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银鞍白马度春风

倘若要为李白拍一部电影的话,我希望他的亮相是从下面这首诗里开始的:

登锦城散花楼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在一个春天的清晨,年轻的诗人登上了成都的散花楼。

那日,春光明媚,春水四流,极目远眺,满目都是春意,满耳都是春风,吹得人心神俱醉,仿佛飘扬到了九天之上。

和他日后那些情景相融的山水名作相比,这首诗还存留着明显的齐梁体痕迹,像是在有句无篇的谢灵运诗集里抄过来的。尽管“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堪称警句,全诗还是乏善可陈。

之所以用这首诗当作李白的开场秀,是因为其中透露的那种春日迟迟的气息,这种气息贯穿了他的一生。

想起少年李白来,脑海中浮起的形象总是他身骑白马,腰佩长剑,在浩荡春风中踏春而来。

想起他,就会想到桃花、春草、迎风招展的酒旗这些和春天有关的事物。他的一生,仿佛都在春游之中,而这场春游,正是在成都散花楼拉开序幕的。

那是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的春天,一个空前绝后的盛世如日中天,李白那年二十四岁,那时候,大唐和他都正青春,世界在他面前徐徐展开,等待着他去策马驰骋。

那一年,他游成都、上峨眉,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游遍了大半个四川。

一年之后,他挥别蜀地,乘舟漂流而下,为他送别的,唯有头顶那轮月亮。他挥笔写下“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佳作。从此一路向前,再也没有回头。

大唐诗人大概是历朝历代中最爱漫游的,连无比依恋家乡襄阳的孟浩然也曾数次外出漫游,而在众多诗人中,李白又是最爱漫游的。

据不完全统计,李白一共去过18个省,到过206个县,登过80多座山,游览过60多条江河和20多个湖潭。他的足迹最东至浙江天台山,最南至九嶷山,最西在四川峨眉山,最北到边塞的幽州。除了中年在长安供奉翰林的两年半,他这一生几乎都没停下来过。

李白漫游的足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25岁出蜀漫游求仕,这个时期时间最长——前后长达18年,足迹也最广——近乎半个中国。

第二个阶段是仕途失意后,离开长安,开始漫游,这段时间也长达11年。

第三个阶段是安史之乱时期,李白躲避战乱以及被流放夜郎时期。

游国恩先生等人的编著的《中国文学史》讲述李白第一次远游:

浮洞庭,历襄汉,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复折回湖北,以安陆为中心,又先后北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游踪所及,几半中国。

他的远游,总是和修道寻仙、干谒投刺、任侠交游这些联系在一起,但又不止如此。无独有偶,我们熟悉的两个外国作家也热衷于长途旅游:

我老实告诉你,萨尔,不管我住在什么地方,我的衣箱总是塞在床底下,随时可拿,我随时都可以离开或者被赶出去。我决定什么都撒手不管了。你明白,我为了做到这一点已经竭尽全力,你知道那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懂得怎么消磨时间——我们磨磨蹭蹭,溜溜达达,东张西望,找一些老式的刺激,其实还有什么刺激呢?我们懂。

一天早上睁眼醒来,蓦然侧耳倾听,远处传来鼓声。鼓声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从很远很远的时间传来,微乎其微。听着听着,我无论如何都要踏上漫长的旅途。

李白就是如此,似乎总是有远方的鼓声在召唤着他,让他无论如何都要出发。

对比起来,和他同时代的诗人,出游的目的要明确得多,高适、岑参去边塞是为了从军,王昌龄漂泊四方是因为宦游,杜甫迁居蜀地是投奔亲友。

只有李白,总是迫不及待地从一个地方漂到另一个地方,他迷恋的是出发本身,是漂泊本身,只有在路上,才能容下他无处安放的激情。

李白的远游,和我们大多数人想象的并不太一样。

我们想象中的古人远游,大概是像玄奘西行那样,长途跋涉,风餐露宿,一路要历尽种种艰难困苦。

李白可不一样,他外出漫游不是为了取经,更不是为了吃苦,而是为了交更多的朋友、观赏更壮丽的山河、体验更丰富的人生,他可不是很多人认为的那种穷游族,就算在旅途上,他还是要呼朋引伴、一掷千金。

他的出游,大多数时候不是穷游,而是冶游、欢游。顾随曾经很直接地评论说,李白就是个纨绔子弟。的确如此,从他出游的目的地和出游的方式,都可以看见这种浓厚的纨绔作风。

有人统计过,就到访次数来看,李白最爱去的城市前十名,包括金陵(今南京)、当涂、广陵(今扬州)、安陆、任城、浔阳(今九江)、江夏(今武汉)、鲁郡(今济宁)、洛阳和宣城,排名前列的金陵、扬州等地,都是著名的销金窟、温柔乡。

李白第一次远游时,嘴里说着“自爱名山入剡中”,可一掉头就东游淮扬,在扬州这个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玩了足足一年,直到钱都花光了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很多人都说李白是大唐第一驴友,但这位驴友可不像如今那些一个睡袋就可以走天下的驴友那么艰苦朴素,而是要骑最快的马,喝最烈的酒,爬最高的山,去最繁华的城市,交最豪爽的朋友,以及,笑拥最美的女人。

