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末,电脑在中国还很罕见,即使在武汉大学计算机系,电脑也属于稀缺设备。雷军上大一时,全年级同学上机实践使用的只有一台68000小型机。这种小型机的性能远不及十几年前的手机,机器上还挂着二十多台终端机,速度慢得令人发指。但就算是这样的条件,上机也要凭票,每个学生每周只有两张上机票,每次上机两小时。想用这么短的时间学会写程序,几乎不可能。
为了能有更多上机实践的机会,雷军一有空就跑到机房门口排队,看能不能“蹭”到电脑用。能够有机会在机房中安心地学习、编写程序,对雷军来说是一件非常愉快而有意义的事。在雷军看来,电脑没有人那么复杂,一个人只要程序写得好,就可以跟电脑处好关系,指挥电脑做好他想做的事,这时他就是十足的主宰者。
由于电脑资源紧张,学生想上机就必须提前一个小时到机房门口排队。武汉的冬天很冷,又没有暖气,进入机房还必须穿拖鞋。机房旁边有个通风口,雷军在机房旁穿着拖鞋等一个小时,每次都冻得直哆嗦,但一想到可以进去上机,他乐此不疲。
雷军在回忆起自己的这段大学生活时表示,自己解决上机问题的诀窍就是“泡”,每天待在机房里磨蹭……运气最好的时候就是别人不来,有空的机器;如果有人不懂,他也可以借指导之机用一会儿电脑;实在不行,他就坐在一旁看热闹。
为了能有效地利用上机时间,雷军每次都提前在纸上把程序代码写好,到机房后就可以直接输入电脑。实在没电脑用时,他就在纸上写程序。计算机教材中的示范程序基本都是写得最好的,为了能达到这个水平,雷军就合上教材,在纸上以文字的方式重写所有示范程序,并且反复写,直到写出与教材同样水平的程序。
大二的时候,雷军写的Pascal作业被老师当成“神作”,编入了新版《Pascal语言程序设计》教材中。这令他非常高兴,也很有成就感。后来,他就开始帮老师做课题,在实验室的电脑前熬过一个又一个通宵,也逐渐成了同学们眼中的“技术高手”。在这个过程中,雷军不仅席卷了武汉大学所有能得到的奖学金,还获得了“挑战者”大学生科研成果三等奖、武汉大学三好生标兵、光华一等奖学金……
后来,雷军慢慢发现,计算机不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即使能经常在机房里蹭到电脑,校园里能学到的知识也十分有限,并且很多都经不起实践检验。如果没有实践,他考再高的分数也无疑是纸上谈兵。雷军觉得,外面的世界也许更精彩,也更广阔。于是,从大学二年级起,他就经常一个人往校外跑,并称自己要去“闯荡江湖”。
雷军当时“闯荡江湖”的装备只有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和一个背包,在今天看来,这套装备有些寒酸,但他觉得这已经很不错了。他的背包里也没有值钱的东西,只有两张磁盘和几本编程书,这些东西在雷军眼中却是无价之宝。有了这些东西,他就能随时随地地帮别人修电脑,并跟那些电脑高手交流技术与经验。
今天,提起武汉广埠屯IT数码一条街,武汉人几乎都不陌生。20世纪80年代末,在“学海淀经验,建武汉硅谷”“北有中关村,南有广埠屯”等思想的指引下,武汉建立了这样一条电子街。街上有大大小小的电脑公司数百家,以及各种做相关生意的小商铺,如卖电脑配件的、打印的、维修电脑的,等等,还有一大批IT创业者和从业者。
雷军只要一有空,就往电子街上跑,希望能找到机会“蹭”电脑用。时间长了,雷军还真从电子街结识了一些工程师,他们的公司里有样机和展示机,雷军通过修电脑、做兼职等事,获得了更多接触电脑的机会。在雷军看来,只要能学到知识、学到技术,干什么都行,能不能赚钱都无所谓。慢慢地,他跟武汉电子街上大大小小数百家电脑公司的老板都混熟了。由于他是武汉大学计算机系的学生,熟悉电脑编程,很多电脑公司的老板都愿意找他帮忙。按雷军自己的话来说,他成了“武汉电子一条街上的名人”。
在接下来的两年中,雷军涉猎越来越广,不但写过加密软件、杀毒软件,还做过财务软件、CAD软件、中文系统及各种实用小工具等,甚至还做过一段时间“黑客”,解密各种各样的软件。
梦想的力量极其强大,雷军想尽办法,把各种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这段经历也为他以后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