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商人之子

比李白的出生地更扑朔迷离的,是他的家世。

胡应麟说:“古今诗人出处,未有如太白之难定者。”他的先祖究竟是谁?他的父亲是从事什么职业的?甚至他究竟是不是姓李都备受争议,成为了二十世纪李白研究的一个热点。

堂堂大诗人李白,为何会有人怀疑他不是姓李呢,这可能要从源头讲起。

考查李白的家世,不得不提起李白的族叔李阳冰所作的《草堂集序》以及李白朋友的后人范传正为他所作的碑文,这是离他本人最近的原始资料,李序和范碑中有李白一家“复指李树而生伯阳”“隐易姓名”“指天枝以复姓”的字样,如果记载是真的话,那么在李白出生之前,他们家可能因为某种难言之隐改了姓,直到他降生后才复姓为李。

问题是指李树而复姓这种记述的色彩太过于玄幻了,葛洪的《神仙传》里说“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我姓”,这样一对比就会发现,关于李白的出生和复姓,和老子的相关经历太像了。老子本无姓,出生后为自己选择了李姓,相对应地暗示李白一家也是为自己选择了李姓。

这种推断不无合理之处,当时李唐王朝如日中天,李成了天下第一大姓,天下人以与天子同姓为荣,天子也会赐人姓李,如唐太宗就曾赐徐勣姓李,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李勣。

李白一家从西域迁入四川,为取得当地人的认可而宣称姓李以壮声势,于情理上是说得通的。

但推断只是推断,在尚无确凿的证据之前,我们还是只能采取通行的说法,即李白父祖流落西域后因某种原因不得不改姓,神龙初年来到四川才复姓为李,至于为什么说是李白降生之后,才指李树复姓为李,可能是李白为了增强自己“天降太白星”的神奇光环吧。

至于李白的先祖,现在更是众说纷纭,有说是李陵之后的,更有说是李建成之后的。

前者姑且不论,后面这种说法和李白不姓李一样,纯属推断,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证据。开元年间离玄武门事变已经差不多过去了一百年,如果李白真是李建成的后代,不至于再需要顾忌皇室的加害,相反,以他的性格,必定会津津乐道自己是已故太子之后,因为身为李建成的后代,和唐代宗室的关系自然近得多了。

李白自称是西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西凉是五胡十六国之一,起自公元400年,至公元421年而亡,疆域在今甘肃西部及新疆部分地区。李暠是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一说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北)人,西凉开国皇帝,能文善武,颇有政绩,自称为汉代李广将军的十六世孙。

正因如此,李白不止一次以“陇西人”自居:

白,陇西布衣。(《与韩荆州书》)

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赠张相镐二首·其二》)

诗中明明白白地说自己是汉时飞将军李广的后人,古人好称籍贯,李白多次强调自己是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巧的是,李唐王室恰好也缘出于李暠这一脉,如此一来,李白就和当今皇族扯上了亲戚关系,算起来比唐玄宗还高两辈。

但天宝初年,玄宗曾诏令李暠子孙去宗正寺登记,这份谱牒中并无李白的大名。另外诸多研究者也早就注意到,李白在与唐朝宗室们攀亲认故时,常常一不小心就把辈份给搞错了,有时候高一两辈,有时候又低一两辈,诸如此般,让人不禁心生疑惑。

今人都对此怀疑,离李白更近的唐朝人为何没人提出过疑问,包括李唐宗室在内,都是任由他以西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的名头招摇过市呢?

一大可能是唐人对太过久远的宗系并不那么较真,加上李白的赫赫诗名,宗室们也不乏有人以这样的同宗为荣。

晚唐时,令狐楚得势,许多姓胡的人纷纷改姓令狐,以此来攀附令狐楚,他还只是一个宰相,那么姓李的人说自己和李唐宗室源出一脉,自然也是可以理解的。

从现存的记载来看,李白的先祖不太可考,父亲的名字可能为“客”,连李姓都是迁到四川后“指李树”为姓,或是借用李唐王朝的李姓。

不管李白遥远的先祖是谁,到了他父亲这一辈,李家在社会地位上毫无疑问地没落了。

李白的父亲李客,连个像样的汉名也没有,范传正说他“高卧云林,不求禄仕”,高卧云林是真的,不求禄仕,换个说法就是没有当过官。从李白挥金如土的行为来看,他的父亲应该相当有钱,且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可以向儿子口授《子虚赋》。

既然没有当官又家资万贯,那么李白的祖父辈很有可能是靠经商积累下了巨额财富,到了李客这一辈,显然已是一方豪富。

考虑到条支为汉胡杂居之处,商业贸易发达,李客可能是商人的推断非常具有说服力。李客的做派,和明清时的扬州盐商有点像,盐商们不仅有钱,且深具文士风度,喜读书,好诗文,热爱举办雅集,也热爱资助文人。

中古时期重农轻商,古人爱说“士农工商”,商人哪怕再有钱,社会地位却比一贫如洗的农民和手艺人还要低。能够成为大商人的人,天资肯定不俗,倘若文化不低的话,肯定会有扭转地位的强烈欲望,商人的独到眼光让他们在进行政治投资时,得到的回报率可能也远高于一般人,比如春秋时的范蠡、战国时的吕不韦就是成功范例。

