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完全模仿西方人的传记体例,记载了李鸿章一生的行为事迹,并对其进行了评述,让后来的读者了解其为人。
中国的旧文体,凡是记载一个人事迹的,或者用“传”,或者用“年谱”,或者用“行状”,大体上都是记叙事情,不会在记叙时加上评论赞美,如果有就附在文章末尾。夹叙夹论这种写作方式,实际上是从太史公开始的,《史记·伯夷列传》《史记·屈原列传》《史记·货殖列传》等篇都是如此。后人缺乏史学识见,不敢学习这种写法。作者不才,私下采用了这种写法。
四十年来,中国的大事,几乎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所以给李鸿章作传,不能不用写近代史的笔力。作者对时局稍有见解,不敢隐瞒,是为了有益于将来的人,而不是过去的人。遗憾时间太紧迫,行囊中没有一本书可供考证。其中难免有记叙错误的地方,希望以后能进行补充修正。
平吴战役,记载了很多湘军的事情,似乎有些烦冗,但是淮军和湘军的关系非常繁杂,不这样不足以展现当时的形势。敬请读者谅解。
《中东和约》《中俄密约》《义和团和约》都引录了全文,因为李鸿章的事迹的前因后果,与这些公文关系很大。所以不避烦琐,全部录入。
李鸿章在中国受到很多非议,我和他在政治上是对手,私人交往也很淡薄,肯定不会有意为他辩护。书中之所以有为他辩解的话,甚至有一些和世俗观点不同的看法,这是因为记述历史必须用公平的心态对待。否则,这本书无异于滥印的无用之书。英国著名宰相格林威尔曾经呵斥一个画家,说:“Paint me as I am.”意思是“画出我的真实面貌”。我写这本书,自信不会被格林威尔呵斥。李鸿章如果知道,一定会在九泉之下微笑着说:孺子知我。
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一月十六日
梁启超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