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在接受公开采访时表示,汽车制造虽然是一项传统且复杂的工艺流程,但新能源汽车因为不需要内燃机,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造车的难度。但造车要重构供应链和生产链,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此,在雷军宣布小米将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之后,小米团队马上开始进行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
欲干大事,先搞定人事。小米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建造车团队。对于一直以手机和智能家居为主要领域的小米来说,汽车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不论是对小米造车团队的组建,还是对小米文化的融合,都是极大的挑战。小米从汽车制造领域内迅速引入大量优秀的企业人才,包括全球知名汽车品牌保时捷、宝马等工厂,同时又从小米集团内部借调了多名精兵强将,共同组建一支具有全球化背景的设计团队。小米官方微博还发布了雷军与其他16位汽车团队骨干的合照,除了雷军和前宝马集团IX设计师李田原外,其余均为小米内部骨干,洪峰、卢伟冰、刘德三位小米合伙人担任小米汽车的高管和监事。
加上雷军本人,小米汽车初创团队共17人,这17人的优势和短板都非常明显。
在17位核心成员中,有14人加入小米超过10年,彼此之间工作协调基本不需要再磨合,并且这些核心元老对小米有着极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大家相互配合,可以发挥巨大的战斗力。对于掌舵人雷军来说,这样的团队用起来更得心应手。
这个团队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这些人在消费电子产业具有全面且丰富的经验,并且嗅觉敏锐,可以快速了解行业动向。这17个人曾以软件和生态链为主导,成功打造MIUI、Mix、米聊、小米盒子等。如果将这些能力转嫁到座舱操作系统的研发方面,定能水到渠成。
但是,他们的短板也很明显,那就是缺乏造车的实战经验。在这些人中,只有李田原有在汽车行业工作的经验。同时,关于汽车制造、电池电机等领域方面的技术,这些人的经验也存在不足。
为了弥补团队人才的短板,小米开放了研发、制造、供应链、智能化等汽车相关领域的人才入口,以“股权+薪资”的方式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原极狐汽车总裁于立国,原吉利汽车研究院总院长胡峥楠、前奔驰德国总部高级外饰设计师仇臻、前宝马高级内饰设计师Shin Muto、前麦格纳中国区副总裁黄振宇等,都先后加入了小米的造车团队。
2017年7月,小米又在官方招聘界面上放出了500个自动驾驶相关的招聘岗位,应聘者纷至沓来。截至2023年第二季度结束,小米汽车相关研发人员数量已接近3000人。雷军也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小米第一辆车整体投入了3400名工程师,研发投入超过100亿。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行业人才共同集结在小米汽车的旗帜下,遵循小米方法论的指导,马上开始热烈的讨论与推演,迅速碰撞出了许多令人惊艳的想法。
除了积极招揽人才之外,雷军自己也没闲着。他表示,自从小米决定造车的那一刻起,他就要重新成为一个“小学生”,从头学习一个极为复杂的行业,从头去面对一条漫漫的百年征程。他还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就是一定要亲自开够100辆车。因为要想造车,自己必须爱车、懂车,如果不懂,就不可能做出一辆好车。他通过试驾各种车,认真学习每辆车的优点,学习它们的出色长板,并且不折不扣地完成了这个目标。
小米的造车团队堪称世界上最强的造车团队之一,小米为此投入了大量资金,雷军甚至说:“我们有什么?我们有钱,有研发团队,有全球智能生态,我们亏得起。”“小米决定10倍投入,从底层核心技术做起,认认真真造一辆好车,并通过15年到20年的努力,成为全球前五的汽车厂商,为中国汽车工业全面崛起而奋斗!”
在雷军看来,小米汽车是小米集团从手机行业到汽车行业的重大跨越,更是“人车家全生态”完整闭环的关键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