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大二下学期,雷军已经将大学里的课本知识学得差不多了,因此他在电子街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一有闲暇,他就背上背包,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到电子街,帮商户装系统、修电脑和编程序。此时,他内心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想自己写点什么软件出来,并且让人们能用上他的软件。当时的雷军已经意识到,在国内做软件,最重要的就是掌握中文处理和加密这两项最关键的技术。
中文处理是很重要的,在中国软件开发的过程中,中文处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一问题也使中国的用户很难同步享受世界上最新的软件成果。同时,它也成为中国软件产业难以打破的壁垒。毕竟对于外国程序员来说,要克服中文这个难关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中文处理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国软件产业,这无疑成了中国软件的市场和希望所在。
然而,当时国内软件的盗版现象很严重,开发软件要想卖钱,就必须做到不被拷贝和盗版,因此加密技术也成为软件产品销售的保证,全国几乎没有一家经销商愿意销售没有加密的软件。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到以后写软件时更加方便,雷军便想开发一个加密程序软件。
就在这时,一个偶然的机会,雷军很幸运地认识了一位“技术大牛”,他就是后来的金山公司副总裁王全国。现在看来,与王全国的相识,无疑成为雷军这一生中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事。
雷军与王全国结识于1989年的春天。王全国跟雷军一样,也是武汉大学的学生。他比雷军大5岁,是雷军的学长,当时已经毕业,在校办的一家网络设备公司工作,并且是电子街上的技术权威。在电子街上,王全国手里的软件是最多的,而雷军也喜欢软件,就这样,他便跟王全国认识了。
从那以后,雷军经常到王全国那里蹭电脑用。雷军发现,他们的电脑比学校机房的电脑好太多了,而且都是最新型号的。雷军就在王全国公司的演示机上写程序,如果有客户前来咨询,他就帮忙接待和介绍。
随着两人了解的逐渐加深,王全国发现,雷军不但勤奋好学,而且能力和技术水平也很强,因此他很喜欢这位学弟。雷军把自己想要写加密软件的想法告诉了王全国,王全国觉得这个想法可行。于是,这一年暑假,两人便决定合作,一起写一款加密软件。
从那以后,王全国所在的公司一下班,卷帘门一关,里面便成了王全国和雷军的世界。每人两台电脑,一台写程序,一台做测试,他们经常写到凌晨,困了就直接躺在沙发上睡觉。
两个人性格不同,工作风格也不同。雷军在回忆这段日子时表示,自己写软件往往“一上来就直奔主题,速度很快,可能会在过程中不断修正”;而与雷军相反的是,王全国会“先仔细研究一下,看看有没有窍门,然后再动手,速度有些慢,但可以避免出错”。虽然单独来看,两个人的工作方式各有利弊,但只要一起合作,就能取长补短,互相促进,达到最佳效果。
就这样没日没夜地忙了半个月。半个月后,两人合作的第一款加密软件——Bitlok终于诞生了。他们把这个版本号设定为0.99,因为他们认为这款产品距离真正好的版本还有一些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