美酒、美人和美景,大概构成了李白诗中的三原素,他在长安街头晃荡时,最爱去的就是胡姬当垆的酒楼:

五陵年少金市东,

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

笑入胡姬酒肆中。

初游长安时,他已经三十岁了,却仍然像他诗中的五陵年少一样,身骑白马,意气风发,在春风中踏着落花而来。

到了金陵,劝酒的美人换成了吴姬:

风吹柳花满店香,

吴姬压酒劝客尝。

在襄阳的时候,他还不算有名,出去玩的派头却堪比东晋名士:

千金骏马换小妾,

醉坐雕鞍歌《落梅》。

车旁侧挂一壶酒,

凤笙龙管行相催。

这一幕大概是李白在城市游荡时的常态,美人相伴,美酒在侧,如此出游,方才尽兴。

每到一处,他都要携妓出游,招摇过市,别人说什么他不管的,他就是要向名花美酒拼沉醉。对李白的这种纨绔作风,王安石就很看不惯,说他诗中十句,九句是说妇人与酒。

王安石是个自律派,而李白是个享乐派,前者自然理解不了后者。正是借助妇人与酒,李白完成了诗酒风流自我形象的塑造,这点更加超出了王安石们的理解范畴。

李白的出游,更为我们所熟知的,是“一生好入名山游”。

一个人的童年经历至关重要,李白的成长记忆与山息息相关,长大之后也自然乐意与山亲近,进而形成了名山情结:“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久欲入名山”“愿游名山去”“名山发佳兴,清赏亦何穷”。

什么叫作名山?

可以简单理解为古代名人尤其是文人游览吟诵过的山岳。比如李白最爱去庐山,曾经五入庐山,而庐山就是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那座南山;他一直爱在浙东和皖南游览,正因为那里是大谢(谢灵运)、小谢(谢朓)寻幽探胜的地方,对谢灵运攀登过的天姥山,他向往不已,纵使不能亲至,也要梦游一番;他所深爱的峨眉山、嵩山、天门山、青城山等,都是被前辈诗人们反复吟诵过的。

李白那时候可能没有想到,那些他足迹所至的山岳,最终将因为他的诗而大彰其名,成为人们所向往的名山,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去观赏。

写庐山的诗那么多,但加起来都比不上他的《望庐山瀑布》有名: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宋时的苏东坡对这首诗极为叹服,还特意将此诗与徐凝咏庐山的诗相比,批评徐凝的诗是恶诗,李白的诗才是真正的“谪仙词”。

峨眉山、天门山、天姥山、华山等都因他的吟咏而更为人们所熟悉: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登峨眉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中流至此回。(《望天门山》)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

甚至一座毫无名气的敬亭山,也因为他的喜爱而名垂诗史,跻身于峨眉、天门等名山之旁而毫不逊色:“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古代交通不便,所以李白的旅行都不是那种浮光掠影式的逗留,而是“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胜境,终年不移”。

美景就如美人,一见惊艳,再见倾心,要朝夕相对,才能写出“相看两不厌”的情境。才打了个照面就擦肩而过了,不过是惊鸿一瞥,光能绘其肌理而无法传其神韵。

更重要的是,李白将他气吞山河的魄力与气象,赋予到他所游览的山河之上,我们可以说,他凭着一己之力,大大提升了华夏山河的精神格局。

有了他的诗,我们母亲河的来源变得更加大气磅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有了他的诗,我们相信春风也能吹度玉门关,“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有了他的诗,我们才知道了蜀道有多险,燕山雪花有多大,烟花三月的扬州有多美丽;有了他的诗,我们才知道,世上真的有人能够胸怀大到“五岳为辞锋,四海作胸臆”(皮日休《七爱诗·李翰林》)。

感谢李白,彩笔一挥,就为我们华夏的大好河山染上了一层雄奇飘逸的文化色彩。

他的远游,既是冶游,也是壮游;既是自然游,也是人文游;既是城市游,也是名山游。诗与远方对他来说密不可分,他用他的一生,践行了一场深度的诗意游。

年少的时候,我们都渴望远行,渴望着拥抱山川湖海,最后却都囿于昼夜、厨房与爱。所以我们内心都向往李白,他居然能够一直在路上,并终身不倦,哪怕是入狱流放之后,也没有停止过他的脚步。

正如某华裔作家指出的那样,李白的家园实际上永远是在途中,他生命的本质存在于他无尽的漫游中,好像他在这个世界上注定只是一个过客。只有在无尽的漫游中,他才能收获到渴望的自由,但为此而付出的代价则是孤独。在这一场欢游和下一场欢游之间、这一座名山和下一座名山之间,充满了大段大段孤身上路、独自跋涉的时光。

这位大唐帝国最著名的行吟诗人,同时也是人世间最孤单的旅者。“独用天地心,浮云乃吾身”,这朵无根的浮云,注定要在天地之间漂荡。

欢聚之后,总要分开,所以李白总是在不断地告别,年少时辞亲远游,青年时别妻离家,旅途上挥别好友。

当我们这些喜聚不喜散的俗人还沉浸在告别的伤感中时,李白早已经转身离去。“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是来自大唐的独行侠,留给人们最潇洒的一个背影。 tozqxmXWQxz8VtFLKO+Il0XY+3HsIUfo9j/Ku1+v9qp3NalcOTYnkXU8miX+Xbg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