唐朝时也出现了一个从商人转型为大官的例子,那就是女皇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yuē)。

武士彟靠捣腾木材赚得盆满钵满,但他从来不安于只做一个商人,在隋末天下大乱时,他认定留守太原的李渊奇货可居,于是散尽家财全力资助,并且想尽办法怂恿李渊起兵,后来李渊成功入主长安,武士彟成了开国功臣升任工部尚书,一举进入了新帝国的最高层。

李白的父亲李客显然也并不只想当个商人,所以当李白出生后,儿子的异常聪明让他看到了阶层跃升的可能性,他将李家咸鱼翻身的希望寄托在这个天资出众的儿子身上。

李白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可能是父亲为他聘请了名师,他才得以“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李家藏书应该非常丰富,这在雕版印刷还未普及的年代是十分罕见的。

托赖于此,李白少时就博览群书,“轩辕以来,颇得闻矣”,为他后来才惊四座奠定下了深厚的基础。他确实也很争气,小小年纪就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才华,“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李白接受的教育和正统儒家还是不太一样的,他所谓的“诵六甲”“观百家”,都显示出了兼容并收、不拘一格的风格,而儒家基本上都以四书五经为普及读物。

在此,我们应该感谢李白那个儒商家庭,是他们为我们的天才诗人提供了宽松的成长环境,在阅读和教育等各方面都没有给予限制,而是任由他像杂草一样,自由自在地吸收着五花八门的知识。

李白的个性,因此也与传统士子大不一样。

在唐朝的诗人中,论雄姿英发,只有晚唐的杜牧和李白最像,但他们的人生道路还是迥异,因为本质上,身为相门之后的杜牧是个儒士,李白却跳出了儒家的规范之外,他的身上不乏商人那种不怕风险、敢于投机的特质。

从父亲对他的教育规划也可以看出,李客一开始就没有打算让儿子走科举之路,对唐时科举所侧重的帖经和律诗,李白早期都没有进行过专门训练。

李白为何不应科举?

以前我们都觉得是性格放纵不屑于按部就班的缘故,现在结合他的家世来看,更可能是因为他是商人之子,在当时,商人之子是不能参加科举的。自己去不去应举是一回事,能不能应举又是另一回事,出身于商人家庭,让李白在没有进入到体制之前,已经感受到了来自体制的压迫。

这样一个非比寻常的家庭,对李白的影响也是非比寻常的。他的身上很多时候都会呈现出一种奇异的矛盾:绝顶的自负和绝顶的自卑交织在一起。

说李白自卑可能很少人会认同,因为他将这种情绪隐藏得特别深,原生家庭成了他不愿意触碰的隐痛。一方面他不愿提及自己的家人,诗中竟然有“绝无思亲之句”,不想就此谈论过多,也是为了避免暴露过多;另一方面他又有执着的宗室情结,热衷于和李唐宗室攀亲戚,可能是想借此来掩盖自己的寒微出身。

但李白毕竟是李白,他的伟大表现在最终还是能突破当时的社会成见,和其他诗人相比,他的身上有一种难得的平民意识。当面对王公大臣时,他往往表现得倨傲不屈,当和平民百姓们在一起时,他却是那么亲切可爱,平易近人。

他乐于和百姓做朋友,比如酿酒的纪叟、赠饭的荀媪,也写过不少关于平民的诗,如: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挥镰若转月,拂水生连珠。(《鲁东门观刈蒲》)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丁都护歌》)

……

这些诗不仅写得亲切自然,还颇有美感。此类题材中他写得最好的还是和商旅有关的。李白写过非常多关于商人思妇的诗,其中《长干行》是最为人们所耳熟能详的: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胡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因为有了这首诗,才有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这两个成语,林语堂曾说芸娘是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可在我心目中文学史上最可爱的是这位住在长干里的小女孩,她是那么天真烂漫,又是那么娇羞温柔。

这首诗是国外最受欢迎的李白译诗之一。全诗语言清新流畅,诗中蕴含的情感更是中外人们都共同为之感动。

以前读这首诗的时候,还只是感叹于李白怎么能将一个商人妻子的成长描绘得如此细腻传神,后来才知道,这根本是因为他对商人行旅的生活十分熟悉,连商人出行的线路都了然于胸。他说自己“混游渔商,隐不绝俗”,又说“青云豪士,散在商钓”,与渔夫商人为伍,他颇以为豪,因为他本来就是他们中的一员,这又是李白高出流俗的一面。

原来他并不是某些人误以为的那种高高在上的诗人,而是非常平民化的。所以从唐朝开始,百姓们就很喜欢李白,他们传诵他的诗歌,编造他的故事,在小酒馆里打出一面酒旗,上面写着“太白遗风”,所谓太白遗风,不仅是嗜好饮酒,更是平民风度。

如果要夸张一点,可以这么说,我们大诗人的心,始终和百姓们连在一起,所以平民百姓才这么喜爱他,说他是古往今来民间最受欢迎的诗人也不为过。

同样是大诗人,屈原、杜甫、王维这些出身于贵族或世家的诗人总是让老百姓们多多少少觉得有些隔膜,而李白则让老百姓们自然而然地感到亲近,这多少和他的出身有关。 azZmWzvM9Bp+RmUy7AGLtpwraLtfc/jVfqmBFLk5G578opmNeemRXc1ZzjT5s6u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