此,一个国家现在的现象,一定和它以前的历史有关系,所以历史是现象的原因,现象是历史的结果。既然李鸿章和现在中国的关系这么深,那么想要评论李鸿章,就必须用锐利的眼光观察中国几千年来政权更迭的大趋势、民族兴衰的暗流,以及现在中外交涉的隐情,从而找到李鸿章在中国历史上的位置。孟子说:知人论世。时代本来就不容易研究,一个人难道就容易了解吗?

当今中国的评论家,常常将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叛乱当作李鸿章的功绩,而把多次和谈当作他的罪行。我认为这种看法既没有正确评价他的功绩,也没有正确判断他的过失。昔日德国的俾斯麦曾经对李鸿章说:“我们欧洲人认为,能够对抗异族的人才是有功的,而不看重那些残杀同类来保护某个姓氏的人。”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叛乱,就像兄弟在家里争吵,哥哥把弟弟的脑袋打破,这样的功绩,让兄弟之间都感到害怕。至于我们对于国家耻辱的愤怒、对于和谈的痛恨,把所有的怨恨都集中在李鸿章身上,固然不是没有原因。但是,换个角度思考,在乙未年二三月份和庚子年八九月份,如果让那些评论家处在李鸿章的位置上,他们能够处理得比李鸿章更好吗?以此为罪名,恐怕也只是让那些冷嘲热讽的旁观者发泄口舌之快罢了。所以我对李鸿章在中国历史上功过的评价,是另有标准的。

李鸿章已经去世了,外国的评论家们都认为李鸿章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人。他们还说,李鸿章的死,对中国未来的整体形势一定会产生巨大影响。关于李鸿章是否真的足以被称为“中国第一人”,我不敢妄加评论;在如今50岁以上的人,以及三四品以上的官员中,没有一个比得上李鸿章,则是我敢断定的。李鸿章的死,是否真的对中国全局产生影响,我也不敢妄加评论;但现在政府失去了李鸿章,就像老虎失去了伥鬼,盲人失去了向导,前途危险,麻烦事会变得更多,这却是我敢断言的。我希望外国人的评论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那么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却只能依赖一个李鸿章,中国还有救吗?

西方哲学家曾经说过:时势造英雄,英雄也能造就时势。像李鸿章这样的人,我不能说他不算是英雄。但他虽然是被时势造就的英雄,却不是能造就时势的英雄。被时势造就的英雄,只是普通的英雄。天下这么大,历史这么长,哪个时代没有时势呢?所以读二十四史,像李鸿章这样的英雄多如牛毛。至于能造就时势的英雄,则是千载难逢。这就是中国历史之所以总是沿袭旧例而不做新意,最终不能闪耀出震撼世界的光芒的原因。我写这本书时,心中充满了感慨。

历史学家评论霍光,惋惜他“不学无术”。我认为李鸿章不能成为非同寻常的英雄,原因也在这四个字。李鸿章不懂国民的原理,不通世界的大势,不知政治的根本。在19世纪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里,他只顾修补漏洞,追求一时的安宁,不致力于增强国民实力,使国家的威势和德政达到繁荣的顶峰;他只是肤浅地学习西方的表面知识,不顾水流之源,就自满自足了。他还凭借小聪明和小手段,想要与世界上著名的大政治家抗衡,放弃重要的,争夺次要的,虽然竭尽全力,又能有什么帮助呢?孟子说:“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此之谓不知务。”(大口吃饭,大口喝汤,却问有没有牙齿可以咀嚼,这叫作不懂怎样做事。)大概就是这种情况。李鸿章晚年显而易见的失败,都是这个原因。尽管如此,这又怎么能怪他呢?李鸿章本来就不是能造就时势的人。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常常被社会数千年来的思想、习俗、道德所困扰,无法自拔。李鸿章没有出生在欧洲,而是出生在中国;没有出生在今天,而是出生在几十年前。在他之前和与他同时代的人之中,没有一个能造就时势的英雄引导他、帮助他,那么他所处的时间和地点所孕育的人物,只能是这样的,这本来就不能怪李鸿章。更何况他所遇到的困难,让他连自己的志向都不能完全实现!因此,我说:敬重李鸿章的才能,惋惜他的见识,也为他的遭遇感到悲哀。以后还会不会有像李鸿章这样的人物崛起呢?时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成为英雄的方式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他们不能再用我宽恕李鸿章的那些标准宽恕自己了。 bgyou9/ihM3bmAsxGOSqE6SZOn9acUieoTtaHoQCgCoNycuckJyNI62h0kJ0IKM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