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7月,又一个毕业季,武汉大学的校园里到处都弥漫着毕业生离别的伤感情绪,其中就包括22岁的雷军。
由于在校期间成绩优异,雷军被分配到北京近郊的一个研究所工作,这让雷军很开心。虽然很多同级毕业生都选择到广州、深圳去“淘金”,但在雷军看来,北京是中国电脑业的圣地,那里较之广州、深圳乃至武汉,信息都要灵通得多,市场也大得多。而且在雷军心目中,梦想比金钱更重要,他像飞蛾扑火一般,坚定选择北上,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带着要干一番大事业的决心,雷军来到了北京,进入研究所工作,并且还参与了一个很大的研究项目。但他很快发现,这份工作很枯燥,自己也找不到参与大项目的感觉。那段时间,雷军感觉每天的时间都过得非常慢,慢得自己不知道该如何打发,同时内心也变得越来越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该怎样才能突破现状。
一个偶然的机会,雷军结识了用友软件的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副总经理的苏启强。了解雷军的情况后,苏启强建议雷军继续开发加密软件。在苏启强看来,“很多事情,选定一个方向,每天都在坚持,不受干扰,最后肯定能有所收获”。
虽然雷军不太愿意再开发小产品,但他想想这样就能更多地接触计算机,还能打发枯燥的时间,于是,他听从苏启强的建议,继续升级在大学期间开发的Bitlok软件。此时距离雷军开发第一个版本已经过去了两年时间,雷军写软件的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回头再看这款产品,雷军感觉它有很多不足,因此决定推翻此前的程序重写。
不过,这时再写软件比上学时麻烦多了,因为自己白天要上班。虽然研究所里的工作不忙,但也不能干别的。而且为了接触更新的计算机信息,雷军每个周末都要跑中关村,那里才是真正的“电脑一条街”,那里可以让他结识更多的电脑精英,了解最新的计算机技术。这样一来,他就只能利用周一到周五晚上的时间来写软件。
为了节省时间,雷军经常要用小时来安排晚上的日程表,有时完不成计划就直接熬通宵。每当万籁俱寂,雷军还坐在电脑前专注地写着程序时,他常常体会到一种莫大的精神鼓舞:自己在用别人睡觉的时间干活。一想到这里,他就感觉浑身都充满了力量和干劲。
由于刚参加工作不久,雷军哪怕干通宵,第二天早晨自己困得很,也不好意思请假。其实对于雷军来说,最大的痛苦并不是觉不够睡,或者薪水太少,而是自己的快乐没人可以分享。每次遇到难关时,身边没有人帮忙,只能自己硬磕;而当自己花费了很大力气终于跨越难关时,哪怕高兴得手舞足蹈,身旁也没有人可以分享,那种感觉让雷军很不爽。
即使是在这种寂寞的、无人分享快乐的日子里,雷军还是顺利完成了加密软件Bitlok 1.0版的升级。这版Bitlok1.0软件后来被不少大型软件公司选用,如用友、超想、金山等,甚至在超过100万台的计算机上使用过。这才是最令雷军欢欣鼓舞的事。在此之后,雷军一直坚持开发加密软件Bitlok,使Bitlok出了一系列的版本,一直很受用户欢迎。
从这件事中,雷军也得出一个结论:产品是开发者和用户合作的产物,产品不仅属于开发者,也属于用户。如果说加密软件Bitlok比同类软件更好的话,那就是因为雷军一直在关注和采纳用户的意见,然后对其进行一次次的升级和完善。
当然,每一个软件研发者对待自己的作品都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充满了感情,愿意用心呵护,助其茁壮成长,雷军也不例外。虽然雷军写加密软件Bitlok 1.0的时候可能有些不情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雷军对它的感情越来越深。即使后来进入金山公司,他也依旧没有放弃对加密软件Bitlok的更新和完善,最终使之成为盘古组件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