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宋人蔡绦在《西清诗话》记载,有一位叫刘苏哥的歌伎,与人私下订了终身,老鸨得知后并不打算放过她。她驰马出郊,登上高冢瞻望恸哭,不久抑郁而亡。
晏殊初罢相时,常感慨士风凋落。听闻此事后,曰:“士大夫受人眄睐,随燥湿变渝,如翻覆手。曾狂女子不若。”士大夫受到眷顾宠爱后,会因功名利禄而变节。他们反复无常,轻易违背原则,背叛他人,其气节真是比不上一位女子。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有谁愿意做刘苏哥?他为了凭吊这位女子,特意写下一首《吊苏哥》:
苏哥风味逼天真,
恐是文君向上人。
何日九原芳草绿,
大家携酒哭青春。
名利之路,布满荆棘,官场倾轧,趋炎附势,刀光剑影,那横列着无数血肉之体的地方,仍有人前赴后继,义无反顾。
不是有人,是大多数人,也可以说是所有人。
什么金榜题名,一展鹏程,遨游九天,都不过是别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牺牲品。官场上的人,命运从不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是在掌权者手中。
所以,晏殊更希望晏几道过得快乐。醉心诗词,满腹诗书,风流潇洒,如此一生,也没什么不好。
至和二年(1055年)正月,晏殊再一次病倒。这一次,他没病多久,便去世了。据《宋史》载:
逾年,病浸剧,乘舆将往视之,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篆其碑首曰“旧学之碑”。
当年三月癸酉,晏殊葬于许州阳翟县麦秀乡之北原。仁宗念及君臣旧情,考虑到他的子孙和外甥还未赐官,便给他们统统赏了官职。
据《观文殿大学士行兵部尚书西京留守赠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铭》所载:
故其薨也,天子尤哀悼之,赐予加等。……子八人:长曰居厚,大理评事,早卒;次承裕,尚书屯田员外郎;宣礼,赞善大夫;崇让,著作佐郎;明远、祇德,皆大理评事;几道、传正皆太常寺太祝。
这一年郑侠十五岁,黄庭坚十一岁,晏几道与他们是好友,大约也是十几岁的年纪。
晏几道还未好好享受与父亲相处的时光,他便去了。
这个影响了他十几年的父亲,他没想过会影响他一生。
如今,晏几道有了官职,但他一点也开心不起来。之前,凡事父亲会帮他安排,今后这路,怕是只能他自己走了。
寂寞,涌上心头;迷茫,大面积地袭来。
晏殊离世前,宋仁宗前来探望,可见他对于晏殊的重视。凭借着这一点,晏殊晚年失败时,必不会遭人白眼,不过是回忆起自己的一生来,只觉沧桑无奈罢了。晚年,他依旧是富贵身,风雅人。醒时舞文弄墨,累了安然而眠。他儿孙满堂、才俊辈出、居家和睦,这一生他知足了。晏殊写过一首《诉衷情》,记录了他当时的生活:
幕天席地斗豪奢,歌伎捧红牙。从他醉醒醒醉,斜插满头花。
车载酒,解貂贳,尽繁华。儿孙贤俊,家道荣昌,祝寿无涯。
不管如何,晏殊总算有了一个圆满的收梢。尽管他有太多悲壮和遗憾,但终究是世俗圆满,人生圆满。
所以他的遗憾,他的悲叹,才会被后人称为“无病呻吟”。人们不否认他的才学,只是不能赞同他的哀戚小调。
人生本就无法圆满,他又为何在得到中,感慨失去呢?
当人们无法理解晏殊时,自然也就不能理解晏几道。
人们羡慕天才的世界,但却从来不懂天才。天真的心灵,只会看见真相,揭露真相,无法入戏。试问,当晏几道在最初便已看透人生苍凉时,他的心又如何在冷却中燃烧起来?
再者,当他反复被灌输仕途的脏污后,又怎么会愿意跳进红尘,被脏污染着?
只是,年少的他,并不知道现实还有另外一种残酷。那便是,无权无势无钱,意味着生活的落魄。
当他体味过现实人生,决心再入仕途时,却发现人生已行至暮年,什么都晚了。
晏殊的遗憾,晏几道接上了;晏几道的遗憾,谁来接呢?
晚年的晏几道,也作了一首词,它展现的人生不及晏殊圆满,也不及晏殊般活得有人气。他变了,开始变得有气魄,有胆识。他用一生,告诉人们什么是个性的充分张扬,什么是人生的自由自在,以及什么才是老而弥笃、至死不渝的清高孤傲、遗世独立:
东野亡来无丽句,于君去后少交亲。追思往事好沾巾。白头王建在,犹见咏诗人。
学道深山空自老,留名千载不干身。酒筵歌席莫辞频。争如南陌上,占取一年春。
——《临江仙》
晚年的晏几道不再追思,不再悲戚,也不再纠结于世俗与自我。他张口第一句,便已一举冲天,高谈雄辩,震惊四座。
这世间,有几句好诗?当家人离去,朋友离去,他身边还有谁?想起往事来,他仍是泪眼婆娑。他只是像这位唐代诗人一般,或许死后可以留下诗篇,但人死如灯灭,留下了又有何用?
深山学道空自老,但留名千载也是不干身。他像那醉卧于繁华夜市中,但名满天下的落魄诗人一样,褪尽燥热后空留下微弱的芬芳与清冷。
杜甫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是啊,人生无论怎样活,终究逃不过寂寞地来,清冷地走。所以,在酒筵歌席中放纵吧,欢娱纵情吧,醉享好梦吧,也算得到了点儿什么。
世事多冷暖,做人要有断绝世俗的豪气,用它来冲淡这世界上所有的污浊与不安。
他纠结了大半生后,终于又回来了。这一次,他高高山顶立,再不怀疑自己是否做错了,他只管用这豪气,把握人生最后的时光。
晏几道享受了快意人生,在晚年,也终于赢来了悠然心性。
一个人,或许只有站在生命的尽头,才能明白繁华与落寞没什么两样。这些不过是人生的两面,一阴一阳,阴阳之道,在于变,在于动。繁华后是落寞,落寞久了,又必然会繁华。如同一颗种子埋到地下,开花后结果,结果后再生根发芽。
阴阳交替,如此循环,永无尽头。然而,人生是有尽头的。所以,无论繁华与落寞,都靠不住,最终都要散去。
晚年的晏几道,没有晏殊对于家族兴旺的满足,也没有时光流逝的感慨。他站在智慧之上,心也不再被外界所束缚。
他不需要谁来接替,因为他的人生,已无遗憾。