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为什么我们要接纳不完美

01完美主义,是追求卓越,还是掉入陷阱

在当今社会,“追求卓越”这个词驱使人们不断进步,突破自我。然而,在追求卓越的浪潮之下,隐藏着一种潜在的负面思想——完美主义。所谓完美主义,乍一看似乎与追求卓越并无二致,实则两者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区别。

完美主义是一种持续追求完美无瑕表现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往往伴随着对任何瑕疵的零容忍态度。不同于追求卓越的健康、积极心态,完美主义者常常设定不切实际的标准,忽视了人的局限性和现实的复杂性,他们倾向于将自我价值与成就完全绑定,对于失败有着极度的恐惧,甚至无法接受任何形式的不完美。

追求卓越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与做事态度,它鼓励人们设定目标,不断学习和成长,以达到个人的最佳状态。即便追求卓越,我们也承认失败和不完美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它们是通向更高成就的垫脚石。相比之下,追求完美主义往往使人忽视努力过程的价值,过分关注结果,容易导致人们产生焦虑、挫败感和自我怀疑,并有可能限制个人创造力的发挥和享受过程的能力。

完美主义的陷阱在于它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构成威胁。当个人无法达到设定的高标准时,完美主义者可能会经历强烈的自我批评和失望,长此以往,可能导致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完美主义者倾向于将自我价值与成就紧密关联,一旦遭遇失败或未达到预期,他们可能会遭受严重的自尊打击,感觉自己不够好或毫无价值。由于对失败的恐惧,完美主义者有时会陷入拖延或完全避免开始实施行动的困境。他们担心自己无法完美地完成任务,于是宁愿选择不做,这种行为模式会限制个人潜能的发挥和个人的成长。此外,完美主义还可能破坏人际关系,因为它往往会抑制人们真实地表达自我,从而造成与他人之间的隔阂。

“鸡娃”是一个网络流行词,“鸡”取自“打鸡血”的比喻,这个词语形象地描述了一种特定的育儿方式,即家长(通常指城市中产家庭)为了让孩子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惜代价,持续不断地对孩子投入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严格规划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期望孩子能在学习成绩、特长等方面达到极致的优秀。

可欣是某重点小学的学生,自幼被家人寄予厚望。她的父母都是高学历精英人士,他们认为,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只有最优秀的孩子才能脱颖而出。因此,从可欣上幼儿园起,他们就开始了“鸡娃”之路。

每天放学后,可欣并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拥有自由玩耍的时间,而是被安排参加各种兴趣班,可欣的课外时间被填得满满当当。周一至周五,下午四点放学后,可欣直接前往思维训练班,直到晚上七点结束;晚餐后,她还要赶往英语角,与外教练习口语,直至九点。周末则是另一番忙碌景象:上午上艺术体操课,下午上编程课,晚上上阅读课,可欣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

可欣的父母坚信,可欣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和自我超越,才能赢得未来。每次家长会后,可欣的母亲都会细致地分析成绩单,指出可欣需要改进的地方,父亲则负责监督课外学习计划的执行情况。

某次期末考试,可欣的成绩尽管不错,但并未达到父母所期望的。回家的路上,母亲的话语中流露出了失望:“你知道吗,可欣,我们为你付出了那么多,就是希望你能成为最好的。这次的考试成绩,你怎么解释?”听到妈妈的质问,可欣有些惴惴不安。

随着压力的累积,可欣开始感到力不从心。她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找到学习的乐趣。终于,可欣鼓起勇气,向父母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我真的很累,我不知道这样做到底是为了什么。”

可欣的坦诚触动了父母的心弦,他们意识到,或许自己对“完美”的定义过于狭隘。经过深思熟虑,一家人决定调整方向,给予可欣更多自主权,鼓励她探索自己的兴趣,而不是盲目追求外界设定的标准。

可欣开始不断尝试新事物,如摄影和写作,这些爱好让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和成就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可欣的脸上笑容重现。父母也学会了欣赏可欣的每一个或大或小的进步,他们开始明白,真正的“完美”在于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而非他人眼中的模范生。

可欣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和梦想,父母的爱不应成为束缚,而应化作翅膀,助力他们飞向更广阔的天空。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最重要的是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去犯错、去成长。如此,他们才能真正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完美主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要求孩子变得完美,这无疑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期望与子女压力。根据社会学习理论,父母的行为模式会被孩子观察和模仿。如果父母展现出对完美的执着,孩子很可能内化这种行为,将其视为成功的标准,从而承受额外的心理压力。

2.条件性正面评价。父母的爱和支持依赖于孩子的表现,这被称为“条件性正面评价”。条件性正面评价会导致孩子形成一种观念,即他们的价值和被接受度取决于是否达到父母设定的高标准,这可能损害孩子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

3.内部化与外部化问题。根据发展心理学理论,父母的完美主义可能促使孩子发展出内部化问题(如焦虑、抑郁)或外部化问题(如攻击性、违规行为)。这些问题是孩子应对不合理期望和高标准的一种方式。

4.发展不健康的应对机制。在试图达到父母设定的高期望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发展出不健康的应对机制,如过度学习、避免挑战、自我批评或是隐藏真实的自我。这些机制虽然短期内可能帮助他们应对压力,但长期来看,可能导致他们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尊心低下,甚至是人格发展的扭曲等。

5.影响人际关系。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孩子在与同龄人或其他成年人的交往中,也可能表现出类似的行为模式。他们可能对他人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从而难以建立和维持健康的人际关系,因为他们害怕被评判或被拒绝。

6.影响亲子关系的质量。强烈的完美主义倾向可能破坏亲子关系,导致沟通障碍和情感疏离。孩子可能感到被误解或被压迫,而父母可能感到沮丧或失望,因为他们未能看到预期的结果。

总之,父母的完美主义不仅直接影响孩子的即时感受和行为,还会通过孩子的模仿和内化机制,在更深层次上塑造孩子的自我观念、价值观和应对策略,从长期来看,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父母应该意识到自身行为的潜在影响,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既支持他们成长又允许他们犯错和进行自我探索的健康环境,并采取平衡的方法来支持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父母应该更关注孩子的努力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结果,要为孩子提供无条件的爱和支持,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我价值感,这些都是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

追求卓越虽然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一,但过度追求完美却可能成为个人成长的绊脚石。理解完美主义的边界,学会接纳不完美,是迈向更加健康、平衡的生活方式的关键。我们应该鼓励自己和他人,欣赏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包括那些看似不完美的时刻,正是因为这些时刻才构成了我们独特而宝贵的人生经历。 K++ce36kWjFyRu9gOHxGaLWJh2Vgo3tsEbrXzu5f7KSKszvIcn5QsXi4Qyau6z+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